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教案 (表格式)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三峡》教案 (表格式)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1 三 峡
素养目标
1.①正确认读和理解重点文言文词语;②了解有关文学、文化常识;③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语言运用)
2.①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②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景,感受三峡之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文词句。
2.①揣摩和赏析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点;②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导入】大家知道三峡工程吗? 【拓展】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上的一项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展示】曾经的三峡与现在建成大坝的三峡的对比图片。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这些照片之间的区别吗?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如今的三峡与千年前的三峡在自然景观、水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天就让我们在郦道元的带领下,穿越千年,去看一看曾经的三峡。 【回答】 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的景色虽然依然壮丽,但是三峡的原始风貌已经有所改变。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识记文章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文学常识】(参见课件PPT) 【三峡介绍】(参见课件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三峡。
学习任务二:吟诵三峡音韵之美
【提问1】美文需配以美读,那么要朗读好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或使用媒体播放音频(参见课件PPT) 【布置任务】练习朗读 【提问2】朗读之后,我们要来疏通文意了,请问我们翻译文言文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点拨】保留、增删、调换。 【布置任务】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检查翻译】 【回答1】 ①字音要准确。 ②节奏要鲜明。 ③感情要充沛。 …… 【练习】大家自由朗读。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回答2】准确、通顺。 【自主学习】翻译课文,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 ①四个自然段分别请四位同学翻译。 ②其他同学纠正不足,进一步规范翻译的准确性,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学习任务三:梳理重点文言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的文言词语? 【布置任务】找找本文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并说说其含义。 【回答】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四:品析三峡四时意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赏景 【提问1】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和视野,你依次看到了哪些壮美的风光? 以“通过______我看到了______的______”的格式进行归纳概括。 【提问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的?分别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提问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赏情 【提问 4】三峡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跨学科拓展】读过课文之后,请你从文章中寻找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的理由。 【回答1】通过讨论,学生举手发言,自主总结答案。 ①通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我看到了连绵不绝、高耸险峻的三峡之山。 ②通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我看到了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的三峡之水。 ③通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看到了春冬季节江水清澈、动静相宜的三峡之水。 ④通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我看到了秋季水枯气寒、清幽寂静的三峡之景。 …… 【回答 2】两个方面:山和水 山:连绵、高耸(高峻美) 水:夏——水势浩大、湍急(奔放美) 冬、春——清幽、秀丽(清幽美) 秋——凄凉、肃杀(凄婉美) 【回答3】 ①先描绘三峡山的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水的不同景象。“先山后水”的顺序是由于“峡”这种地貌是“两山之间夹着水流的狭窄地貌”,左右两座山峰是峡的最重要特色,这样写既符合人们看峡的逻辑顺序又能以雄伟的景观吸引读者注意。 ②写水没有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 1 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回答 4】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结尾以渔歌作结,暗含着作者对渔人的同情。 【拓展回答】 理由 1:水势大(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理由 2:水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 3:水流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学习任务五:品鉴写景艺术手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壮丽的三峡风光,作者仅用 150 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其语言之美、笔法之妙,实在令人赞赏,请你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按照以下句式回答问题。 我选择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句话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 学生①:我选择这句话:“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因为这句话妙在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三峡山峰高耸的特点。 学生②:我选择这句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因为这句话妙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天的水流湍急。 学生③:我选择这句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句话妙在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三峡春冬时节的清幽秀丽。 学生④:我选择这句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句话妙在句式整齐,中间用“则”承接,使文章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从文学常识到词句翻译,从景物赏析到情感体悟,我们领略了三峡四季各异的美。作者用精妙的笔法,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希望大家不仅要记住这份美好,课后多诵读积累,提升文言文素养,还要带着对美的热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三峡工程前后的对比图片和问题链,自然引出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五个学习任务形成“文学积累—语言感知—文言基础—内容赏析—技法探究”的完整闭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探究。
不足之处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略显不足。学生能够准确翻译课文,但是对文本所呈现的壮美风光缺少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热爱。课堂上宜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