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 能(共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内 能(共6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3节 内 能
十三
知识点1:内能
1.【能量观念】一个物体的内能是指( )
A.单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B.少数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C.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D.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
D
2.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 ℃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B.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不能相互转化
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D
3.某物体具有的动能为5 J,分子总动能为10 J,重力势能为20 J,弹性势能为5 J,内能为50 J,则它的机械能为 J,分子总势能为 J。
30
40
知识点2:改变内能的方式
4.【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石凳因太阳照射而发烫
B.铁丝反复弯折处会发热
C.将牛奶放进冰箱里冷藏
D.用炉火对锅里的水加热
B
5.两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
A.两物体内能相等 
B.两物体温度相等
C.两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B
6.(湖北中考)如图是小明煮的一碗冒着“白气”的面条。他将木筷和金属勺同时放入其中,过一会感觉金属勺烫手而木筷不烫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材的导热性比金属好
B.木筷不烫手其内能不变
C.金属勺通过热传递变烫
D.“白气”是由汽化形成的
C
7.成语“绳锯木断”中绳子并不锋利,绳子和木头在摩擦的过程中木头的内能会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增大
做功
8.【教材情境素材改编】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 和 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在效果上是 的。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情况,它们是通过 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做功
热传递
等效
做功
9.将饮料放入冰箱冷藏室,饮料温度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饮料将温度传递给冰箱中的空气
B.饮料放出热量后自身所含热量减少
C.饮料温度降低的过程伴随着内能的改变
D.饮料放热是因饮料的内能比冰箱中空气的内能多
C
10.【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多选)如图所示,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然后用手轻触钉帽,感觉钉帽的温度明显升高了,甚至发烫。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钉的温度升高,内能减小
B.图钉内能增加,纸板内能也增加
C.改变图钉内能的方式是做功
D.图钉内能大小等于其克服摩擦做的功
BC
11.【传统文化】(多选)《天工开物》记录的铸造铜钟的过程,大致分为“制模—熔炼—浇铸—脱模—打磨”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熔炼过程中,铜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内能
B.熔炼过程中,铜熔化时温度和内能均保持不变
C.浇铸过程中,铜对外放热,内能不断减小
D.打磨过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了打磨工具的内能
AC
12.【现代科技】“神舟十九号”飞船已发射升空,其发射时发射台周围喷出的水瞬间汽化,这是通过 的方式增大水的内能;火箭加速飞行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其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火箭的内能。
热传递
做功
13.如图表示不同时刻某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则 时刻物体温度较高,该物体从A 时刻到 B 时刻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提示:箭头越长代表分子运动越快)
B
不一定
14.【物理学与工程实践】上海科技活动节推出了一项节能环保、可调节室温的江水源热泵技术。如图是其夏天工作时的流程,当江水循环到冷凝器时,利用江水与冷凝器存在的温度差,通过 的方式带走室内热量,从而实现降温;江水经过冷凝器后内能将 。
热传递
增大
15.如图是用酒精灯加热使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冰在A点内能 (选填“为”或“不为”)零,冰在C点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内能,理由是 。
不为
大于
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思路点拨】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晶体在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状态发生改变,内能也可能改变。
内能和温度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而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存在的,内能和温度都是状态量,而热量是过程量。三者的辩证关系可用一个“一定”和五个“不一定”来概括,如图。
1.生活中的“热”的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热传递的“热”是指 。 (均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
温度
内能
热量
2.(多选)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B.50 ℃的水一定比2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减小,一定向外界放出热量
AC
3.(多选)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一定大
B.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温度越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少
D.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多的物体
BD(共21张PPT)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十三
B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1.一杯水由80 ℃降低到20 ℃放出的热量为Q1,它由30 ℃升高到70 ℃ 吸收的热量为Q2,则( )
A.Q1B.Q1>Q2
