【精品解析】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能使计算机瘫痪的木马病毒 B.猛烈喷发的火山
C.展翅飞翔的雄鹰 D.千姿百态的珊瑚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A:木马病毒是计算机程序,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繁殖等,不属于生物,A 错误。
B:火山是自然地理现象,由地质作用形成,不具备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特征,不属于生物,B 错误。
C:雄鹰属于鸟类,具有生物的特征,如需要摄取食物(营养 )、能呼吸、能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属于生物,C 正确。
D: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形成的,珊瑚虫是生物,但珊瑚本身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繁殖(珊瑚虫可以 ),不属于生物,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
2.(2024七上·兴宁月考)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特征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能否说话 B.具有一定结构
C.能否运动 D.能否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要具有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有呼吸、获取营养、排出废物、对外界做出反应、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也叫生命现象)如下:
①生物能进行呼吸。
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2024七上·兴宁月考)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结合分析可知:“夏荷绽放”包含生物,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的生命现象;而“春日和煦”、“秋风送爽”、“冬雪飞舞”不包含生物,没有生命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2024七上·兴宁月考)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是生物的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5.(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 B.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A. 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只有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A不符合题意。
B. 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只有生物部分中的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B不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不符合题意。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既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有环境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6.(2024七上·兴宁月考)“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中对“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
A.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B.生物具有应激性
C.生物能生长 D.生物能繁殖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中,犬听到声音(外界刺激 )作出吠叫的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能进行呼吸;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2024七上·兴宁月考)通过观察,科学家发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 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体现出生物能进行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符合题意;
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蛙是两栖动物,属于生物,A错误;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燕是鸟类,属于生物,B错误;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没有生物,C正确;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是节肢动物,属于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9.(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猎豹追捕羚羊 B.生石花开花
C.母鸡找草丛下蛋 D.钟乳石慢慢长大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A:猎豹追捕羚羊,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猎豹获取食物 ),属于生命现象,A 错误。
B:生石花开花,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开花是繁殖过程的一部分 ),属于生命现象,B 错误。
C:母鸡找草丛下蛋,体现了生物能繁殖(下蛋是繁殖行为 ),属于生命现象,C 错误。
D:钟乳石慢慢长大,是由于碳酸钙等物质的沉淀积累,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繁殖等 ),不属于生命现象,D 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10.(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中不涉及生物的是 (  )
A.碧绿的菜畦 B.光滑的石井栏
C.高大的皂荚树 D.紫红的桑椹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 、菜畦里有蔬菜等植物,属于生物,A 错误。
B 、石井栏是石头制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 正确。
C 、皂荚树是植物,属于生物,C 错误。
D 、桑椹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物,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1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D.生物具有应激性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物能进行呼吸,是指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过程,题干中水稻根的生长行为未体现呼吸,A 错误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长是指生物由小长大,繁殖是产生后代,题干主要说的是根对水的反应,不是生长和繁殖本身,B 错误。C: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涉及生物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体内物质转变等,题干未体现新陈代谢的这些过程,C 错误。
D: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水 )作出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D 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2.(2024七上·兴宁月考)原产于我国的菊花,现在世界上已经有2万多个品种。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那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是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题干提到的菊花之间(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是遗传多样性,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
13.(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B.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有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世界
D.包括多种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 A: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基础,A 正确。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而不是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B 错误。
C: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这些生物生生不息,构成了活跃的生物世界,C 正确。
D: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系统 ,D 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4.(2024七上·兴宁月考)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从而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美丽的草原、无垠的荒漠、神秘的湿地等,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环境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5.(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调查表中,关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主要体现了(  )
类群 高等植物 脊椎动物 昆虫 大型真菌
数量 936种 463种 1079种 164种
A.生物数量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表格中列举了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等类群的数量,体现了一定区域(武夷山国家公园 )内生物种类的多样,属于物种多样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6.(2024七上·兴宁月考)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水稻之子”袁定阳接续“袁梦”,继续加快耐盐碱水稻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如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就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2024七上·兴宁月考)我国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包含1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数量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但没有 “生物数量多样性” 这一内涵,A错误。
