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龟虽寿》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第三单元
1.积累古诗中的经典词汇、句式,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典雅性;感受古诗中蕴含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2.通过诵读与分析,梳理诗词中意象之间的关联及情感脉络。(思维能力)
3.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悠悠岁月长河的彼端,有这样一些场景。庭院中,一棵奇树满树繁花,一位思妇正折花欲寄远方之人,无尽相思尽在这一举动中。曹操虽已至暮年,却仍心怀壮志,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高高山巅,风声呼啸,一棵松树却傲然挺立,展现着坚韧风姿。偏远海边,百姓生活困苦,令人心生怜悯。让我们走进与这些场景有关的古诗,感受古人的情思与风骨。
新知探究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这些诗歌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文体知识
新知探究
听范读,然后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
新知探究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繁盛
攀引枝条
给予,馈赠
充满
送达
历时很久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到对方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1.请赏析诗歌开头四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的表达效果。
这四句诗使用白描的修辞手法,内容朴素且写实,前两句展现了树叶的生机与花朵的娇艳,结合后文可知,这美好的景象却引发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强化了情感的张力,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哀怨的感情基调。
新知探究
2.诗歌第五、六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写了怎样画面
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执花在手痴痴久立,因所思之人距离自己太遥远,花无法送达,只能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画面。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新知探究
3.诗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有何作用
情感:这两句诗写的是主人公折花却无处可送的无奈、自我宽慰,表现其内心相思无处排解的愁苦。
作用:文章结尾点明了全诗“闺怨”的主题。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龟虽寿
曹操
新知探究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
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新知探究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准备任务-写作背景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听泛读,然后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曹操
自读诗歌并进行朗读展示:①个人朗读展示。②齐读展示。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终结,这里指死去
千里马
马槽
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长寿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译文:
灵异的神龟虽然能活几千年,但也有死亡的时候;飞腾的异蛇虽能乘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烬。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蛰伏在马槽下,但它仍旧有驰骋千里的雄心。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虽到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永远不会停止。
寿命的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1.赏析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新知探究
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中原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中原。他认为统一中原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紧承上句,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新知探究
3.赏析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如果能够调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新知探究
4.诗歌是按照怎样的思路组织内容的
以长寿之物都会有寿命的终结来开头
壮怀激烈地高唱
哲理的思辨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新知探究
赠从弟(其二)
刘桢
新知探究
刘桢( —217),字公干,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以五言诗著称。其诗传世不多,风格遒劲刚健,清峻硬朗,语言质朴。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刘桢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堂弟
挺拔的样子
多么
遭受严寒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自读诗歌并进行朗读展示:①个人朗读展示。②齐读展示。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刚劲!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1.赏析诗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更有力地突出松柏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2.赏析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3.赏析诗句“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作者在这里设问: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 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梁甫行
曹植
新知探究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自曹丕继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写作背景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
曹植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听泛读,然后自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气候不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不同
艰难
妻子儿女
山林险阻之地
自在地行走
房屋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1.赏析诗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这两句意为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会遭遇狂风暴雨,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2.赏析诗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象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3.赏析诗句“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衬托出边海百姓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百姓的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4.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运用白描手法,虽只有四十个字,却全方位地描写了边海百姓的苦难生活。诗中“草野”“禽兽”“柴门”
“狐兔”等景物,均来自现实生活,描写生动、特色鲜明。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诗人想表达边海贫民生活之苦,初看好似有些夸张失真,细想又觉确实可信。因生活所迫,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蓬头垢面的边海百姓,用“禽兽”来比喻十分生动贴切。诗人既有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之情。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