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形态》教案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人地协调观:揭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艰辛历程,培养科学精神。 综合思维: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时间线索;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示意图等了解地球表层的构成,认识到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区域认知: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空间-区域视角的变化;运用示意图等,了解地球表层是一个复杂系统。(一)教学目标1. 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资料,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知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艰辛历程,培养科学精神;2. 运用示意图,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3.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描述地球表层的构成,掌握地球表层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资料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掌握地球表层的构成及重要性。【难点】会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三)课时安排1课时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为1课时。整体采用“识别地球形状—类比地球大小—认识地球表层”展开。“识别地球形状”主要通过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艰辛历程,培养科学求真精神;由于地球太大,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其大小,因此“类比地球大小”主要引导学生能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由于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而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因此通过“认识地球表层”让学生理解地球表层的构成及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古今对比】 分别展示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图文结合,呈现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 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究竟有多大?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一个位置?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思是说我们头顶的天空仿佛是一顶圆圆的大帐篷,广阔无垠,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因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过去的“天圆地方”到现在的“球体”; 地球很大,但是难以找到可以直观感受地球大小的物体作比较;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 展示不同时期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接下来的探究做铺垫。过渡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而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探究一:地球究竟有多大? 探究一:地球究竟有多大? 【阶段1:直觉和臆想阶段】 展示寓意“天圆地方”“传统建筑”、“民居”、“钱币”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天圆地方”的观点是否正确? 2.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 3.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北京天坛、钱币、民居等都受到“天圆地方”这一思想影响。 1.不正确; 2.受当时科技条件限制,古代的人们凭直觉和臆想做出判断; 3.月食现象、海边看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现象等。 引导学生发现“天圆地方”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阶段2:生活经验推测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船向海边驶来和小船驶向大海时,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大地是平的,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2)大家回顾一下小学了解到的月食现象,结合月食科普,根据手中的教具完成“模拟月食现象”的实验,完成实验目的。 【小组活动1】 根据班级人数对全班进行分组,计时5分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什么是月食现象? 2.什么形状的地球,能模拟出月食现象? 3.谁最早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 4.“月食现象”一定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做活动情况,实时指导。) 【组织总结】 5分钟后,让学生上台总结。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1)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说出其中原因,从而说明我们生活的大地应当不是平面,而是曲面。 (2)学生利用手电筒光将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投影到墙壁上,投影过程中用布遮挡真实物体,学生根据影子判断物体的形状。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处在黑夜中的人们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弧形,从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不一定。也可能是近似球体。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人们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该推测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环球航行证实阶段】 展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路线,并且补充介绍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背景。 【提出问题】 1.这次航行的路线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麦哲伦船队这一次环球航行一定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1.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不能。如果地球的形状是圆柱体,也能够实现环球航行。 通过强调航行路线,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壮举结束了“地方”“地圆”“地平”的争论,尽管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但通过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太空回首确证阶段】 展示1957年世界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来,人们获取的卫星照片、“东方1号”照片、借助三维仿真技术模拟的地球形状。 【提出问题】 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还有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宇航员开始到太空中漫步,人类在太空中欣赏地球,目睹到地球的全貌,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全球视野,让学生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更加精确。【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天圆地方(猜想阶段)→月食推测(推测阶段)→环球航行(证实阶段)→卫星照片(确证阶段) 启示: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等等。 梳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不易,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过渡 现在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不仅验证了地球的形状, 而且精确测量出地球的大小。地球究竟有多大呢?探究二: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将“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概念与数据对应起来。 赤道半径=6378km 极半径=6357km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4万km 表面积=5.1亿㎞ 让学生能够运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对“赤道半径”“极半径”等概念有所了解。【探究挑战1】 根据地球大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计时5分钟。 1.国际标准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假设地球表面是平面且都可建足球场,地球上能建多少个这样的足球场? 2.我国“复兴号”高铁运营时速高达350千米。假如“复兴号”以此速度沿赤道运行一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做活动情况,实时指导。) 【组织总结】 5分钟后,让学生上台总结。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1)5.1亿平方千米/105m × 68m≈729亿个 (2)40000km/350km每小时≈112h 通过计算,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球之“大”。