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素养目标1. 积累古诗中的经典词汇、句式,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典雅性;感受古诗中蕴含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运用、审美创造)2. 通过诵读与分析,梳理诗词中意象之间的关联及情感脉络。(思维能力)3.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能够深入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悠悠岁月长河的彼端,有这样一些场景。庭院中,一棵奇树满树繁花,一位思妇正折花欲寄远方之人,无尽相思尽在这一举动中。曹操虽已至暮年,却仍心怀壮志,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高高山巅,风声呼啸,一棵松树却傲然挺立,展现着坚韧风姿。偏远海边,百姓生活困苦,令人心生怜悯。让我们走进与这些场景有关的古诗,感受古人的情思。 【展示】依次播放能包含这几首诗中的主要意象的图片。 【观看】初步了解四首诗歌的内容。新知探究《庭中有奇树》学习任务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文体知识】(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布置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1】请赏析诗歌开头四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的表达效果。 【提问2】诗歌第五、六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描写了怎样画面? 【提问3】诗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回答1】这四句诗使用白描的修辞手法,内容朴素且写实,前两句展现了树叶的生机与花朵的娇艳,结合后文可知,这美好的景象却引发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强化了情感的张力,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哀怨的感情基调。 【回答 2】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执花在手痴痴久立,因所思之人距离自己太遥远,花无法送达,只能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画面。 【回答 3】 情感:这两句诗写的是主人公折花却无处可送的无奈、自我宽慰,表现其内心相思无处排解的愁苦。 作用:文章结尾点明了全诗“闺怨”的主题。《龟虽寿》学习任务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布置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 1】赏析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提问 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提问 3】赏析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提问 4】诗歌是按照怎样的思路组织内容的? 【回答 1】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回答2】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中原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 53 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中原。他认为统一中原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紧承上句,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回答 3】 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如果能够调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回答4】《赠从弟》(其二)学习任务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关于作者】(参见课件 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布置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提问1】赏析诗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提问2】赏析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提问3】赏析诗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回答1】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更有力地突出松柏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回答2】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回答3】作者在这里设问: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梁甫行》学习任务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关于作者】(参见课件PPT) 【写作背景】(参见课件PPT)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语气与节奏,力求读出古诗的古雅韵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布置任务】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识记】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展示】 ①学生个人朗读展示。 ②齐读展示。 【合作探究】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鉴赏文本【提问1】赏析诗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提问2】赏析诗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提问3】赏析诗句“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提问4】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1】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这两句意为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会遭遇狂风暴雨,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百姓生存环境的恶劣。 【回答2】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象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回答3】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感慨,反衬出边海百姓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百姓的恐惧与凄楚,深化了主题。 【回答4】 诗歌运用白描手法,虽只有四十个字,却全方位地描写了边海百姓的苦难生活。诗中“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均来自现实生活,描写生动、特色鲜明。 诗人想表达边海贫民生活之苦,初看好似有些夸张失真,细想又觉确实可信。因生活所迫,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蓬头垢面的边海百姓,用“禽兽”来比喻十分生动贴切。诗人既有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