C.Q1=Q2
D.无法比较
2.已知c水=4.2×103 J/(kg·℃),2 kg水温度从50 ℃降低到30 ℃,放出的热量是( )
A.4.2×103 J      
B.8.4×104 J
C.1.68×105 J
D.2.52×104 J
C
3.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加热相同时间A和B吸收的热量比为 ,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 。
1 ∶1
1 ∶2
4.(求比热容)质量为5 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15 ℃降到-25 ℃的过程中,共放出热量1.05×105 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解:由Q放=cm(t0-t)可得,该物质的比热容:
c==
=2.1×103 J/(kg·℃)。
5.(求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60 ℃,质量为2 kg 水吸收3.78×105 J热量后,求其升高温度。
解:由Q吸=cm(t-t0)可得,水吸收热量后的末温:
t=+t0=+60 ℃
=105 ℃>100 ℃,
由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末温为100 ℃。
【易错提醒】计算水升高的温度时,还需要关注水沸腾的特点及大气压对水的沸点的影响。
6.(求质量)吃早餐时小聪用热水加热牛奶,1 kg热水从60 ℃降低至40 ℃,牛奶的温度由20 ℃升高到40 ℃,假设水放出的热量有30%被牛奶吸收,求牛奶的质量。[c水=4.2×103 J/(kg·℃),c牛奶=2.5×103 J/(kg·℃)]
解:水放出的热量:
Q放=c水m水(t0-t)=4.2×103 J/(kg·℃)×1 kg×(60 ℃-40 ℃)=8.4×104 J,
牛奶吸收的热量:
Q吸=ηQ放=30%×8.4×104 J=2.52×104 J,
牛奶的质量:m牛奶=
==0.504 kg。
7.甲、乙两块铁,吸收热量之比为3 ∶1,它们升高温度之比为2 ∶3,则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 )
A.9 ∶2   
B.2 ∶9    
C.1 ∶2    
D.2 ∶1
A
8.(多选)将一个温度为10 ℃、质量为500 g的物块放入温度为100 ℃、质量为800 g的水中,物块和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热损失,c水=4.2×103 J/(k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6 min,物块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
B.物块的比热容与水的比热容之比为4 ∶5
C.前6 min,水放出的热量为2.016×105 J
D.前6 min,物块吸收的热量是1.008×105 J
BD
9.质量为2.5 kg的鱼汤从20 ℃升温到100 ℃吸收的热量为 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相等的铁锅吸收,则铁锅升高的温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0 ℃。[汤的比热容为4.0×103 J/(kg·℃),c汤>c铁]
8×105
大于
10.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 kg,丙物体质量为2 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 ℃,吸收热量如图所示。则甲物体的比热容c甲= J/
(kg·℃);若乙物体温度降低1 ℃,其放出的热量是 J;分析图像可知,甲、乙、丙三个物体的比热容由大到小排列是 。
3×103
2 000
c甲>c乙>c丙
11.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2 ∶1,比热容之比为1 ∶2,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之比为 ;若初温为82 ℃的水,质量是100 g,吸收8.4×103 J的热量,则水的末温为 ℃。(在标准大气压下)
1 ∶1
100
12.用两个相同的电热水器给质量均为2 kg的物质甲和水同时加热且不计热量损失,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已知c水=4.2×103 J/(kg·℃),则甲3 min吸收的热量是 J,甲物质的比热容是 J/(kg·℃)。
1.68×105
2.8×103
13.把一质量为50 g的某金属球在1 080 ℃的炉火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迅速投入100 g的初温为30 ℃的某种液体中,温度不再变化时金属球的温度变为80 ℃,已知金属球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不计热量损失。
(1)此过程中,求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2)求该液体的比热容;
(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4 J的热量,求该液体的末温(在标准大气压下)。
解:(1)从开始投入液体到温度不再变化的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Q放=c金m金(t金-t)
=0.42×103 J/(kg·℃)×0.05 kg×(1 080 ℃-80 ℃)=2.1×104 J;
(2)根据Q放=Q吸=cm(t-t0)可得,
该液体的比热容:
c==
=4.2×103 J(kg·℃);
(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4 J的热量,则该液体升高的温度:
Δt2=t2-t=
==60 ℃,
所以该液体的末温:t2=t+Δt2=80 ℃+60 ℃=140 ℃,由于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所以该液体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所以该液体的末温为100 ℃。
14.【情景创设】两个相同杯子内装有质量相等的热水和冷水,将的热水倒入冷水杯,热平衡时冷水杯内温度升高20 ℃,若再将剩余热水的一半倒入冷水杯内,热平衡时冷水杯内的温度又会升高(不计热量损失和水的质量损失)( )
A.12 ℃ B.13 ℃
C.14 ℃ D.15 ℃
A
【思路点拨】学会运用热平衡公式(Q吸=Q放),通过第一次混合后温度变化确定初始温差,第二次混合时注意剩余热水的质量减半对温度升高的影响。(共11张PPT)
第十三章实验突破
十三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 、 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
质量相等
升高的温度相同
要点1: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①相同的热源:保证相同加热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 。
②搅拌器:使物质 。
③测量工具:天平(测质量)、温度计(测温度)、停表(测时间)。
相同
受热均匀
要点2:实验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选取质量和初温相同的 物质。
②转换法:
a.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 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温度变化越大,吸热能力越 。
b.通过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 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加热时间越长,吸热能力越 。
不同
温度变化的大小