B.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本草纲目》中记载多种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 B正确。
C.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故C错误。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8.(2024七上·兴宁月考)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同学们计划去调查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B.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比较容易操作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答案】C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A、要调查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调查活动的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A说法正确。
B、调查前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B说法正确。
C、如果选择的生态系统太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调查,增加调查难度,所以,调查时,不能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C说法错误。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记录要实事求是,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调查法,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9.(2024七上·兴宁月考)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等级,形成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该系统有7个主要等级,下列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分类单位是(  )
A.种 B.门 C.属 D.目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可见,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分类单位是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分类单位,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0.(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生物分类单位最大的是(  )
A.门 B.界 C.目 D.纲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所以在门、界、目、纲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 界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把它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乙同学发现了一只蟋蟀蹦了出来,赶快把它记录下来
C.丙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蜈蚣,其他同学都没有,于是把它删掉
D.丁同学发现一只蜥蜴,感到害怕,决定不记录
【答案】B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解: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能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因此甲同学的做法不对,故A错误;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如实记录,活动范围较大的,不固定的也记录,乙同学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也要记录,故B正确;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如实记录,丙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蜈蚣,其他同学都没有,不能把它删掉,故C错误;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不能以个人喜好而定,要如实记录,丁同学发现一只蜥蜴,感到害怕,也要记录,故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22.(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动物科学家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符合题意;
B、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B不符合题意
C、 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C不符合题意;
D、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人们研究动物行为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3.(2024七上·兴宁月考)王炎经常会在潮湿的墙角看到一些墙藓,王炎想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探索墙藓的生长环境,下列属于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
A.为什么潮湿墙角才能看到墙藓
B.墙藓可能喜欢潮湿的环境
C.将生长着的墙藓放到干燥的环境中
D.将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苔藓植物
【解析】【解答】A:“为什么潮湿墙角才能看到墙藓”,这是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环节,A 错误。
B:“墙藓可能喜欢潮湿的环境”,是根据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和假定,属于作出假设环节,B 正确。
C:“将生长着的墙藓放到干燥的环境中”,这是在实施探究实验,属于实施计划环节,C 错误。
D:“将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属于表达交流环节,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4.(2024七上·兴宁月考)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树立生活新时尚,某环保小组对同一单元住户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他们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观察法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题干中不是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A 错误。B: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环保小组对同一单元住户垃圾种类和数量摸底,属于调查法,B 正确。
C:比较法是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 ,题干未体现比较,C 错误。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这里不仅是观察,还涉及对垃圾种类和数量的摸底统计,不完全是观察法,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25.(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探究“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工作者设置的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  )
A.是否和响尾蛇接触过 B.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
C.拖走的路径是否相同 D.大小是否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在探究 “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 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猎物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 。设置两只死老鼠,唯一区别是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这样可以探究响尾蛇是否根据猎物中毒的标记来追寻,B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6.(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生物学发展历程中,下列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
A.拉马克创立了生物进化理论
B.哈维建立了生物分类系统
C.达尔文发现了血液循环
D.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 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但创立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是达尔文 , A错误。
B.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建立生物分类系统的是林奈 , B错误。
C. 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的原理。1628年发表著作《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阐明血液循环理论。1651年发表《论动物的生殖》, 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因构建DNA双螺旋模型获得诺贝尔奖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2)哈维,英国医生威廉 哈维哈维指出: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流动的,从心脏流出,经动脉血管,流入静脉血管,重新返回心脏.他将这一血液循环本质写入《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
(3)林奈在其撰写的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自然系统》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4)沃森与克里克是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并对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27.(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生物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有光和无光 B.有空气和无空气
