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花的学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12个字,会写10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教学重点:1.通过圈画词语感知课文描写的情景,了解课文内容。2.能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加上想象,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句式学会表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2.出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读句子。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3.交流读后感受:把人当作花来写,想象奇特。4.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板书课题,生齐读。指导读好课题:这不是你的学校,也不是我的学校,而是花的学校,是不是很新鲜?再读课题读出新鲜感。5.资料袋,了解作者。6.引发思考: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为什么花也有学校?花的学校是怎样的?花在学校里做什么呢?二、预学反馈,检查字词1.初读课文,任务驱动。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难读的或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勾画出来。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同桌互读互评。3.字词交流,集中识字。(1)出示字词,朗读正音。(加点为认读的字,画线为要写的字)轰响 阵雨 落下 湿润 荒野 风笛 绿草跳舞 狂欢 功课 罚他们 放假 互相 狂风急急忙忙 自然 能够 双臂 猜出 衣裳 扬起(2)分类讲解,重点强调。①认读的字:轰、荒、笛、罚、假轰:一辆又一辆的车发出轰然声响。本义:众多车发出的声响,泛指巨大的声响。荒:看小视频笛:加一加,形旁表义罚:“罚”这个字,字由三部分构成:“网”指法网(法律);“言”指判决;“刀”指用刑。本义是“过错”。《说文》:“罚,罪之小者。”引申为“处罚”“惩治”。《尚书》:“致天之罚。”又引申为“出钱赎罪”。假:读准多音字“假”,让学生联系第3、4自然段,理解“放假”的意思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读第四声,如“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练习:妈妈说,假如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寒假就带我去北京旅游。②书写的字:轰 响 落 湿 润 笛 狂 功 罚 互 急 够重点指导书写“轰、湿、润、罚、互”4.朗读指导,读好句子。(1)读好长、难句子。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2)读出新鲜感。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说说为什么有新鲜感。预设1(与平常表达不一样的词语):“雷云、风笛、碰触、簌簌地响”这几个词语跟平常的表达不一样,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雷云、风笛”。“雷云”:下雷阵雨时出现的种黑色云朵,能产生雷电。回想见到雷云时的感受,读好这个词。“风笛”,是一种乐器:样子有点像带管子的喇叭,吹起来会发出悠扬又有点欢快的声音。在《花的学校》里,作者说“东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其实是把东风当成了会吹乐器的人——风穿过竹林时,竹叶“沙沙沙”地响,就像有人在竹林里吹奏风笛一样,这样写让风变得像个会奏乐的调皮孩子,特别生动。找近义词理解“碰触”:“碰”和“触”的意思差不多,颠倒字的顺序变成“触碰”,词语意思不变。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出示一组类似词语,齐读积累:互相——相互,别离——离别,情感——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簌簌地响”:这是一个拟声词,课文中用来形容什么声音?我们一般用什么词来形容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沙沙地响)“簌簌地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有点儿不一样,很新鲜。小结:这几个词,有的是咱们之前没见过的事物,有的颠倒词序意思不变,有的和我们平时的说法不太一样,难怪大家觉得很新鲜。预设2(富有想象力的词句):“他们关了门做功课”“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这些句子,想象奇特,有新鲜感。预设3(运用修辞手法的词句):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将东风当作人来写,赋予了东风“走过”“吹着风笛”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东风轻快、自由的特点,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东风在荒野和竹林中穿梭的画面。预设4(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这种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表达。预设5(富有童趣的词句):如“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用“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等词语,充满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让读者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纯真。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花的学校什么样子?(1)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指导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描写的画面。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当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反馈。预设:看到了六月的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的画面。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在文中圈出关键词“跳舞、狂欢”。(2)请学生朗读第三至五自然段,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主尝试圈出花朵相关的关键词,并交流。学生反馈。预设:看到了花朵关了门在做功课;下雨了,花朵们放假了。圈出的关键词:做功课、放假。教师小结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文中圈出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3)请学生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说说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圈出相关的关键词。同桌交流,集体反馈评价。预设:第六自然段描写的画面:花孩子穿了各色衣裳冲了出来。关键词:冲了出来。第七至九自然段描写的面面: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关键词:赶回家、扬起双臂。(4)引导学生根据圈出的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学校的情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填空帮助练说:当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 )、( )。平时他们是在地下的学校( ),雨一来,他们( )。花孩子们穿着各色的衣裳,( )。他们的家在( ),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那儿,对着妈妈( )。当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在绿草上( 跳舞 )、( 狂欢 )。平时他们是在地下的学校( 做功课 ),雨一来,他们( 放假了 )。花孩子们穿着各色的衣裳,( 冲了出来 )。他们的家在( 天上 ),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到那儿,对着妈妈( 扬起双臂 )。引导学生根据圈出的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学校的情景。先找学生个别汇报,然后自己练说,然后一起读一遍。2.师小结: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文中圈出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四、总结下课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句子,交流感受,初步了解了花的学校的样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字里行间了解花的学校。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1.复习生字词语。2.