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12月深圳莲花中学北校区
初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正确的是
A. 原料 B. 发生装置
C. 收集装置 D. 验满
3.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下,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 B.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21%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D.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2O3
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燃烧反应能放出热量 B.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 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5. 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烧碱——反应加快,因烧瑊是催化剂
B.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红磷要足量——充分观察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C. 实验室制取气体前要检査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收集到的气体漏出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6. CO2与CO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
C.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7. 下列装置操作图与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8. 下表是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环境与健康 B几种碳单质
①温室效应——O2的排放②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不含CO ①C60由分子构成②C(石墨)转化为C(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C灭火与自救 D性质与用途
①木炭着火——用水浇灭②煤气泄漏——立即拨打电话求救 ①金刚石——钻头硬度大②石墨电极——润滑性
A. A B. B C. C D. D
9. 下列实验均与水有关,实验操作与其相应描述均正确的是
A. 水的蒸馏属于化学变化 B. 净化后可得纯水
C. 证明水的组成 D. 可除去可溶性杂质
10.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氮气、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物质组成
B. 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 实验室可用铁丝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1.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 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 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 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2. 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如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锌属于金属元素 B. 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D. 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13. 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胆矾固体 B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C液体的量取 D保存氧气
A. A B. B C. C D. D
14.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B. 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C. 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15. 下列变化中,化学方程式正确且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反应是
A. 木炭燃烧不充分;
B. 酒精的燃烧;
C. 红磷燃烧;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16. 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反应:X+6O2═6CO2+6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 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 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D. X分子中共有24个原子
17. 下图是实验室用CO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给玻璃管加热,后通CO
B.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C. 实验中能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D. 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18.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表示混合物
B. 图中只含有2种分子
C. 表示4个氦气分子
D. 表示单质
19.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 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 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5﹕3
20.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丙可能是单质
B.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21.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有
①浓氨水出现红色,说明分子很小且是不断运动的
②既能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2.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下列各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23. 下列方法不能达到除杂(括号中物质为杂质)的目的是
A. 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铜网
B. CaO(CaCO3)——高温煅烧
C. CO(C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充分反应
D. CO2(CO)——点燃
24. 下列能用称量的方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25. 金属单质M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的质量/g S的质量/g MS的质量/g
甲 6.0 2.5 7.5
乙 7.0 1.5 7.5
A. 128 B. 64 C. 96 D. 32
二、非选择题
26.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银原子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
(3)氩气__________
(4)标出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5)构成氯化钠的微粒_______
27. 按要求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1)用二氧化碳制作碳酸饮料_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
(3)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形成了一层白膜______。
(4)“网红”自热火锅的发热原理_______。
(5)实验室中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的反应________。
28. 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氯元素、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__,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2)示意图D中的X=________。
(3)A B C 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________。
29. A-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反应的生成物没完全标出)。请回答:
(1)物质B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物质E是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4)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_(选填序号①②③④)
(5)在试管中进行反应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 如图,滴入稀盐酸。 ①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②______处蜡烛火焰先熄灭(填“高”或“低”)。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可燃、不支持燃烧:________。
(4) 用大烧杯罩往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________先熄灭(填“高”或“低”)。 原因_______。(A或B)A CO2密度大于空气,故低处先熄灭B 燃烧产生热CO2向上,故高处先熄灭
(5)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_________。
31. 请结合下图中的A-F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若试管内为二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则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欲从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中,分离出不溶性物质,需经过溶解、________等步骤。该物质在此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
(3)B与_______组合(排空气法收集)可完成实验室制取H2气体的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若用F装置代替B装置,其优点_______。
(4)用下图装置来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
(5)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容易分解。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请回答:
①其中“在隔绝空气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易分解”,属于甲烷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②请从A-F装置中,选出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填组合序号)。
③用下图装置也可以用排空气法来收集甲烷,甲烷气体应从_______端进入(填“c”或 “d”)。
32. 珍珠中含有大量碳酸钙。
(1)在碳酸钙中,钙元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g碳酸钙中所含钙元素的质量为 g。
(2)小新同学为了测量珍珠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5g珍珠粉样品,与100g稀盐酸(足量),在烧杯中充分反应,数据统计如图。(假设珍珠粉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
①由图可知: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 g。
②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岀完整的计算步骤)。
2019-2020学年12月深圳莲花中学北校区
初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D
2. 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正确的是
A. 原料 B. 发生装置
C. 收集装置 D. 验满
【答案】B
3.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下,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 B.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21%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D.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2O3
【答案】A
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燃烧反应能放出热量 B.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 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答案】D
5. 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烧碱——反应加快,因烧瑊是催化剂
