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6张PPT)13 唐诗五首第三单元1.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③了解诗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语言运用、审美创造)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歌谋篇布局之精巧。(思维能力)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文化自信)素养目标情境导入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唐代的诗人 浪漫奔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闲适恬淡的王维,平实易懂的白居易,等等。同学们,此刻我们皆化身为大唐的诗意书生!一起踏上穿越千年的山水旅程,穿越秋色浸染的山野,登临黄鹤楼眺望晴川碧树,策马塞外感受大漠孤烟,顺流而下目送青山渐远,最后漫步西湖与早莺新燕相遇。这五首唐诗,正是我们旅途的密钥,让我们在诗行间感受大唐山河的壮美与诗人的情怀。现在,启程!情境导入新知探究野 望王绩新知探究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文集》五卷。准备任务-作者简介新知探究准备任务-文体知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整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gāoxǐ yǐhuīqū dú新知探究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古诗的字音、节奏已有初步感知;接下来请大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诗句,深入理解诗意。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新知探究傍晚徘徊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比喻隐居不仕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新知探究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译文: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徙倚”,即徘徊,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新知探究2.请从动静结合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营造出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近景、动景。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课堂小结通过深入研读《野望》,我们充分领略到王绩诗歌艺术的精妙之处。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相映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中的景物层次分明、动静相宜,每一处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孤独彷徨的现实际遇与隐逸山林的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心绪。野望首联:叙事、抒情——迷茫、失意颔联:远景、静态颈联:近景、动态景色宜人尾联:巧用典故——追怀古贤前途渺茫孤独无依板书设计新知探究黄鹤楼崔颢新知探究崔颢(?—754),汴州(今指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征,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准备任务-作者简介新知探究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新知探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故乡。烟霭笼罩江面。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新知探究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1.诗歌从神话传说写起有何作用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写出了黄鹤楼之名的来历,又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新知探究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画面: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分明;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作用:反衬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浓重的乡愁。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3.诗歌前后四句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属于虚写;后四句即景生情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本诗将传说与眼前的景象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4.诗歌颔联中“空”字有何妙处 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跟随崔颢的脚步,领略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体会了诗人借古抒怀的深沉情感,更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重点鉴赏了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及“空”“愁”等字的妙用,深刻理解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板书设计黄鹤楼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传说开篇感慨岁月景色描写抒发情感愁而不怨意境高远使至塞上王维新知探究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新知探究准备任务-作者简介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新知探究准备任务-写作背景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慰问边关守军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烽烟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借指诗人的使者身份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译文:(我)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像蓬草飘飞一样出了汉朝的边关,像归去的大雁飞入北方的天空。沙漠浩瀚无边,一股烽烟笔直升起,黄河岸边,徐徐下沉的太阳又圆又大。在萧关偶遇骑马的侦察兵,得知我军统帅正在边防前线(镇守)。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1.怎样理解首联的含义 首联叙事,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山高路远更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抒情,同时融写景、叙事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3.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请从炼字和图画美的角度进行赏析)1.炼字:“直”字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2.画面:①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②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③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新知探究4.本诗的最后一句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 有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这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朗读与翻译,我们深入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特别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其炼字精妙与图画之美让我们领略了边塞的苍凉与壮阔,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点题——出使边塞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紧张雄浑壮美慷慨悲壮渡荆门送别李白新知探究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豪迈奔放,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新知探究准备任务-作者简介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新知探究准备任务-写作背景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往辽远无际的原野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喜爱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译文: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地漫游。巴山尽头现出平川,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凝聚,如同浮现绮丽的海市蜃楼。故乡的水还是爱恋我,情意深深地将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3.颔联中“随”字用得好,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况真切地表现出来,将其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诗人在描写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5.揣摩尾联,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中的长江之水是来自诗人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领略了诗歌中壮阔的自然景色,感受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重点鉴赏了诗句中的精妙用词与意境营造,深刻体会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课堂小结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描写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升抒情:怜水送行舟意境高远雄浑壮阔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新知探究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新知探究准备任务-作者简介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新知探究准备任务-写作背景先聆听示范朗读,把握语气节奏,从中感悟古诗的古雅韵味;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向阳的树指西湖的白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疏通文意1.再读诗歌,说说每一联都写了哪些内容 ①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公亭一带起程的。诗人在眺望湖面。②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变化的角度写早春景象。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白沙堤的喜爱。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 “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样写更贴合诗歌中“早春”的季节特点。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3.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早春”的特点 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向阳的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没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4.颔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颔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早起的黄莺鸣叫着争相飞向向阳的枝头,新来的燕子忙碌着衔泥筑巢。诗人从动物的角度入手,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早春莺燕的活动状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5.找出全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并赏析其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情感:此句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喜悦心情。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掌握了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了“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经典意象的妙处,深入体会到了白居易观察入微、用词精准的艺术特色。课堂小结钱塘湖春行地点:孤山寺北贾亭西景色水平云低莺燕争春花草渐盛感受:最爱湖东行不足春意盎然赞美西湖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