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7.开国大典第一课时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辛酸屈辱丧权辱国外忧内患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十四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掌握“汇集、预定、排山倒海”等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开国大典开——典——大典——建立,开创典礼隆重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建立新中国举行的隆重的典礼解题:政宣阅政治政府府盏栏汇制坦距隆八盏石栏汇集宣布阅兵制服坦克距离隆隆声宾外宾思考: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描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会前——典礼——阅兵——游行开国大典大典之前(1—4)进行大典(5—10)阅兵仪式(11—13)广场布置群众入场庄严宣告、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宣布、宣读检阅部队、群众欢呼天上、地下退场群众游行(14—15)自读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盛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会前: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画一张开国大典会场示意图。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比较:奔朝着某一方向有目的性地走。反映了人们急迫、兴奋的心情。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急切、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从红字部分你读出了什么?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把人群比作人的海洋。把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大典的郑重、群众的激动……第二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1.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典礼的哪几激动人心的个场面。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阅读第5—14自然段,思考讨论: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1.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典礼的哪几激动人心的个场面。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朝着主席台。比较: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段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动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想一想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了农村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了校园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声音传到了工厂里,说一说:农民们放下工具,大声欢呼。孩子们庄严地敬礼。工人们高兴地呐喊,加油工作。升 国 旗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表明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尊重,也表达了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恭敬地看“瞻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五星红旗升起来,表明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从此过上了新的生活。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五十四门大炮,连放二十八响吗?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喻体般的本体。把掌声比作雷鸣。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场面的段落,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这是一次 的阅兵式。气势恢弘声势浩大威武雄壮隆重、盛大扬我军威规模空前默读11—13自然段,思考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 )和( )。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 )两个排,接着是( )、( )、( )、( )。当( )部队经过时,( )的飞机也( ),飞过天空。海军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步兵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炮兵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战车师骑兵师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人民空军的飞机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国家的飞机飞上蓝天时激动、喜悦的心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请你分析这句话好在哪里。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嗓子都喊哑了”“手都拍麻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也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读第14—16自然段,想一想: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隆重?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两股“红流”指游行队伍,这样比喻写出了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光明”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全场30万人,为______而_____;为______而_____ ;为 _____而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写出人们的心情。全场30万人,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自豪;为盛大的阅兵式而兴奋;为见到毛主席而激动。全场30万人,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歌唱;为伟大的毛主席而欢呼;为威武的中国军队而鼓掌。一、典礼前(1—4)二、典礼的过程(5—14)三、典礼后(15)开国大典宣布成立升起国旗鸣放礼炮阅兵盛况群众游行宣读公告人员广泛布置精细场面火红空前盛况热烈庄严光明充满北京城隆重庄严 声势浩大感悟写法场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它向我们呈现了开国大典的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主题鲜明。所谓场面,是指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假如1949年10月1日,你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看到些什么,又会想到些什么呢?请以“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为开头写一段话。小练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