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YOU CAN WRITE ANY SUBS大雁塔白居易“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大雁塔进士提名贴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感悟先贤们在国家治理上所展现的政治智慧。世官制(血缘)军功授爵制(军功)察举制(德行)?魏晋前选官制度的沿革西周汉代魏晋南北朝战国隋唐一、选官制度: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1、背景:2、选拔权力、标准:中央掌权世家大族掌权材料二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荣辱掌握在门阀士族之手)。操人主(皇帝)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家世、道德、才能并重主要看中家世(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选官制度:科举制3、作用:(1)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2)后期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二)科举制材料二 (南朝时)庶族地主 集团的势力急剧膨胀。从皇帝、将军到舍人 主宰国政、控制 机要、统率军队、左右政局 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庶族地主力量体系的网络。而九品中正制、恩荫制却排除了他们参与政坛角逐的机会 阻断了他们走向政坛官场的仕途通道 ,绝大多数庶族地主被摒弃于政坛之外。因此 九品中正选官恩荫任官制已成为庶族地主势力发展壮大的绊脚石一种新的适应庶族地主发展需要的选官任仕制 正在孕育之中。——胡慧《浅析隋炀帝创建科举制的历史背景》材料一:但究竟此制(九品中正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1、背景:(1)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要求;(3)九品中正制的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九品中正制一、选官制度2、考试内容: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太宗)。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3、发展演变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宋 代——科举制成熟,平民化,南宋以后考试内容多局限于儒学经义(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锁院、糊名、誊录等)元 朝——科举考试一度中断明 清——八股取士清 末——废除(1905年)“朝廷显(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李德裕传统门阀制度的影响;公卿子弟天然优越的条件“取士不问出身”门阀制度进一步破坏;科举制的成熟一、选官制度:科举制4、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创新)之处:更注重才学,门第观念逐渐减轻选官权:选拔方式:通过考试取代中正品评由地方收归中央选拔标准:表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朝着更加公开、公平;更加严密、科学和制度化方向发展。5、评价:材料一: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并不断西传欧洲.如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香兹,发现“学而优则仕”原则下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他对此很感兴趣并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后来,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即使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欧洲学者仍对科举制度称道不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四: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五: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日知录》材料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①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②一定程度阻碍中国科技、医学发展;③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④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积极影响:特别提醒:隋唐以后科举制并非唯一的官吏产生方式,还存在诸如赏赐、战功、门第、恩荫这些方式①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促进阶层流动③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和文化的发展⑥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典范消极影响:(二)科举制一、选官制度:科举制1.汉代中枢机构皇帝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外朝官(执行)三公九卿等中朝官(决策)亲卫武将(皇帝亲信)尚书台:尚书令或中书令;六曹侍从近臣、侍中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法诫篇》中枢政务机构,即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汉武帝:中(内)外朝制度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就已经露出雏形,中央辅政机构先后有尚书、中书和门下,职权分配是中书取旨,门下审议,然后由尚书执行。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到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体负责又能发挥众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但是,在这一时期,三大机构职能发挥并未有机结合,也未形成制度。由于皇权的任意倾斜,权力重心往往随人而转,随事而异,职权结构不稳定,有时尚书省权倾一时,有时门下省把持朝政,有时中书省总领机要。到隋唐时期,三省制基本稳定下来,并进一步规范化、体制化,从而在中国官制史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央政权辅政机构。——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古代官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和职能。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汉武帝:尚书令为中朝官。◆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体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形成过程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②职能与运行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草拟政令上奏画敕后交复审审议封驳执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部直辖4司共24司;九卿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运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③评价◆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三省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樊树志《国史概要》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总结提升】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西汉 武帝前武帝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至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被架空,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国家百姓国防、公共工程赋税、徭役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制定和实行赋税制度原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赋税制度:两税法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魏晋时期租庸调制度唐朝初期土地制度: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北魏时期两税法唐中后期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绢或布为调;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三、赋税制度:两税法1、唐代的租庸调制意义: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探究:这项制度的实施对象在21到59岁的成年男子。这个租和调还是和之前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庸,庸代表什么意思呢?那这项制度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有啥不同之处吗?我们结合材料来看一下。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凌、绢、絁(shi)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三、赋税制度:两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材料:玄宗之末,安史之乱,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賦致,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賦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句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福悉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背景: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减少,赋税征收变少;官吏剥削严重;贫富赋税征收不均。内容:政府定额,分各地征收;现居编户交税;依据财产交税;行商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2、唐代的两税法三、赋税制度:两税法两税法图6 宰相杨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6月)和秋季(11月)两次纳税。内容两税法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于人身控制,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评价那么相比之前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有啥特别之处?2、唐代的两税法三、赋税制度:两税法从酝酿到实施不足半年;不定物估,导致钱与物折算,加重农民负担;两税法没有赈灾、蠲免、惩处逃税的制度性防范措施,导致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补救。指出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弊端?【史料阅读】 材料 两税法实施中的制度性欠缺,第一,“约法之初,不定物估”。两税法实施后不久,就因钱重货轻,致使纳税人的名义税额不变而实际负担成倍增长。第二,两税三分中没有赈灾专项贮备。第三,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两税的“蠲(juan)免”缺乏制度化的规定。第四,对逃户欠缴的两税如何处理缺乏法令规定。“摊逃”也是两税法实施中的一种严重弊病。——白秀梅《论两税法的确立及实施》,《沧桑》,2009年2月2、唐代的两税法三、赋税制度:两税法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②人身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③税收种类:税收种类简化④征税内容:实物→货币⑤征税时间:不定时征收→基本定时征收学习拓展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坚持制度自信!我们国家的制度是有优越性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