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知人论世,疏通文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诗歌的意境,揣摩诗人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诗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语言,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李白借诗歌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追求声音与气息的和谐,逐渐深化对李白"诗仙"内涵的理解。
2.结合文本,领会“诗仙”艺术的浪漫特质和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提起盛唐的诗人李白,你们会想起他的哪些诗句呢 请随意分享。(学生自由发言,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
李白的许多诗句我们如数家珍,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美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诗仙”。“诗仙”这一美称已流传了千年之久。胡适曾言:“学术研究,需在确定无疑之处存疑。诗仙”二字似乎无需质疑,但其深层含义何在 让我们一同走近李白的不朽佳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共同探究诗意、探寻人生,深度解读”诗仙”的真谛。邀请学生阐释诗名含义。
明确指出:梦游即梦中旅行。诗篇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个部分。“吟”指的是诗的形式。留别与送别相对,李白创作此诗是为了留给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个标题中,梦游天姥是创作的主题,留别则是创作的缘由。
二、文本解读
(一)“梦前”篇章
1.词义解析
“梦前”部分共八句,展示学生对词义的疑问,例如”信难求”中的“信”是何含义
方法指导(1):引用学生已学习的古诗文中的例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提供《辞源》中的词义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方法指导(2):注重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以及前后文的关系进行理解和分析。
2.写作技巧理解
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天姥(与天台相比),不过是孩童中的一个高个子,怎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 … .
引导: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姥山相较于天台山显得矮小,顶多算是孩童中的高个子,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 ……”。王思任似乎在质疑李白是否在“开玩笑”!
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到真实的天姥山并不巍峨,李白在此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描绘心中的天姥山,进而指出“连、横、拔、掩、倒”等词语,感受诗人使用这些充满表现力的词汇来强调天姥山的雄伟壮丽。
3.“梦前”背诵
结合“梦前”部分的关键词汇“信、或、连、横、拔、掩、倒”等,学生尝试背诵“梦前”部分。
(二)"梦中"篇章
1. “梦游之旅”
飞渡:横跨镜湖, 一跃千里
登临:沿途攀登,所见所闻
山景:峰回路转,万物震撼
洞天:闪电雷鸣,石门洞开
仙境:虎瑟鸾车,仙宴盛会
梦醒:梦断骤醒,归于现实
2.吟诵“梦中”
个人理解,情感丰富地吟诵“梦中”部分。
3.品读梦境
感悟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仙”的内涵。
4.探讨疑问
在学生品读梦境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课前批注的共性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梦,是美梦,抑或噩梦,或者是…… 请结合诗句和背景资料,阐述你的观点。”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发言。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的文章《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的片段,为学生提供启发:
“李白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其描绘的梦境带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性。这既可能反映出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渴望,也可能是他在精神上的迷茫与失落。甚至,诗中似乎还透露出他对于在长安三年如梦般岁月的感慨。正是这种多义性,使得这首诗在营造出奇异多变、绚烂多姿的视觉印象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广泛的思考与联想。”
在探讨这首诗的“梦境”时,评论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美好的梦,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恶梦,还有的人认为它是美梦与恶梦的复合体。学生们的讨论也集中在诗歌给予他们的深刻印象以及个人的相关联想上,这是一个不断深入作品内涵、挖掘个人感悟的过程,这种探索与思考极具价值。
明确地说,在诗歌创作上,诗人运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胆夸张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与天同高的艺术境界”,这可以被称为“浪漫艺术”。诗人通过梦境来表达志向,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借助这样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梦,传达了他对于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生活,这可以被称为“理想人生”。难怪杜甫会 如此赞美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梦后”部分的探讨:
1.共同朗诵“梦后”中的七句话。
2.分析”诗眼”,理解其文意和蕴含的深厚情感。在分析情感时,引入两个相关资料:
(1)诗歌标题中的“吟”,一种诗体,常带有悲伤和感慨之情。
(2)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庄(周)、屈(原)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通过这些引导,我们可以结合“吟”的特点来理解李白的情感。此外,了解作者的思想常常是解读作品的关键。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本不相容,但在个体的穷达之间却可以相融,李白既怀有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又推崇道家的超脱 精神。结合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
明确地说,李白既有维护个人尊严的傲然,也有对理想生活无法实现的愤慨。傲然与愤慨融为一体,这正是"诗仙”的本色。
三、作业布置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杜”齐名,李白被誉为“诗仙”,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巅峰。与之相对的是杜甫这座现实主义的高峰。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仙”之名的内涵。根据给出的对偶句上句,写出一个下句。
示例: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杜子美为诗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