C.高温、低温、常温 D.有光和无水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唯一变量是指影响实验的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如水分的有无、光照的有无、空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湿润与干燥等等。因此有光和无水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8.(2024七上·兴宁月考)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分析实验现象 ④设计实验方案 ⑤实施实验并记录 ⑥得出结论 ⑦收集信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
C.①⑦②④③⑤⑥ D.①⑦②④⑤③⑥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可见,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①发现并提出问题、⑦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②作出假设、④设计实验方案、⑤实施实验并记录、③分析实验现象、⑥得出结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如下:(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29.(2024七上·兴宁月考)1747年,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进食,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26天后,这2人都恢复了健康,但那10人没有明显改善,科学家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用感官或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和描述。此实验有主动干预(分组喂食不同 ),不是单纯观察, A错误。
B. 调查法是为达目的,全面或比较全面收集研究对象某方面情况并分析。这里是通过人为控制变量(给橘子柠檬与否 )来探究,不是调查, 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正确。
D.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D错误。
故选C。
【分析】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30.(2024七上·兴宁月考)“腐肉生蛆”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甲、乙两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下图),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把一块鲜肉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放在相同的两个广口玻璃瓶里,将上述两组瓶子分别标上A和 B,在A玻璃瓶口覆盖纱布,B玻璃瓶口敞开,并把A、B两瓶同时放在有苍蝇出没的条件适宜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在A 玻璃瓶的腐肉中未发现蛆。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把一块鲜肉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放在相同的两个广口玻璃瓶里,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B.对照组为B瓶
C.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甲同学的观点
D.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采用重复实验的方法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 把鲜肉切成大小相同两块,放相同广口瓶,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除了瓶口处理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保证实验结果是由变量引起的, A选项正确。
B.A瓶用纱布封口,B瓶不封口,苍蝇不能落到A瓶内,能落到B内,并把A、B两瓶同时放在有苍蝇出没的适宜条件下,B瓶为对照组,A瓶为实验组,B选项正确。
C.因为蛆是苍蝇的幼虫,只有苍蝇产卵后才有可能出现。肉类腐烂是腐败细菌作用的结果。实验结果: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并在B玻璃瓶的腐肉上发现了蛆,A玻璃瓶内则没有蛆,因此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乙同学的观点,C选项错误。
D. 重复实验可避免偶然因素影响,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可靠性, 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10分,共40分。
31.(2024七上·兴宁月考)概念图是一种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结构的方式,它能有效呈现知识关联,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快速记忆.如图是“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概念图,A、B、C三项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指的是   多样性;B指的是   多样性;C指的   多样性.
(2)可爱的狗狗们长相各异,属于不同的品种,这是由   多样性造成的.
(3)走进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这是指   多样性.
【答案】物种;遗传;生态系统;遗传;物种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的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从概念图看,A 与生活环境构成 C,A 是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 ),B 是遗传多样性(基因 ,决定物种多样性实质 ),C 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2) 可爱的狗狗们长相各异,属于不同品种,这是由遗传(基因 )多样性造成的 。因为不同品种狗狗基因存在差异,导致性状不同 。
(3)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这是指物种多样性。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2.(2024七上·兴宁月考)科学家在探究响尾蛇是否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时,设计了以下方案:
甲组: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从蛇洞里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线,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观察蛇的动态。
乙组:从一个蛇洞里拖出一只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线,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观察蛇的动态。
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请回答:
(1)科学家的这个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本实验方案中一共有   个变量,变量是   .
(3)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是为了与甲组   .
(4)沿着弯曲较长路程拖动死老鼠,且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长的路程及多次重复实验可以   .
(5)请预测科学家得出的实验结论:   .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   、   、   、   等。
【答案】(1)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2)1;毒液的气味
(3)形成对照
(4)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观察;调查;分类;建模(四空可互换,合理均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1)探究实验是围绕 “响尾蛇是否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展开,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
(2)本实验中,甲组是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乙组是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只有1个变量,变量是毒液的气味(有无被响尾蛇袭击中毒,从而有无毒液气味 ) 。
(3)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没有响尾蛇的毒液气味,与被响尾蛇袭击过具有毒液气味的老鼠形成对照。
(4)实验中,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预测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观察、调查、分类、建模等。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1)据资料设计方案可见: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2)本实验方案中有1个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毒液的气味。
(3)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没有响尾蛇的毒液气味,与被响尾蛇袭击过具有毒液气味的老鼠形成对照。
(4)实验中,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预测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观察、调查、分类、建模等。
33.(2024七上·兴宁月考)森林是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等多种生物的天然家园,森林减少预示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1972年6月 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24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请回答:
(1)生物家族中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生物,它们体现了   多样性。为方便生物分类,瑞典科学家   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
(2)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   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毛乌素沙地经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毛乌素沙地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   .
