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虎溪三笑图》
南宋 佚名
儒释道三教合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8课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思想文化新发展的原因
社会生活上,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社会——乱
材料一: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政治上,从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迭不断。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学习、交融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经济上,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恶化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汉魏之际“纪纲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师上万名大小官吏和太学生中,通经知礼的“略无几人”。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经学失落
道德危机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汉武帝以来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学地位遭受挑战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君权神授
大一统
三纲五常
弑君篡权,政权变动
战争四起,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儒学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佛道盛行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卜宪群《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
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等。
思考: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
东汉末年 道教兴起
魏晋南北朝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两汉 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 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
利用道教为李氏皇族的统治制造合法根据
个人情感、《大云经》中以女身成佛的教义提供统治依据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白徒,非正式僧人),尼则人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多服罗纨。
——《南史·郭祖深传》
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损害政府利益;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面对佛道盛行,儒家是如何面对的?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武宗
民间反佛:范缜《神灭论》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儒学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儒学复兴运动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地位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等提出儒学复兴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有很大发展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背景
思想内容
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1、文学
(东汉末年)建安文学: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东晋)田园诗:陶渊明
(南北朝)骈文和民歌
(唐朝)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
二、文学艺术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自己的“桃花源”
魏晋名士的风流、张狂、不羁,
说到底,
不过是有志难伸的发泄,
不过是国破家亡而束手无策的放纵,
不过是在黑暗时代里,用鲜血浇灌的罂粟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书法
(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完备: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隋唐)颜真卿、柳公权:颜体、柳体
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文学艺术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王羲之
《兰亭序》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神策军碑》
二、文学艺术
3. 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斐然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人物画、宗教画、山水画
(唐朝)吴道子:“画圣”
(魏晋至隋唐)石窟盛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莫高窟(甘肃敦煌)
二、文学艺术
“朴实生动”描画的民间生产生活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砖画)
二、文学艺术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唐代摹本,全卷长348.2cm,高24.8cm,大英博物馆藏
二、文学艺术
《洛神赋图》(局部),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全画用笔恰如“春蚕吐丝”。
“春蚕吐丝”描画的文人贵族生活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二、文学艺术
《游春图》,隋,展子虔,高43厘米,宽8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图》出现之后则打破了这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限制,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孙兰芳 臧蕊《浅析展子虔及其<游春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唐,吴道子,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吴带当风”
二、文学艺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二、文学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二、文学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
敦煌博物馆赠送王一博滑板
二、文学艺术
胡旋舞 唐 壁画
敦煌二二〇窟
4.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唐代乐舞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二、文学艺术

科技
阅读教材45页,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概况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军事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已有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合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领域广泛;
实用性强;
唐朝出现高峰
世界领先。
三、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时 期 交 流 概 况 (基本史实)
东汉 至北朝 ①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①玄奘天竺取经。
②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求法,如日本的空海
③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传授佛法
1.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
唐朝受域外文化的影响很大,给唐朝社会打上了深刻烙印。著名史学家向达指出: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查阅资料,结合所
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说 说 看
我 能 行
四、中外文化交流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①长安聚集了许多国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 唐朝首都长安城
四、中外文化交流
▲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唐朝中华文化圈对日本影响的体现。
▲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四、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文化灿烂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达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
4、中国与亚非欧国家频繁的来往,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5、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
四、中外文化交流
单元小结:第二单元历史发展思维导图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