加热时间的长短

要点3:热源的改进
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替换酒精灯,能更准确地控制相同加热时间内释放的 相同。
热量
小明用如图甲实验装置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
(1)实验前,小明同学应该准备 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因此还需要的仪器是 。
(2)在加热过程中,上下缓慢地提拉搅拌器,这是为了使水和食用油
;该实验是通过 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质量
便于比较它们的吸热情况
天平
受热均匀
热传递
(3)实验中加热时间相同,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假设加热1 min吸收热量为Q。经过实验得到了以下两组数据:
①相同质量的水或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后升高的温度几乎 。
②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 的温度升高得多;要升高相同温度, 吸收的热量更多。(均选填“水”或“食用油”)
相同
液体名称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吸收的热量/J
水 200 20 27 1 Q
27 35 1 Q
35 42 1 Q
食用油 200 20 35 1 Q
35 51 1 Q
51 66 1 Q
食用油

(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与食用油吸热能力强弱的是 (填字母代号)。
B
(5)【装置改进能力】小红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如图乙),与使用酒精灯进行实验相比,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的优点有
(填字母代号)。
A.加热均匀  
B.加热效率高  
C.更容易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6)【生活实践能力】冬天,小明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从A或B(A的比热容比B大)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介质,则应选 为介质保暖时间更长。
ABC
A(共19张PPT)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十三
知识点1:物质的构成
1.关于物质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飘扬的粉尘就是分子
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D.一滴水就是一个小分子
C
2.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合
nm。大气中的PM 2.5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
0.1
不是
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
3.(连云港中考)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A
4.【教材情境素材改编】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分别向两个杯子中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发现 杯中的水更甜,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 。

剧烈
5.【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 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 ,这种现象称作扩散现象。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 、 之间。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的运动,
这种运动又叫分子的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
温度越 。
混合
均匀
液体
固体
无规则
热运动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
6.(盐城中考)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不容易拉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在运动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间有引力
D
7.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 ,作用力表现为 ;当固体被拉升时,分子间的距离变 ,作用力表现为 。

斥力

引力
8.【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是形象地描述物质存在形态的一种模型,甲图描述的是 体;乙图描述的是 体;丙图描述的分子间距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表现为气体没有固定的 和 。


形状
体积
9.【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下列生活中的事例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端午节蒸粽子时,满屋子都弥漫着粽香
B.将一勺糖放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甜了
C.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腌制腊肉时,将盐涂抹在猪肉表面,几天后整块肉都变咸了
C
10.【课标情境素材改编】从物理学角度,对下列自然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属于扩散现象,温度高时,分子才会做无规则运动
B.“夏荷轻摇,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秋高气爽,落叶飘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数九严冬,银装素裹”:积雪间存在孔洞,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A
B
11.小明将注射器的开口密闭,当注射筒内只有空气时,活塞很容易压缩,当注射筒内盛满液体时,活塞很难压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小,容易被压缩
B.气体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
C.液体分子之间没有引力,气体分子之间没有斥力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
A
12.(多选) 太空授课时,某航天员向一个水球中注入少量的蓝色液体,一会儿我们看到整个水球都变蓝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看到蓝色液体的分子在水球中做无规则运动
B.注入少量的蓝色液体后水球变蓝了,这是扩散现象
C.水球能保持球形而不散开,说明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若用0 ℃的水球进行实验,水球不会变蓝
BC
13.【教材情境素材改编】如图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其示数将____,此现象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
变大
引力
14.【现代科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将气态二氧化碳处理成温度极低的液态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引力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成都中考)成都别称芙蓉城、蓉城,这座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与花结缘,大诗人陆游魂萦梦牵的诗中美景“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依旧是成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人闻到花香属于 现象。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所蕴藏的物理知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变小
变大
扩散
温度
16.已知糖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9 m,若把糖分子看作球形,则一个糖分子的体积约为 m3;假设糖分子一个挨着一个紧密排列,则一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糖块约由 个糖分子组成。(已知直径为d的球体积约为d3)
10-27
1021
17.【模型建构】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当容器中的水凝固成冰后,对于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下列选项中可用来表示的是( )
A
【思路点拨】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当水凝固成冰后,体积变大,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固体分子排列整齐。(共25张PPT)
第十三章常考重难点突破与提升
十三
【大概念构建】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热量、比热容
1.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D.一个物体内能越多,它含有的热量越多
B
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时间,比热容越小吸热越快
B.若物体吸收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C.用水作汽车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
D.同种物质比热容大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无关
D
3.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放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 )
A.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
B.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
C.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
D.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
B
4.(多选)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a、b、c三种物质加热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对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a、b是同种物质,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
B.t1~t2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从T1升高到T2,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少
D.若b、c质量相同,则b的比热容大于c的
AC
5.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选择两个规格相同的电热器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使两种液体 .
,当两烧杯中液体吸收相同热量时,通过比较 .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3)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第3 min时,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选填“>”“<”或“=”)Q乙。
(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如果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作为冷却剂,你认为 液体较为合适。(均选填“甲”或“乙”)
质量
在相同时间
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温度的变





