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关于登高的名句有哪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同样是登高,杜甫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慨叹呢
二、背景介绍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1.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2.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 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称杜少陵,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品格高尚。大约有1500首诗作流传至今,诗艺精湛,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被誉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一生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流传后世。(补充《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杜甫,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
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三)创作风格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 (kuí) 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初步感知
(一)诗歌鉴赏方法
1.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2.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3.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二)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首句高亢激昂,次句回环婉转。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再作延长音。颈联”悲”、“常”、“独”重读。尾联慢读,自怜自叹。
(三)诗眼“悲”
四、文本详析
(一)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描写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异与悲哀的,一个“啸”字完美诠释了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啸”体现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感,这份”悲”更有力度!
(二)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 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 活。
(三)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四)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五、深入探究
(一)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二)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诗人杜甫“悲秋”的理解。
这其中饱含着自然之秋、季节之秋、人生之秋。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六、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拓展训练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客至》
1.“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
2.“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