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新课导入淮海战役打响后,由于战斗需要,需要架设浮桥,但是浮桥没有桥腿,不稳固,加上国民党军的猛烈射击,此时必须保证部队快速通过。时间紧迫,为了不误战机,副排长范学福在紧急的关头带领部队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躯和肩膀,架起了一座用血肉之躯支撑的“人桥”……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的背景20-30%90%占有土地比例10%70-80%地主农民农村人口比例当时的土地制度合理吗?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农民生活艰难困苦。——1947年《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的内容(1)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的内容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1)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2)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对解放区对解放区的农民对解放战争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3.土地改革的意义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提高了农民革命、生产的积极性支持了解放战争巩固了解放区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3.土地改革的意义(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国共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打倒地主拉拢地主消灭地主【想一想】依据所学知识回忆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 挺进大别山130万人430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万人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5万人1946—1947 双方军力对比1947年夏战略反攻时机成熟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 挺进大别山“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武汉南京(1)时间:1947年夏(2)部队(人物) :晋冀鲁解放军(刘邓大军)(3)意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材料一:“【历史地图】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结合地图和教材的内容,完成表格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况 影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解放徐州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傅作义接受改变,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聂荣臻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2.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1)开始时间:(2)地 点:(3)作战军队:(4)指 挥 员:(5)意 义:东北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3. 淮海战役徐州陈官庄碾庄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1)时间:(2)地点:(3)作战军队:(4)指挥员:(5)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4.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林彪、罗荣桓、聂荣臻(1)时 间:(2)地 点:(3)作战军队:(4)指 挥 员:(5)意 义:“【知识解析】三大战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5. 渡江战役上海南京浙 江安徽江 苏江 西江阴湖口(1)时间:1949年4月(2)经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3)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想一想】思考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合作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一: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材料三: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战略战术正确解放军作战勇敢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人民群众的支持材料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解放战争进行了一年多,解放区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共共产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迫使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发起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并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