【答案】(1)物种;林奈
(2)遗传;生物进化
(3)陆地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家族中有动物、植物、真菌等多种生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方便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
(2)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3)三大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洋、陆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毛乌素沙地原本是一片沙漠,通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
【分析】(1)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由林奈提出.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为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2)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有大有小,较大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等。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人和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生物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生物,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即双名法,帮助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2)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3)三大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洋、陆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毛乌素沙地原本是一片沙漠,通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
34.(2024七上·兴宁月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请回答:
(1)“红杏出墙”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具有   的特征。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能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   的特征。
(3)进入秋季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   。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一片杏林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物”或“环境”)部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包括   、   和   生态系统。
【答案】(1)应激性
(2)生长;繁殖
(3)新陈代谢
(4)属于;生物;生物圈;陆地;湿地;海洋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1)“红杏出墙” 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体现了红杏具有能生长的特征。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繁殖。
(3)秋季杏树叶子变黄脱落,带走代谢废物,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 。
(4)一片杏林包括生物与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地球上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它们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体现了红杏具有能生长的特征。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繁殖。
(3)进入秋季之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一片杏林包括生物与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地球上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它们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
1 / 1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能使计算机瘫痪的木马病毒 B.猛烈喷发的火山
C.展翅飞翔的雄鹰 D.千姿百态的珊瑚
2.(2024七上·兴宁月考)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进行交流对话。可根据哪一特征判断聊天机器人不是生物(  )
A.能否说话 B.具有一定结构
C.能否运动 D.能否繁殖
3.(2024七上·兴宁月考)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 B.夏荷绽放 C.秋风送爽 D.冬雪飞舞
4.(2024七上·兴宁月考)用手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自然下垂,这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应激性 B.繁殖 C.新陈代谢 D.生长
5.(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 B.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
6.(2024七上·兴宁月考)“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中对“犬”的描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
A.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B.生物具有应激性
C.生物能生长 D.生物能繁殖
7.(2024七上·兴宁月考)通过观察,科学家发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 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
8.(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诗句中不含生物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9.(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猎豹追捕羚羊 B.生石花开花
C.母鸡找草丛下蛋 D.钟乳石慢慢长大
10.(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中不涉及生物的是 (  )
A.碧绿的菜畦 B.光滑的石井栏
C.高大的皂荚树 D.紫红的桑椹
1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D.生物具有应激性
12.(2024七上·兴宁月考)原产于我国的菊花,现在世界上已经有2万多个品种。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环境多样性
13.(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B.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C.有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世界
D.包括多种生态系统
14.(2024七上·兴宁月考)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从而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美丽的草原、无垠的荒漠、神秘的湿地等,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环境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
15.(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调查表中,关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主要体现了(  )
类群 高等植物 脊椎动物 昆虫 大型真菌
数量 936种 463种 1079种 164种
A.生物数量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16.(2024七上·兴宁月考)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水稻之子”袁定阳接续“袁梦”,继续加快耐盐碱水稻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  )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2024七上·兴宁月考)我国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包含1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数量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18.(2024七上·兴宁月考)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同学们计划去调查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动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B.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
C.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比较容易操作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9.(2024七上·兴宁月考)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等级,形成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该系统有7个主要等级,下列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分类单位是(  )
A.种 B.门 C.属 D.目
20.(2024七上·兴宁月考)下列生物分类单位最大的是(  )
A.门 B.界 C.目 D.纲
21.(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把它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乙同学发现了一只蟋蟀蹦了出来,赶快把它记录下来
C.丙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蜈蚣,其他同学都没有,于是把它删掉
D.丁同学发现一只蜥蜴,感到害怕,决定不记录
22.(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23.(2024七上·兴宁月考)王炎经常会在潮湿的墙角看到一些墙藓,王炎想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探索墙藓的生长环境,下列属于作出假设这一步骤的是(  )