过渡 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呢?地球表层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探究三:地球表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展示图片】地球表层示意图 【提出问题】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的哪一个圈层?除了生物圈,地球表层还有哪些圈层? 【探究挑战2】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结合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湖泊、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问题2后【拓展知识】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关含义及作用 地球表层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覆盖。 1.按照要求找到相关事物 2.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在图中标注出来, 跟随老师的步伐,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做一定了解。 3.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对地球表层有基本认识。 让学生对地球表层的构成有一定理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小试牛刀 布置班级PK题目 一起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查漏补缺。思维梳理 学生认真回顾,并及时记笔记。 思维可视化,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内容的理解。布置作业 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记录作业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寻找知识间的关联。新课预习 挑战探究:了解我国的太空探索成就(可以搜集影视资料、查阅书籍、参观科技馆或者上网搜集。把搜集内容整理成手抄报,下节课课堂展示)。 课后完成 为下一节课学习太空探索做铺垫。(共31张PPT)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态地理商务星球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一起挑战运用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课标要求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获取知识得到素养科学故事、史实资料以及数据、类比方式。使用工具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综合思维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01 地球的形状《敕勒歌》南北朝民歌情境导入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地球究竟有多大?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一个位置?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裏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只有一个地球》语文课文原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京天坛探究一: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地球的形状?直觉和臆想阶段副标题01传统民居圆形方孔钱晴朗的白天,站在海边眺望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小船向海边驶来和小船驶向大海时: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生活经验推测阶段副标题02船身船帆月 食科普小知识月食是什么?太阳地球月球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地球的影子的形状,来推测地球的形状。模拟月食实验限时5分钟小组合作实验材料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布条等实验步骤利用手电筒光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影子投影到墙壁上投影过程中用布遮挡真实物体,学生可根据影子判断物体的形状什么形状的地球,能模拟出月食现象?(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观念。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个球体或者近似球体。月食生活经验推测阶段02探究一: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太阳地球月球环球航行证实阶段03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探究一: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思考:环球航行的成功是否一定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太空回首确证阶段041957年世界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来,人们获取了大量的地球照片。显示地球是一个球体。1961年4月,苏联“东方1号”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亲眼见证地球是个球体的人。探究一: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目前人们借助三维仿真技术模拟的地球形状已越来越接近真实。直觉和臆想阶段生活经验推测阶段环球航行证实阶段太空回首确证阶段总结归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你怎样的启发?1.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2.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科学需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4.……02 地球的大小地心约4万千米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探究二: 地球的大小比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你有什么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表面积探究挑战感知地球的大小限时5分钟地球有多大感知地球的大小探究挑战限时5分钟“复兴号”以350km/h沿赤道运行一周,需要40000㎞/350㎞≈114h=1个地球5.1亿平方千米729(亿个)1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面积105m × 68m = 7140㎡03 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究三: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我们生活的地表拓展知识地球的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拓展知识地球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底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层;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拓展知识地球的圈层:水圈·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拓展知识地球的圈层:岩石圈·岩石圈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等岩石组成。拓展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山体云层树木积雪湖泊草本探究挑战探究挑战整体上,地球表层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地球有多大1.如图所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牛刀小试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问2.如图所示的小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问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地球有多大牛刀小试3.下列例子,最能直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海边看帆船 B.月食 C.站得高看得远 D.地球的卫星照片问4.“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人在地球的哪个位置会遇到的现象(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地心问5.世界上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 B.张衡 C. 麦哲伦 D. 郑和问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6.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7.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牛刀小试问问地球的形态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层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月食推测环球航行太空回首平均半径描述指标地球是球体赤道周长极半径赤道半径表面积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是一个复杂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思维梳理布置作业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挑战探究:了解我国的太空探索成就(可以搜集影视资料、查阅书籍、去科技馆参观或者上网搜集。把搜集内容整理成手抄报,下节课课堂展示)。新课预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节 地球的形态 教案.docx 第二节 地球的形态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