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太空探索 课件+教案(2份打包)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三节 太空探索 课件+教案(2份打包)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太空探索》教案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人地协调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合思维: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 区域认知: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我国的航天成就;
2.结合图文、影像资料,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3.通过了解我国的航天成就,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人类及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成就。
【难点】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1课时,整体采用“导入新课—新知感悟—小试牛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导入新课:用中国航天成就导入——激发兴趣及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新知感悟:讲解重要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工程? 你能将他们一一对应起来么? 思考回答 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过渡 人类探索太空离不开工具,你知道有哪些观测工具?
环节二 新知感悟 观测工具
【自主阅读】阅读课本,了解人类观测宇宙工具的变革。 【展示图片】不同时期的观测工具、不同时期观测位置、中国天眼资料 自主阅读,感受人类观测技术的进步 培养学生通过课本图文提取信息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落实综合思维
探月工程
【讲解】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器,从此人类进入近距离观测月球的时代。 【提出问题】我国探月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展示图片并讲解】我国探月工程建设流程图 观看图片并听教师讲解 提升民族自豪感,落实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归纳总结: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共可分为“绕”“落”“回”三步走。
【小组活动】讨论:建设月球基地 【任务】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第二阶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我们还将在月球建设中国的月球基地,请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布置任务:(1)结合月球的环境,讨论载人登月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2)你心目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怎样的? 2.在教室巡视,给予指导。 【组织总结】8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 1.小组成员阅读课本,结合课外知识进行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 2.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归纳总结: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困难有: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 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 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火星探测
【提出问题】1960年10月,苏联相继发射了两枚火星探测器,开启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截至2021年5月,人类共执行火星探测任务51次,但成功着陆只有10次。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还不够多,阅读课本,了解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我国是否有火星车登陆火星? 观看图片 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归纳总结:我国火星探测活动被称为“天问系列”。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软着陆的国家。“祝融号”火星车在其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发现了含水矿物,为研究火星演化历史、探寻火星生命提供了关键线索。
空间站建设
【提出问题】太空中有多少个空间站? 【展示图片】国际空间站的发展 【展示图片并讲解】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过程 中国空间站的组成: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观看图片并听教师讲解 提升民族自豪感,落实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归纳总结:人类曾向太空中发射过4个空间站,随着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站。
【提问】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发展,太空探索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太空探索的意义有哪些?结合书本回答。 【展示图片并讲解】太空探索的意义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提升综合思维
归纳总结:太空探索对人类意义非凡,有助于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资源;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科技发展;太空探索需要国际合作,可以共同推动人类进步等。
过渡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有关于太空探索的知识,是不是跃跃欲试的要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呢?让我们来进行一场答题PK吧!
环节三 小试牛刀 一起做练习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四 思维梳理 师生一起梳理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五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共28张PPT)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 地球及其宇宙环境·第三节
太空探索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一起挑战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人类探索太空的进展和意义。
我国主要的航天成就。
获取知识
得到素养
地图以及影像资料。
使用工具
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我国的航天成就。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影像资料,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
空间实验平台
“天宫”系列
载人飞船
“神舟”系列
月球车
“玉兔”号
火星车
“祝融”号
太阳探测卫星
“羲和”系列
行星探测器
“天问”系列
我国主要“航天家族”
空间站
建设
04
火星探测
03
探月工程
02
观测工具
01
Part 01
观测工具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从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到利用人造卫星、探测器等对月球、火星等天体进行探测;再到建立空间站,常驻太空进行观测。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对宇宙的奥秘了解的越来越多。
天文望远镜
天文观测的主要工具是天文望远镜,最常用的是光学天文望远镜。它的发展经历了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射式三个阶段。
1602年,伽利略制作了史上第一架折射式天文望远镜。
1668年,牛顿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1930年,光学家施密特研制了史上第一架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观测工具
观测工具
后来,安装在飞机或热气球上,实施空基观测。
目前,人们可以将天文望远镜搭载在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上进行天基观测。
也有了射电望远镜等全波段天文望远镜。
早期,光学天文望远镜安装在地球表面,实施地基观测。
中国
“天眼”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观测工具
Part 02
探月工程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相互绕转。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潮汐、日食等均与月球密切相关。月球探测成为人类空间探测的重点之一。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器,从此人类进入了近距离观测月球的时代。
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实现绕月飞行与探测。
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并获得更高精度的月表影像。
“嫦娥三号”携带的12月14日,“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软着陆。
中国探月工程
“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带回大约2kg的月背样本,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010
2007
2013
2019
2020
2024
“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讨论:建设月球基地
8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第二阶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我们还将在月球建设中国的月球基地,请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结合月球的环境,讨论载人登月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你心目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建设月球基地
8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第二阶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我们还将在月球建设中国的月球基地,请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结合月球的环境,讨论载人登月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困难有: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
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
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讨论:建设月球基地
8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第二阶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我们还将在月球建设中国的月球基地,请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我心中的月球基地
Part 03
火星探测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与地球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火星探测是指人类通过向火星发射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火星探测对于研究生命起源、宜居星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火星探测
1960年10月,苏联相继发射了两枚火星探测器,开启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截至2021年5月,人类共执行火星探测任务51次,但成功着陆只有10次。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器合影
发射和环绕
着陆
巡视探测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 成功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天问系列”
获取了覆盖火星全球的影像数据,科学家依据这些数据制作完成了火星全球影像。
“天问一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祝融号”火星车在着陆区沙丘表面发现了含水矿物,为研究火星演化历史、探寻火星生命提供了关键线索。
Part 04
空间站建设
空间站,又称太空站,是一种可供航天员巡访、工作和生活的大型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建设与运营推动了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
1971
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
1986年,发射了第二个空间站“和平号”。
1986
2010年,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16个国家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开始全面使用。
2010
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2022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1992.11
2003.10
2008.9
2011.9
2017.4
2020.5
2021.4
2022.1
2022.12
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
神舟五号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
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入轨。
2011.11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
空间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入轨。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
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杨利伟在太空中
空间站驻人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
神州系列载人飞船
空间站的组成
天和核心舱
主要用于中国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梦天实验舱
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
问天实验舱
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太空探索意义
太空探索带来新技术
·太空探索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科技发展。
太空资源开发
·太空探索有利于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资源。
·太空探索需要国际合作,可以共同推动人类进步。
太空合作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我国的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 。2021年5月15日, 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软着陆的国家。
“天问一号”
“天问系列”
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
“礼炮一号”
课堂小结
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基础探究: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
要求: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挑战探究:绘制中国太空探索的手抄报。
要求:阅读课本拓展材料,结合网络搜集资料,或者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了解中国太空探索的重要工程和主要的时间节点,绘制成一幅手抄报,下节课展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进展已经有所了解,你是不是也为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骄傲呢?
(基础探究必须完成,挑战探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课后作业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