A.为什么潮湿墙角才能看到墙藓
B.墙藓可能喜欢潮湿的环境
C.将生长着的墙藓放到干燥的环境中
D.将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24.(2024七上·兴宁月考)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树立生活新时尚,某环保小组对同一单元住户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他们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观察法
25.(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探究“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工作者设置的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  )
A.是否和响尾蛇接触过 B.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
C.拖走的路径是否相同 D.大小是否相同
26.(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生物学发展历程中,下列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
A.拉马克创立了生物进化理论
B.哈维建立了生物分类系统
C.达尔文发现了血液循环
D.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7.(2024七上·兴宁月考)在生物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有光和无光 B.有空气和无空气
C.高温、低温、常温 D.有光和无水
28.(2024七上·兴宁月考)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①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分析实验现象 ④设计实验方案 ⑤实施实验并记录 ⑥得出结论 ⑦收集信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
C.①⑦②④③⑤⑥ D.①⑦②④⑤③⑥
29.(2024七上·兴宁月考)1747年,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进食,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26天后,这2人都恢复了健康,但那10人没有明显改善,科学家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30.(2024七上·兴宁月考)“腐肉生蛆”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甲、乙两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下图),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把一块鲜肉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放在相同的两个广口玻璃瓶里,将上述两组瓶子分别标上A和 B,在A玻璃瓶口覆盖纱布,B玻璃瓶口敞开,并把A、B两瓶同时放在有苍蝇出没的条件适宜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在A 玻璃瓶的腐肉中未发现蛆。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把一块鲜肉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放在相同的两个广口玻璃瓶里,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B.对照组为B瓶
C.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甲同学的观点
D.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采用重复实验的方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10分,共40分。
31.(2024七上·兴宁月考)概念图是一种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结构的方式,它能有效呈现知识关联,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快速记忆.如图是“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概念图,A、B、C三项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指的是   多样性;B指的是   多样性;C指的   多样性.
(2)可爱的狗狗们长相各异,属于不同的品种,这是由   多样性造成的.
(3)走进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这是指   多样性.
32.(2024七上·兴宁月考)科学家在探究响尾蛇是否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时,设计了以下方案:
甲组: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从蛇洞里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线,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观察蛇的动态。
乙组:从一个蛇洞里拖出一只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线,拖了一段较长的路程。观察蛇的动态。
多次重复以上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请回答:
(1)科学家的这个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本实验方案中一共有   个变量,变量是   .
(3)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是为了与甲组   .
(4)沿着弯曲较长路程拖动死老鼠,且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长的路程及多次重复实验可以   .
(5)请预测科学家得出的实验结论:   .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   、   、   、   等。
33.(2024七上·兴宁月考)森林是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等多种生物的天然家园,森林减少预示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1972年6月 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 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24 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请回答:
(1)生物家族中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生物,它们体现了   多样性。为方便生物分类,瑞典科学家   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
(2)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   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毛乌素沙地经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毛乌素沙地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   .
34.(2024七上·兴宁月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请回答:
(1)“红杏出墙”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具有   的特征。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能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   的特征。
(3)进入秋季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   。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一片杏林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物”或“环境”)部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包括   、   和   生态系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A:木马病毒是计算机程序,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繁殖等,不属于生物,A 错误。
B:火山是自然地理现象,由地质作用形成,不具备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特征,不属于生物,B 错误。
C:雄鹰属于鸟类,具有生物的特征,如需要摄取食物(营养 )、能呼吸、能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属于生物,C 正确。
D: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形成的,珊瑚虫是生物,但珊瑚本身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生长繁殖(珊瑚虫可以 ),不属于生物,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要具有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有呼吸、获取营养、排出废物、对外界做出反应、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也叫生命现象)如下:
①生物能进行呼吸。
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结合分析可知:“夏荷绽放”包含生物,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的生命现象;而“春日和煦”、“秋风送爽”、“冬雪飞舞”不包含生物,没有生命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是生物的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A. 一块麦田中所有小麦,只有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A不符合题意。
B. 一条河流中所有动物,只有生物部分中的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B不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里全部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不符合题意。
D.一片完整的自然草原,既包括了生物部分,也有环境部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中,犬听到声音(外界刺激 )作出吠叫的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能进行呼吸;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体现出生物能进行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符合题意;
