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 能第1节 热量 比热容第1课时 热量 比热容知识点1 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 叫热量。 2.单位: 。 3.物体的质量 ,温度 ,吸收的热量就 。 4.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装置甲 乙(2)设计实验①使 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 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②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 时间,看升高温度的多少。升高温度少的吸热能力 。 (3)实验方法①转换法:利用 的长短来反映物质吸热的多少。 ②控制变量法:控制物质的 、升高的温度(或吸收热量)相同,改变物质的种类。 (4)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实验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知识点2 比热容1.定义:一定 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与它的 和 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 表示。 2.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3.物理意义:(1)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 的能力,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越强。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都等于它的比热容。(3)物质的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 同,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因此可以利用比热容进行物质的鉴定。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容是一个定值。物质的状态改变,比热容改变,如水和冰。 4.水的比热容: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被用作供热介质和冷却剂。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升温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慢,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Q=cmΔt,其中吸热公式:Q吸=cm(t-t0);放热公式:Q放=cm(t0-t)。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kg);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t0表示物质的初温,t表示末温(温度的单位均为 ℃)。【注意】1.吸放热公式只适用于没有发生状态变化时的情况。2.推导公式c=只能用来计算物质的比热容,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的比热容c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成正比、与质量m和温度的变化量Δt成反比。3.在热传递(第3节学习)的过程中,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若不计热量损失,则有Q吸=Q放,称为热平衡方程。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1.常见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等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以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 的现象 现象:进入鲜花店时,香气扑鼻而来;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把冰糖放入水中,过段时间水会变甜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运动;分子之间有特点:气体、液体、固体之间均能发生扩散现象在两个相同的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凉水和热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注入一滴蓝墨水 现象:热水中的蓝墨水扩散得快 原因:因为装热水的杯子中水温高,分子运动快,所以水先变蓝 结论:说明了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1.种类: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 存在、 消失的,是不会相互抵消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r0为分子的平衡距离,f引和f斥分别表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当分子间距离r r0时f引=f斥,平衡,作用力为零。 (2)当分子间距离r r0时f引>f斥,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距离r r0时f引(4)当分子间距离r 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 知识点4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1.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此固体 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运动比较自由。因此液体 确定的形状,但 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气体 固定的形状,也 确定的体积。 第3节 内 能知识点1 内能1.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 。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 。 2.内能(1)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与 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 ,简称焦,符号为J。 3.温度、质量、物态对内能的影响温度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内能 ,如:一杯水,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质量 相同温度的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质量越大,内能 ,如:相同温度的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的内能大 物态 同种物质,质量、温度相同,物态不同,其内能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物质处于气态、液态、固态时的内能依次减小,如: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一桶水和一块冰,一桶水的内能大4.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1)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 、 、 及 等决定。 (2)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 为零,但是机械能 为零。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 。 知识点2 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的概念: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 。 2.热传递的实质:传递的是 。 3.热传递的条件:存在 。 4.热传递的方向:能量从 物体转移到 物体或由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5.热传递的过程:高温物体(部分) 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部分) 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6.热传递的结果:温度 。 知识点3 做功与内能的改变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把 的能转化为内能。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把 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内能改变的量度:内能改变的多少可以通过 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注意】 热量、温度、内能的辨析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物理量,而热量则是过程物理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三个物理量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第十三章 内 能第1节 热量 比热容第1课时 热量 比热容知识点1 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 热的多少 叫热量。 2.单位: 焦耳 。 3.物体的质量 越大 ,温度 越高 ,吸收的热量就 越多 。 4.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实验装置甲 乙(2)设计实验①使 质量 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 加热时间 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②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 相同 时间,看升高温度的多少。升高温度少的吸热能力 强 。 (3)实验方法①转换法:利用 加热时间 的长短来反映物质吸热的多少。 ②控制变量法:控制物质的 质量 、升高的温度(或吸收热量)相同,改变物质的种类。 (4)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实验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知识点2 比热容1.定义:一定 质量 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热量 与它的 质量 和 升高的温度 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 2.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3.物理意义:(1)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 吸热和放热 的能力,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越强。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都等于它的比热容。(3)物质的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 不 同,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因此可以利用比热容进行物质的鉴定。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容是一个定值。物质的状态改变,比热容改变,如水和冰。 4.水的比热容: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被用作供热介质和冷却剂。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升温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慢,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Q=cmΔt,其中吸热公式:Q吸=cm(t-t0);放热公式:Q放=cm(t0-t)。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kg);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t0表示物质的初温,t表示末温(温度的单位均为 ℃)。【注意】1.吸放热公式只适用于没有发生状态变化时的情况。2.推导公式c=只能用来计算物质的比热容,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的比热容c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成正比、与质量m和温度的变化量Δt成反比。3.在热传递(第3节学习)的过程中,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若不计热量损失,则有Q吸=Q放,称为热平衡方程。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1.常见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分子 、 原子 等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以 10-10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 进入对方 的现象 现象:进入鲜花店时,香气扑鼻而来;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墙皮内部会变黑;把冰糖放入水中,过段时间水会变甜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 运动;分子之间有 间隙 特点:气体、液体、固体之间均能发生扩散现象在两个相同的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凉水和热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注入一滴蓝墨水 现象:热水中的蓝墨水扩散得快 原因:因为装热水的杯子中水温高,分子运动快,所以水先变蓝 结论:说明了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1.种类: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引力 和 斥力 。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 同时 存在、 同时 消失的,是不会相互抵消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r0为分子的平衡距离,f引和f斥分别表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当分子间距离r = r0时f引=f斥,平衡,作用力为零。 (2)当分子间距离r > r0时f引>f斥,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距离r < r0时f引(4)当分子间距离r > 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 知识点4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1.在固体中,分子彼此靠得很近,因此固体 有 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靠在一起,但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运动比较自由。因此液体 没有 确定的形状,但 有 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分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气体 没有 固定的形状,也 没有 确定的体积。 第3节 内 能知识点1 内能1.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 分子动能 。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 分子势能 。 2.内能(1)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动能 与 分子势能 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 焦耳 ,简称焦,符号为J。 3.温度、质量、物态对内能的影响温度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剧烈 ,内能 越大 ,如:一杯水,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质量 相同温度的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质量越大,内能 越大 ,如:相同温度的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的内能大 物态 同种物质,质量、温度相同,物态不同,其内能也不相同,一般来说物质处于气态、液态、固态时的内能依次减小,如: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一桶水和一块冰,一桶水的内能大4.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1)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由物体的 质量 、 速度 、 高度 及 弹性形变程度 等决定。 (2)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 不可能 为零,但是机械能 可能 为零。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之间可以 相互转化 。 知识点2 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的概念: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 热传递 。 2.热传递的实质:传递的是 能量 。 3.热传递的条件:存在 温度差 。 4.热传递的方向:能量从 高温 物体转移到 低温 物体或由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5.热传递的过程:高温物体(部分) 放出 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部分) 吸收 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6.热传递的结果:温度 相同 。 知识点3 做功与内能的改变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增大 。把 其他形式 的能转化为内能。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 减小 。把 内能 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内能改变的量度:内能改变的多少可以通过 做功 来量度,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注意】 热量、温度、内能的辨析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物理量,而热量则是过程物理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的熔化);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三个物理量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 学生版.docx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清单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