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8课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伎乐图》局部 飞天壁画

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白马寺
一、继承 发展(佛教的发展)
沟谷区第20窟﹒立佛像
莫高窟佛像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贵霜秣菟罗佛像
莫高窟第275窟思惟菩萨像
呈现地域特色
佛教落地生根:佛教融入本土,开始盛行
莫高窟﹒第285窟壁画
莫高窟﹒第285窟壁画
明显汉化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莫高窟﹒第103窟壁画《维摩诘经变》
秀骨清像
方圆厚实
逐渐世俗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第一期北凉时期 公元421年-439年左右 3窟
第二期北魏中期 公元465年-500年左右 8窟
第三期北魏至西魏时期 公元525年-545年前后 9窟
第四期北周时期 公元545年-585年左右 15窟
佛教落地生根: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据载,在隋文帝御宇的24年间,剃度僧尼达23万,建造寺院3792所,抄经46藏132086卷,整理经典3853部,造石像106580尊,恢复旧像1508940尊。
——[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
佛教发展受到统治者的支持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社会动荡,人们需要精神寄托
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战乱持续不断,社会动荡
佛教落地生根: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莫高窟﹒第275窟佛像
弥勒菩萨
寓意世间期望与向往的美好“图景”,更多的是针对佛陀涅槃后的“恶世”“浊世”而构建的纯美至善的未来美好世界。
佛教教义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佛教落地生根: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莫高窟﹒壁画《九色鹿经图》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佛教冲击下,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威胁的原因?
解释力不足,尚未形成思辨化、理论化的哲学体系。
西汉大一统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现实: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现实:弑君篡逆,政权更迭
现实: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儒家学说本身的缺陷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佛教遭受抨击:统治者反佛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 郭祖深转》
为何反佛?
佛教初入中土
佛教落地生根
佛教遭受抨击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儒学 入世 隋唐以来,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教 出世 东汉末年以来道教广泛兴起,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尊儒”
佛教 来世 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吸收了儒、道的思想,日渐本土化。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一、学术思想裂变:探寻人生价值

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阅读教材46-47页,哪些文学艺术成就能体现文化多元或融合的特征?
《杨大眼造像记》
(北魏 龙门石刻)
《多宝塔感应碑》
(唐朝 颜真卿)
二、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1、艺术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二、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1、艺术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二、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1、艺术
东汉末年: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文阁序》
二、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2、文学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二、文学艺术争艳:描绘生活之美 3、乐舞

科学技术创新:求索自然之道
时期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学 隋朝李春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医药学 唐高宗时期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三、科学技术创新:求索自然之道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阿拉伯的数学、 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 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 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 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炯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医药学等方面
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的少
中国古代科技偏重使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不够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
三、科学技术创新:求索自然之道

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世界文明
1、佛教传入
高僧来华,将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异域文化影响中国(佛教石窟)
白马寺
法显西行
玄奘取经
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世界文明
2、佛教外传
鉴真东渡 空海求法
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世界文明
3、中外交流
材料一:“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 ——《三国史记》
材料二: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耶
——《三国史记》
新罗、日本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唐朝
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世界文明
本课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释道的发展: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与传出、其他文化交流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