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79分)(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展现的礼仪与节制,不仅止于形式上的文人风度,更蕴含着深层的对话智慧。他在文中多次运用“蒙教”“见教”等礼貌性用语,以表达对司马光的尊重和敬意。同时,王安石在反驳对方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节制的表达方式,避免了过度攻击。例如,他用“窃以为”来谦逊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用“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来表达即使自己强行辩解,也未必能得到对方理解的自谦态度。此外,王安石还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来感激司马光的看重,同时表明自己坚持己见的决心。“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仅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深厚敬意和仰慕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书信礼仪中的节制和礼貌。这些表达不仅体现了王安石的个人修养,而且巧妙地平衡了情感与理性,既没有忽视与司马光的个人关系,也没有放弃理性辩论。 当礼仪的框架建立后,王安石笔锋转向更深邃的情感力量。他在信中所表达的对司马光的尊重和友情,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是基于对对方人格和智慧的认可。这种尊重建立在对司马光个人品质的深刻理解和赞赏之上,使得王安石的反驳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王安石通过这种方式,将个人情感与政治立场巧妙融合,使得他的辩论更具人性化和说服力。 在表达政治分歧时,王安石没有选择激烈的言辞,而是以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通过“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样的表述,既表明了与司马光在政治方法上的不同,也体现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理解和尊重。礼仪节制与情感共鸣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构建起对话的合法空间,后者则注入对话的情感温度。王安石深谙庙堂论辩的本质,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缓和了辩论的紧张气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思考空间,使得读者能够在情感上与王安石产生共鸣,同时理性地思考政治问题。 辩论的艺术在于精准打击,而非全面开战。他没有选择在每一个细节上与司马光纠缠,而是聚焦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辩护,这表明他更关注维护变法的大局,而非陷入无休止的辩论。这种回应体现了后发优势的策略,他等待司马光的连续攻击后,再集中力量进行有力的反击,这样的战术可以使他的回应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尽管王安石并非无可指摘,但他在变法革新中的坚持和果敢的担当,甚至在遭遇重重阻力时所展现出的百折不回,让我们对他充满由衷的钦佩与无尽的敬仰。这份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光芒,时刻提醒我们伟大往往孕育于争议之中。正是这种在坚持己见与接受争议之间的张力,塑造了王安石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伟大性,也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政治家们在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思考深度与决策艰难。(节选自王博园《对话与对抗:<答司马谏议书>的辩论艺术与政治智慧》) 材料二: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只有鼓励发表意见,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各方面的真实诉求;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在百家争鸣中凝聚执政兴国的强大力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如今,越来越多的干部体会到,中央领导提出的“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等要求,不仅体现了兼听则明的政治智慧,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网络的声音或许泥沙俱下,但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表达的意见未必都有道理,但只有渠道畅通,才能兼收并蓄。 我们不仅要有麦克风,还得练就好嗓子。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我们的表达渠道空前丰富,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大喇叭还是小喇叭,都不过是扩音器,要说得好听、唱得动人,还要有理性的心态。