(5)如图2是某一沿海城市和某一内陆城市年气温变化曲线,从图像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 (选填“沿海”或“内陆”)城市的年气温变化曲线。(c泥土<c水)
内陆
重难点2:比热容及其相关计算
6.两个物块甲和乙,把它们放入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分别迅速投入装有质量相同、初温都为20 ℃的丙、丁两杯水中,等待足够长一段时间,测量物块甲使丙杯的水温度升高了30 ℃,物块乙使丁杯的水温度升高了10 ℃,不计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和丁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 ∶3
B.物块甲和乙放出的热量:Q甲C.如果物块的质量相等,则组成甲和乙物块物质的比热容:c甲>c乙
D.如果物块为同种物质,则甲和乙物块的质量:m甲C
【思路点拨】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t-t0);两物块在比热容(或质量)相同时,可分别比较质量(或比热容)的大小。
7.质量为500 g的水,温度从80 ℃降低到20 ℃的过程中,共放出热量为 J;如果这些热量的80%被4 kg的固体吸收,能使其温度从25 ℃升高到45 ℃,则该固体物质的比热容为 J/(kg·℃)。[c水=4.2×l03 J/(kg·℃)]
1.26×105
1.26×103
8.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某种液体(注:c水>c液体)进行实验。实验中,水和该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分析图像可以得出 (选填“甲”或“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水的比热容为 4.2×103 J/(kg·℃)]

2.1×103
9.一质量为3 kg、初温为590 ℃的铁块,在温度降到30 ℃时放出了7.56×105 J的热量。
(1)求铁的比热容;
(2)餐馆里有一道美食叫“铁板牛肉”,将2 kg的铁板加热到130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度降到6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求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解:(1)由Q放=cm(t1-t2)得,铁的比热容:
c铁==
=0.45×103 J/(kg·℃);
(2)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Q放′=cm′(t1′-t2′)
=0.45×103 J/(kg·℃)×2 kg×(130 ℃-60 ℃)
=6.3×104 J。
重难点3:分子动理论
10.【物质观念】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 mL的酒精和100 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 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A.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B.固体是连成一片的,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
C.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D.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C
11.(多选)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甲: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仅存在分子引力,不存在分子斥力
B.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图丙:其中一瓶是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应在B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
D.图丁: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C
重难点4:内能及其改变
12.(多选)如图,用气缸、固定隔板和活塞密闭甲、乙两部分气体,气缸和活塞均不导热,隔板导热良好。迅速将活塞向左推至图中虚线位置并固定,静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内能改变的方式只有热传递
B.乙内能改变的方式只有热传递
C.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乙内能均变大
D.与推动活塞前相比,甲内能不变、乙内能变大
AC
【思路点拨】改变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13.【古代文化】“曲水流觞”是古代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酒盏里装有酒
,在溪水上随溪水流动时会降低酒的温度,则酒的内能 ,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酒的内能。
变小
热传递
【综合提升】
14.【传统文化】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炒、煎、炸、腌等是常见的烹饪技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时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
B.煎锅一般用铁制造,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C.炸串时高温物体会向低温物体传递温度
D.腌咸菜的过程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15.淬火是传统铸剑工艺的关键环节,将0.6 kg的铁剑置于750 ℃的炉火中灼烧,通过 的方式使剑的内能增加,然后置于25 ℃的水中冷却至50 ℃,则铁剑放出热量为 J。[c铁=0.46×103 J/(kg·℃)]
热传递
1.932×105
综合实践活动 制作蒸汽船
【工作原理】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蒸汽船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蒸汽,利用蒸汽喷出时的反作用力推动船体前进。
【材料准备】带盖的小玻璃瓶、吸管、泡沫板、蜡烛、铁丝、打火机、美工刀、橡皮泥、铅笔、水等。
【制作过程】(1)在泡沫板上画出一个船形,用美工刀将泡沫板削成一条小船;(2)在玻璃瓶的瓶盖打一个小孔,装适量水在玻璃瓶中,将带吸管的盖子盖上;(3)用铁丝做玻璃瓶的支架,并把其朝下的两端插在泡沫板上,用橡皮泥加固定,使瓶口斜向上放置并悬空;(4)在玻璃瓶下面放上蜡烛,蒸汽船便制作成功(如图)。
【测试】将蒸汽船放入水池,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瓶内水沸腾,蒸汽船向前运动。
【思考】蜡烛对玻璃瓶加热使玻璃瓶内水温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热传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