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时代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如何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政治:从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间基本上处于战乱中,政权更迭不断。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学习、交融。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凋敝。士族门阀的庄园经济发展。
社会生活:多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阅读教材,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是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多元共生;思想活跃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佛道发展的原因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而儒学不适应人们需求。
佛道发展的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传统儒学又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的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佛道发展的原因
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
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维护统治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南北朝时期佛寺僧尼数量表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佛教观念与中国儒家伦理产生激烈冲突
根本原因:威胁封建统治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三武一宗灭佛
范缜反佛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这四次事件的合称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儒学复兴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图(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材料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嵇康
对社会的关注
对自我个体精神的关注
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名家名作 特点
书法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汉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各书体已经完备
唐朝颜体与柳体 唐代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
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画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雕塑 佛教石窟 佛教流传的产物
文学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仙李白《将进酒》、诗圣杜甫《望岳》 二、文学艺术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二、文学艺术
领域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农学
地理学
建筑学
印刷术
医药学
天文学
军事
南朝祖冲之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隋朝李春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末
三、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三、科技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技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原因: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特点: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科技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三、科技
西
线
四、中外文化交流

线
鉴真
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四、中外文化交流
428窟的飞天
乘马车巡游的西方太阳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为什么新版初中教材要更换原来的玄奘像呢?
旧版教材的“玄奘像”(左图,镰仓时代 14世纪 《玄奘三藏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
新版教材的“玄奘像”(右图,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玄奘特种邮票”)
四、中外文化交流
巩固大一统
唐《行脚僧像》,敦煌莫高窟,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根据唐代相关文献记载,玄奘法师(602?—664)身高“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
——(唐)《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贞观三年(629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大唐西域记》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
佛光寺大殿
日本
唐招提寺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鉴真东渡
派遣学问僧
文化的双向馈赠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火药
造纸术
印刷术
建筑
政治制度
诗文
历法
医学
儒学
汉字
炼丹术
十进位计数法
西传
东传
隋唐时期外传的文化成就
本课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释道的发展: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与传出、其他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