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蛙是两栖动物,属于生物,A错误;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燕是鸟类,属于生物,B错误;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没有生物,C正确;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是节肢动物,属于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9.【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 A:猎豹追捕羚羊,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猎豹获取食物 ),属于生命现象,A 错误。
B:生石花开花,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开花是繁殖过程的一部分 ),属于生命现象,B 错误。
C:母鸡找草丛下蛋,体现了生物能繁殖(下蛋是繁殖行为 ),属于生命现象,C 错误。
D:钟乳石慢慢长大,是由于碳酸钙等物质的沉淀积累,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进行呼吸、不能繁殖等 ),不属于生命现象,D 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无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10.【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 、菜畦里有蔬菜等植物,属于生物,A 错误。
B 、石井栏是石头制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 正确。
C 、皂荚树是植物,属于生物,C 错误。
D 、桑椹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物,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生物能进行呼吸,是指生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过程,题干中水稻根的生长行为未体现呼吸,A 错误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长是指生物由小长大,繁殖是产生后代,题干主要说的是根对水的反应,不是生长和繁殖本身,B 错误。C: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涉及生物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体内物质转变等,题干未体现新陈代谢的这些过程,C 错误。
D: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水 )作出反应,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D 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那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是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题干提到的菊花之间(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菊花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么多品种是遗传多样性,可见,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其实质就是基因多样性。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 A: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维持生命所需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基础,A 正确。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而不是大气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下层 ,B 错误。
C: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这些生物生生不息,构成了活跃的生物世界,C 正确。
D: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系统 ,D 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在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表格中列举了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等类群的数量,体现了一定区域(武夷山国家公园 )内生物种类的多样,属于物种多样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6.【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如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就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但没有 “生物数量多样性” 这一内涵,A错误。
B.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本草纲目》中记载多种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 B正确。
C.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故C错误。
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18.【答案】C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A、要调查一个生态系统,那么调查活动的目的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A说法正确。
B、调查前需要制订调查计划和准备调查工具,B说法正确。
C、如果选择的生态系统太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调查,增加调查难度,所以,调查时,不能选择远一些、大一些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C说法错误。
D、做好调查记录是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记录要实事求是,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调查法,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19.【答案】D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可见,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分类单位是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分类单位,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0.【答案】B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等级
【解析】【解答】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所以在门、界、目、纲中,分类单位最大的是 界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21.【答案】B
【知识点】调查法
【解析】【解答】解: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能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因此甲同学的做法不对,故A错误;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如实记录,活动范围较大的,不固定的也记录,乙同学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也要记录,故B正确;在调查校园生物时,要如实记录,丙同学调查记录中有蜈蚣,其他同学都没有,不能把它删掉,故C错误;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不能以个人喜好而定,要如实记录,丁同学发现一只蜥蜴,感到害怕,也要记录,故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22.【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动物科学家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符合题意;
B、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B不符合题意
C、 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C不符合题意;
D、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人们研究动物行为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3.【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苔藓植物
【解析】【解答】A:“为什么潮湿墙角才能看到墙藓”,这是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环节,A 错误。
B:“墙藓可能喜欢潮湿的环境”,是根据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和假定,属于作出假设环节,B 正确。
C:“将生长着的墙藓放到干燥的环境中”,这是在实施探究实验,属于实施计划环节,C 错误。
D:“将实验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属于表达交流环节,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题干中不是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A 错误。B: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环保小组对同一单元住户垃圾种类和数量摸底,属于调查法,B 正确。
C:比较法是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 ,题干未体现比较,C 错误。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这里不仅是观察,还涉及对垃圾种类和数量的摸底统计,不完全是观察法,D 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2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在探究 “响尾蛇是根据什么标记去追寻中毒的猎物的” 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猎物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 。设置两只死老鼠,唯一区别是是否被响尾蛇袭击中毒而死,这样可以探究响尾蛇是否根据猎物中毒的标记来追寻,B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6.【答案】D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 拉马克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但创立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是达尔文 , A错误。
