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赤壁》《渔家傲》年 级:八年级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四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一、选取特定地点,选用契合的典故。(1)赤壁之战,选取相应的人事物。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2)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妃子:指杨贵妃。一、选取特定地点,选用契合的典故。(3)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4)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二、选取独特切入点,新颖别致。(1)东风居功至伟。(2)荔枝是主谋。(3)无情的商女。(4)生命力旺盛的紫苔。三、清丽简练的语言,含蓄不尽的诗意。(1)赤壁之战真的靠的只是东风?诗人想说什么?(2)荔枝真的是罪魁祸首吗?(3)无情的真的只是商女吗?(4)紫苔反衬了什么?《赤壁》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借古,抒胸中块垒。《过华清宫》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借古,抒胸中块垒。《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借古,抒胸中块垒。《过勤政楼》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对唐玄宗的误国进行了谴责、讽刺。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借古,抒胸中块垒。借古讽今,托古抒怀。以明丽简练之语言,表含蓄不尽之诗意。练习:你认同杜牧将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为东风的观点吗?说明理由,200字左右。无一毫钗粉气——李清照《渔家傲》赏读你所知道的李清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黄苏: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蓼园词选》)梁启超: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一、奇崛的构思真实生活入梦,但是是以梦游的形式。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二、打破惯常格局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三、用典巧妙1.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2.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3.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4.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四、大胆的情感诉求夏承焘: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这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其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决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唐宋词欣赏》)总结: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黄苏: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蓼园词选》)梁启超: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练习:结合今天所学,将本词改编为一个小剧本。500字左右。感谢大家观看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诗词五首美——杜牧四首咏史诗联读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杜牧四首咏史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和交流,寻找四首诗歌的共同点。 3.再读,透过诗歌明了诗人隐藏的深意。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杜牧的四首咏史诗,结合注释,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①,自将磨洗认前朝②。东风不与周郎便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 注释: ①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②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③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④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①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开③。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②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③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④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泊秦淮① 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⑤。 注释: ①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②烟:烟雾。③泊:停泊。④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⑤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过勤政楼① 千秋佳节名空在②,承露丝囊世已无③。唯有紫苔偏称意④,年年因雨上金铺⑤。 注释: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②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③承露丝囊(náng):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④紫苔(tái):一种漫生杂草。《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⑤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 寻找四首诗歌的共同点。【学习任务二】挖掘诗句隐藏的深意。 【学习任务三】 你认同杜牧将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为东风的观点吗?说明理由,200字左右。推荐的学习资源视频: 《千古风流人物》第一季第23-26集。 书籍: 缪钺《杜牧传》。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渔家傲》赏读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知晓李清照的生平。 2.通过阅读和交流,赏析本词“无一毫钗粉气”的豪放特色。课前学习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 交流你所知道的李清照。【学习任务二】赏析本词“无一毫钗粉气”的豪放特色。 【学习任务三】 结合今天所学,将本词改编为一个小剧本。500字左右。推荐的学习资源视频: 哔哩哔哩《千古才女李清照》全6集;《千古风流人物》第三季第5-8集。 书籍: 杨雨《李清照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诗词五首》杜牧四首咏史诗联读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理解四首咏史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和交流,寻找四首诗歌的共同点。 3.再读,透过诗歌明了诗人隐藏的深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和交流,寻找四首诗歌的共同点。教学难点: 透过诗歌明了诗人隐藏的深意。教学过程导入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吴乔《围炉诗话》杜牧的咏史诗很好的体现了吴乔的这句话,今天通过四首诗一起来感知一下吧。 二、诗之共同点 (一)选取特定地点,选用契合的典故。 (1)赤壁之战,选取相应的人事物。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2)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妃子:指杨贵妃。 (3)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4)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二)选取独特切入点,新颖别致。 (1)东风居功至伟。 (2)荔枝是主谋。 (3)无情的商女。 (4)生命力旺盛的紫苔。 (三)清丽简练的语言,含蓄不尽的诗意。 (1)赤壁之战真的靠的只是东风?诗人想说什么? (2)荔枝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3)无情的真的只是商女吗? (4)紫苔反衬了什么? 《赤壁》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过华清宫》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勤政楼》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对唐玄宗的误国进行了谴责、讽刺。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借古讽今,托古抒怀。 以明丽简练之语言,表含蓄不尽之诗意。 三、思考练笔 你认同杜牧将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为东风的观点吗?说明理由,200字左右。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知晓李清照的生平。 2.通过阅读和交流,赏析本词“无一毫钗粉气”的豪放特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本词“无一毫钗粉气”的豪放特色。教学过程导入 你所知道的李清照?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三、词“无一毫钗粉气” 黄苏: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蓼园词选》) 梁启超: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 1.奇崛的构思 真实生活入梦,但是是以梦游的形式。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2.打破惯常格局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3.用典巧妙 【①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②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③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④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 ”,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4.大胆的情感诉求 夏承焘: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这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其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决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唐宋词欣赏》) 总结: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四、思考练笔 结合今天所学,将本词改编为一个小剧本。5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学习任务单 -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docx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docx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课件 -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