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了新鲜感的词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提出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花的学校。二、情境创设,想象画面自学思考:阵雨来了,花的学校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具体描写画面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组织学生交流反馈,引导品读感悟:(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1.品读第一自然段: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1)想象“荒野、竹林”是怎样的,走在那里有什么感觉。(2)想象东风“走过荒野、吹着风笛”是什么样子的(课后第二题第一句话)。(3)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下面2个句子,发现把东风当作人来写,读起来更加有意思。◇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吹过荒野,在竹林中发出沙沙的声响。2.品读第二自然段: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1)学生自主朗读,想象花会从哪些地方跑出来。(2)引导学生想象:花儿“跳舞、狂欢”是什么样子的(课后第一题)?可以从姿态、表情、动作等方面展开想象,边想象边演读,体会把花当作人来写的表达。预设:花儿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摆着各种造型,献上最美的舞姿。树枝高高扬起绿色的手臂,在风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一串紧挨着一串,还发出嘻嘻的笑声。(3)想象花儿“跳舞、狂欢”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3.学生合作朗读第一、二自然段。(二)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想象画面,品读词句一、二自然段学完后,引导学生继续交流我们提出的自学思考问题:阵雨来了,花的学校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具体描写画面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汇报三至五自然段。1.学生交流画出的词句。预设: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知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点。(1)引导学生想象:地下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花朵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会做些什么功课?(通过交流,明白花孩子们做的功课是吸收营养、吸收阳光雨露、努力往上顶尖冒出、努力往下扎根生长……)(2)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结合初读时学生对觉得有新鲜感的句子的体验和刚才的想象,指导学生读好重音,如“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为了更好地表达语义,“真的、地下的”要读成重音,“真的”可以读得慢一点来表示强调。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孩子的心情:植物从种子到开花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这么漫长的时间,花宝宝们都要待在黑黑的泥土里,心情怎么样?厌烦、想透口气、想偷偷溜出去玩。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被罚的滋味。师顺势引导,做功课时不能贪玩。(3)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们放假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花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他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想象:花孩子们放假了,非常开心,不用担心会因为做不完作业被罚站墙角;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想象:花孩子们会互相拉着手,迫不及待地从地下的学校里跑出来,欢呼着,跳跃着。(4)结合课后第三题,学生练笔。教师启发:雨一来,花孩子们就放假了。如果是清风一吹,如果是蝴蝶一来,如果是……他们又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先试着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中写一写。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一 ,他们 。预设:清风一吹,他们便扬起双臂,扭动着身子。蝴蝶一来,他们便伸出手臂,邀请蝴蝶一起跳舞!小鸟一来,他们便拍手欢迎,为歌唱的小鸟打着节奏。引导学生交流,互相启发,重点关注是否展开了想象。3.请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至五自然段。(三)迁移方法,合作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请学生接着汇报交流第六至九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1)每位组员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组员间就同一内容相互补充。(2)组长汇总,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阅读体会,准备向全班汇报。2.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1)如小组交流第六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交流的语句和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引导想象(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句话)。结合“树枝在林中互相触碰着”,可以想象他们是在拉着手轻轻地聊天;从“雷云拍着大手”,可以想象雷云鼓掌邀请花孩子们出来玩耍。结合“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借助图片理解: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从哪里冲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田野里的花朵,想象花孩子们迎着风、伴着雨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要、舞蹈。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2)如小组交流第七至九自然段中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初读时对有新鲜感的句子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进一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引导想象。结合“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的家为什么在天上?他们的妈妈是谁?联系自然现象理解:他们的妈妈可能是阳光、雨露、大自然,所以他们的家在天上。结合“扬起双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花孩子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看到花孩子又会怎么做?联系自己放学后找妈妈的情景,想象写话:花宝宝们会怎么找妈妈呢?请学着诗人的样子,说一说。渗透母爱教育:在小朋友的笔下,花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妈妈。有妈妈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结合“急急忙忙”,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为什么那么着急想回家去?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至九自然段。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想象:如果你就是花孩子,会对妈妈讲关于“花的学校”的什么事?(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2)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三、引导发现,关注表达1.再读课文,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觉得花的学校有意思吗?其实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植物生长,花开了。)2.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把花、把自然万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特点,让他们具有像人一样的动作、行为、心情,多么富有想象力,感受这样的表达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新鲜感。四、拓展延学,推荐阅读1.出示泰戈尔散文诗《榕树》片段,读一读,体会奇特的想象。2.推荐阅读《新月集》《飞鸟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