B.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建立生物分类系统的是林奈 , B错误。
C. 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的原理。1628年发表著作《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阐明血液循环理论。1651年发表《论动物的生殖》, 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因构建DNA双螺旋模型获得诺贝尔奖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2)哈维,英国医生威廉 哈维哈维指出: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流动的,从心脏流出,经动脉血管,流入静脉血管,重新返回心脏.他将这一血液循环本质写入《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
(3)林奈在其撰写的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自然系统》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4)沃森与克里克是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并对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2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唯一变量是指影响实验的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如水分的有无、光照的有无、空气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湿润与干燥等等。因此有光和无水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可见,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①发现并提出问题、⑦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②作出假设、④设计实验方案、⑤实施实验并记录、③分析实验现象、⑥得出结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如下:(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29.【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用感官或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和描述。此实验有主动干预(分组喂食不同 ),不是单纯观察, A错误。
B. 调查法是为达目的,全面或比较全面收集研究对象某方面情况并分析。这里是通过人为控制变量(给橘子柠檬与否 )来探究,不是调查, 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正确。
D.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D错误。
故选C。
【分析】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3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 把鲜肉切成大小相同两块,放相同广口瓶,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除了瓶口处理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保证实验结果是由变量引起的, A选项正确。
B.A瓶用纱布封口,B瓶不封口,苍蝇不能落到A瓶内,能落到B内,并把A、B两瓶同时放在有苍蝇出没的适宜条件下,B瓶为对照组,A瓶为实验组,B选项正确。
C.因为蛆是苍蝇的幼虫,只有苍蝇产卵后才有可能出现。肉类腐烂是腐败细菌作用的结果。实验结果: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并在B玻璃瓶的腐肉上发现了蛆,A玻璃瓶内则没有蛆,因此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乙同学的观点,C选项错误。
D. 重复实验可避免偶然因素影响,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可靠性, 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31.【答案】物种;遗传;生态系统;遗传;物种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的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从概念图看,A 与生活环境构成 C,A 是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 ),B 是遗传多样性(基因 ,决定物种多样性实质 ),C 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2) 可爱的狗狗们长相各异,属于不同品种,这是由遗传(基因 )多样性造成的 。因为不同品种狗狗基因存在差异,导致性状不同 。
(3)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这是指物种多样性。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2.【答案】(1)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2)1;毒液的气味
(3)形成对照
(4)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观察;调查;分类;建模(四空可互换,合理均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1)探究实验是围绕 “响尾蛇是否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 展开,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
(2)本实验中,甲组是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乙组是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只有1个变量,变量是毒液的气味(有无被响尾蛇袭击中毒,从而有无毒液气味 ) 。
(3)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没有响尾蛇的毒液气味,与被响尾蛇袭击过具有毒液气味的老鼠形成对照。
(4)实验中,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预测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观察、调查、分类、建模等。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1)据资料设计方案可见: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吗?
(2)本实验方案中有1个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毒液的气味。
(3)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没有响尾蛇的毒液气味,与被响尾蛇袭击过具有毒液气味的老鼠形成对照。
(4)实验中,要多次重复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预测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6)除实验法以外,进行生物学研究的方法还有观察、调查、分类、建模等。
33.【答案】(1)物种;林奈
(2)遗传;生物进化
(3)陆地生态系统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家族中有动物、植物、真菌等多种生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方便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
(2)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3)三大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洋、陆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毛乌素沙地原本是一片沙漠,通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
【分析】(1)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由林奈提出.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为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2)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有大有小,较大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等。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人和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生物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生物,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即双名法,帮助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2)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它们共同构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
(3)三大生态系统通常指海洋、陆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毛乌素沙地原本是一片沙漠,通过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中的陆地生态系统。
34.【答案】(1)应激性
(2)生长;繁殖
(3)新陈代谢
(4)属于;生物;生物圈;陆地;湿地;海洋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1)“红杏出墙” 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体现了红杏具有能生长的特征。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繁殖。
(3)秋季杏树叶子变黄脱落,带走代谢废物,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 。
(4)一片杏林包括生物与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地球上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它们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体现了红杏具有能生长的特征。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繁殖。
(3)进入秋季之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一片杏林包括生物与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地球上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它们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