B.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红磷要足量——充分观察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C. 实验室制取气体前要检査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收集到的气体漏出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答案】D
6. CO2与CO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结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性质CO2能溶于水,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
C.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危害:CO2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答案】C
7. 下列装置操作图与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8. 下表是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环境与健康 B几种碳单质
①温室效应——O2的排放②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不含CO ①C60由分子构成②C(石墨)转化为C(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C灭火与自救 D性质与用途
①木炭着火——用水浇灭②煤气泄漏——立即拨打电话求救 ①金刚石——钻头硬度大②石墨电极——润滑性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9. 下列实验均与水有关,实验操作与其相应描述均正确的是
A. 水的蒸馏属于化学变化 B. 净化后可得纯水
C. 证明水的组成 D. 可除去可溶性杂质
【答案】C
10.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由氮气、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物质组成
B. 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 实验室可用铁丝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11. 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 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 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 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12. 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如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锌属于金属元素 B. 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 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 D. 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答案】B
13. 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胆矾固体 B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C液体的量取 D保存氧气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14.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B. 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C. 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D.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答案】D
15. 下列变化中,化学方程式正确且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反应是
A. 木炭燃烧不充分;
B. 酒精的燃烧;
C. 红磷燃烧;
D. 一氧化碳的燃烧;
【答案】D
16. 用X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X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反应:X+6O2═6CO2+6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 X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 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D. X分子中共有24个原子
【答案】C
17. 下图是实验室用CO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给玻璃管加热,后通CO
B.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C. 实验中能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D. 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答案】A
18.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表示混合物
B. 图中只含有2种分子
C. 表示4个氦气分子
D. 表示单质
【答案】D
19.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 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 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5﹕3
【答案】D
20.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丙可能是单质
B.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答案】D
21.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有
①浓氨水出现红色,说明分子很小且是不断运动的
②既能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答案】B
22.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下列各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23. 下列方法不能达到除杂(括号中物质为杂质)的目的是
A. 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铜网
B. CaO(CaCO3)——高温煅烧
C. CO(C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充分反应
D. CO2(CO)——点燃
【答案】D
24. 下列能用称量的方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是
A. B.
C D.
【答案】C
25. 金属单质M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的质量/g S的质量/g MS的质量/g
甲 6.0 2.5 7.5
乙 7.0 1.5 7.5
A. 128 B. 64 C. 96 D. 32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6.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银原子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
(3)氩气__________
(4)标出Na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5)构成氯化钠的微粒_______
【答案】(1)2Ag (2)CH4
(3)Ar (4)
(5)Na+、Cl-
27. 按要求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1)用二氧化碳制作碳酸饮料__________。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
(3)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形成了一层白膜______。
(4)“网红”自热火锅的发热原理_______。
(5)实验室中不需要加热,制取氧气的反应________。
【答案】(1)
(2)
(3)
(4)
(5)
28. 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氯元素、钠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钠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__,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2)示意图D中的X=________。
(3)A B C 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填序号)。
(4)已知A和B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________。
【答案】(1) ①. 12 ②. 35.45
(2)8 (3)BC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9. A-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些反应的生成物没完全标出)。请回答:
(1)物质B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物质E是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4)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_(选填序号①②③④)
(5)在试管中进行反应③,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CuO ②. C+2CuO2Cu+CO2↑ ③. Fe+CuSO4=Cu+FeSO4(合理即可) ④. 做燃料或还原剂 ⑤. ①④ ⑥. 红色变黑色
30. 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________,蒸馏水_______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2) 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________比硬纸片的低。
(3) 如图,滴入稀盐酸。 ①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②______处蜡烛火焰先熄灭(填“高”或“低”)。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可燃、不支持燃烧:________。
(4) 用大烧杯罩往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②蜡烛火焰________先熄灭(填“高”或“低”)。 原因_______。(A或B)A CO2密度大于空气,故低处先熄灭B 燃烧产生热CO2向上,故高处先熄灭
(5)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_________。
【答案】 ①. 能然烧 ②. 不能燃烧 ③. 着火点 ④. ⑤. 低 ⑥. 密度比空气大 ⑦. 高 ⑧. B ⑨.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1. 请结合下图中的A-F回答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D装置制取O2,若试管内为二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则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欲从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中,分离出不溶性物质,需经过溶解、________等步骤。该物质在此反应中起________作用。
(3)B与_______组合(排空气法收集)可完成实验室制取H2气体的实验,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若用F装置代替B装置,其优点_______。
(4)用下图装置来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
(5)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容易分解。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请回答:
①其中“在隔绝空气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易分解”,属于甲烷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②请从A-F装置中,选出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填组合序号)。
③用下图装置也可以用排空气法来收集甲烷,甲烷气体应从_______端进入(填“c”或 “d”)。
【答案】(1)分液漏斗
(2) ①. ②. 过滤 ③. 催化
(3) ①. E ②. ③.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5) ①. 化学 ②. AD或AE ③. d
32. 珍珠中含有大量碳酸钙。
(1)在碳酸钙中,钙元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g碳酸钙中所含钙元素的质量为 g。
(2)小新同学为了测量珍珠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5g珍珠粉样品,与100g稀盐酸(足量),在烧杯中充分反应,数据统计如图。(假设珍珠粉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
①由图可知: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 g。
②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岀完整的计算步骤)。
【答案】(1)40%;8
(2)①1.1
②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2.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