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短文两篇素养目标1. ①正确认读和理解重点文言文词语;②了解有关文学、文化常识;③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思维能力、语言运用)2.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3. 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然审美、文人雅趣等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2.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答谢中书书》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言】告别了雄奇秀丽的三峡,我们继续与古代名贤同游,饱览祖国的壮丽山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去领略独具江南特色的魅力山水吧! 【展示】江南风光的视频和图片。(参见课件PPT) 【欣赏】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识记常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文学常识】(参见课件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或使用媒体播放音频。(参见课件PPT) 【总结】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声韵和谐。 【布置任务】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练习】自由朗读。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展示】 ①两名同学翻译课文。 ②其他同学纠正不足,进一步规范翻译的准确性,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习任务三:深入鉴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1】本文是一篇千古传颂的美文,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美在哪里。(请从空间、感官、时间等角度进行赏析) 【提问2】本文言简而情深,透过文字,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提问3】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回答1】 ①空间: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二者相映成趣。 ②感官:色彩配合之美——五色交晖,青林翠竹,色彩斑斓。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为静,游鱼竞跃为动。 ③时间: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回答2】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回答3】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课堂小结在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诵读与翻译感受了文章的韵律美和语言魅力,还从多个角度赏析了文本之美,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境。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诵读,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学会从古人作品中汲取审美和文化养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深入地领略古典文学之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本文篇幅短小,文辞优美,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以读促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足之处 课堂上过于注重对文字本身的挖掘,而缺少对文章中作者的情趣、思想感情的深入思考和探讨。《记承天寺夜游》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言】生活中的每一天,其实都是时空坐标系上的一个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沿着坐标系的时间轴回溯,来到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承天寺,在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时空交汇点上,去寻找一个不普通的人——苏轼。苏轼与今天的我们隔着近一千年的时空距离,但好在我们拥有一把学习文言文的万能钥匙——知人论世,所以我们今天就借助这把钥匙,走近苏轼,走进文本。 【人物介绍】(参见课件PPT) 【文体知识】(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布置任务】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轼,积累文学常识。 【回答】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识记】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新知探究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1】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提问2】根据内容(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三个层次。 【任务】 1.明确朗读要求:采用默读、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2. 布置朗读任务 【回答1】 读出体裁:游记 读出事件:夜间游玩 读出地点:承天寺 【回答2】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受。 【练习】自由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2. 再读:感知文意,完成表格。学习任务二:疏通文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布置任务】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指导】采用保留、换、调序、补充、删减等方法进行翻译。 【准备】学生自主完成,并说出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展示】两名学生翻译,其他同学纠错或补充完善。学习任务三:深入探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作者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 【提问2】苏轼被贬至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流放。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当时的苏轼可能怀有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提问3】文中作者是怎样自称的?怎样理解其内涵? 【提问4】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总结:境由心生,景因人异,作者用平淡自然的文字,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回答1】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并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生植物加以衬托,寥寥数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回答2】 欣喜: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孤独、悲凉:念无与为乐者。 豁达(闲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回答3】 ①“闲人”。 ②“闲人”有多重内涵:无事清闲之人、悠闲之人、有闲情雅致之人。 【回答4】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达观自适。(豁达乐观)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假如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与苏轼相遇,你想要对他说点什么? 【回答】 1.子瞻先生,您的诗词文章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文采斐然,更因为其中蕴含的豁达与智慧。您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在贬谪中依然心怀天下,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后世无数人。 2. 东坡先生,您的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让我体会到您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3. 苏先生,您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启迪了我们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当下。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借助“知人论世”这把钥匙,走进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解题诵读、理解字词、鉴赏文本和拓展延伸等环节,领略了苏轼笔下的澄澈月色,体悟了他复杂的心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继续品味经典,学习苏轼的豁达乐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升文学素养与人生境界。板书设计可取之处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本节课做到了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难点的问题,比如对“闲人”理解,教师介入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放手,将合作探究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