无论是倡导捍卫他人的表达权利,还是提出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学会如何表达,懂得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筑起文明理性的河床,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鲁迅先生在香港演讲时曾呼吁一个“有声的中国”,并认为“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为多元表达提供顺畅渠道,以文明理性发出“中国好声音”,我们就一定能奏响时代发展的和谐交响,为中国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节选自范正伟《以文明理性发出“中国好声音”》)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对司马光个人品质的理解和赞赏,王安石对其进行反驳时,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而非个人恩怨。B.王安石能够洞悉朝堂辩论的本质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源于其对朝廷复杂局势的精准把控。C.尽管王安石并非毫无瑕疵,但他在变法革新中所彰显出的坚持和担当等品质,仍让我们对其怀有发自内心的钦佩。D.当下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只有鼓励畅所欲言,才能在喧嚣的舆论场中听见真实心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可司马光的人格和智慧,在信中表达出对他的尊重和理解,说明两人能求同存异、惺惺相惜。B.王安石能使用礼貌性用语回复司马光对变法政策的质疑,可见他并非众人口中的执拗之人。C.王安石没有在细节上与司马光纠缠,而是聚焦关键问题进行辩驳,这使他的回应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D.如果我们能够畅通渠道,进行多元表达,文明理性发表个人见解,定然能奏响时代进步的和谐乐章。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B.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C.王永彬《围炉夜话》:“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D.刘安《淮南子》:“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4.请从论证语言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给材料一第一段写两处批注。5.班级要举行辩论赛,你作为辩手从两则材料中能得到什么启示。(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河东流去(节选)李準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八年的夏天,一个大雾的早晨。郑州北面的黄河上,飘着一条木帆船。从风陵渡启航,往开封运棉花,已经走了三天了。船上三个人,老艄公叫梁恩,五十多岁,黑黝黝的、布满皱纹的脸告诉我们:这是个和黄河打过几十年交道的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长得很秀美,还留着一丝孩子气的纯洁和天真。撑船的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高个子,宽肩膀,鼻梁很高,鹰一样的眼睛,正注视着前边浓雾笼罩着的波涛。女孩叫梁晴,是老汉的独生女。男孩叫海天亮,是老汉的徒弟,“七七事变”前一年来学撑船的。 河水绕着两岸大堤,在河道里走着“之”字形,像笸箩一样大的漩涡,一个接一个地呼叫着,咆哮着。老汉看着河里的波涛,叮嘱着说:“天亮,前边大流靠北岸了。”然后,自己点着了一锅烟,把舵把交给梁晴,坐在船头吸烟了。 天亮拄着篙走到船尾。小晴拿出两个剥好的鸡蛋小声说:“天亮哥,吃吧!”“叫爹吃。”天亮也小声说。“爹吃了啦!这是你的。”说着把一个鸡蛋递过来。天亮看了一眼老汉,猛一张嘴,把一个鸡蛋吞在嘴里。她调皮地把第二个鸡蛋放在他嘴边,天亮一张嘴,又吞在嘴里。他两个腮帮子憋得像在吹唢呐。梁晴笑起来。老汉坐在船头,眯起眼睛只装没听见。船太小了。 对天亮,老汉是早就看中了。 十多年前,妻子死后,一直自己抚养着小晴。一条三尺长的绳子把女儿拴在甲板上,他是既当爹又当娘。多少年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招个养老女婿。自从天亮来到船上,梁恩逐渐喜欢起来。他老实、可靠,干活有眼窍,就是家里贫寒些。照老汉的想法:咱这船户,一不图房,二不图地,只要能学好手艺,再有这一条破船,也够吃喝了。 这黄河中下游三十六处暗礁、七十二道险滩,老汉用了一辈子的功夫,才算摸透了脾性,熟悉了航线。老汉把这一切传授给天亮,天亮也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记住了:哪是奔腾咆哮的大石坡,哪是浊浪旋转的油馍锅;哪是幽深狭窄的葫芦谷,哪是险峻急湍的狼跳峡…… 这一次船过三门峡,他就让天亮掌舵。这三门峡是黄河上第一道险滩,有“神门”“鬼门”“人门”三个峡口。黄河水从这三道峡口奔腾而出,飞流直泻。特别是鬼门峡,水量大,水流急,峡口下边像个滚了锅的大黑漩涡,迎面就是那座千古有名的大礁石“中流砥柱”。历来在“鬼门峡”行船,必须照着这大礁石直放。只有这样,船才能随着飞流,在峡口大漩涡里转一圈,然后顺着水势,刚好绕过砥柱石,进入缓流。如果胆小手软,不敢迎着砥柱石放船,只要稍稍偏离方向,不是漩入深渊,就是撞碎在砥柱石上。几千年来,这漩涡里,也不知道沉了多少条船,死了多少个人。因此,黄河上的艄公,能不能吃黄河上这一碗饭,会不会掌舵,全看能不能过这三门峡。 老汉第一次驾船过三门峡,是二十七岁。那次顺利过了鬼门峡后,船行掌柜就给说了门亲事成了家,就是晴她娘。可惜她在晴两岁时,害病死在渡口客栈里。 天亮这次驾船过鬼门峡,老汉格外操心。船进鬼门峡,舵把子虽然在天亮手里掌着,他却恨不得把自己两只手长在天亮身上。正想再叮嘱几句,没想到天亮把舵狠力一扳,船像箭一样向着砥柱石飞去,他忽然感到有点偏了,正要伸手去抓舵,天亮却猛地把他的手一挡,大喝着:“你别动!”船像一朵雪莲花似地在漩涡里转了一圈,准确地绕过砥柱石进入缓流。 老汉喊了一声“好!”他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才感到手脖子有点隐隐发疼,天亮挡得太重了。可他心里高兴,看了看女儿,她咬着嘴唇笑吟吟地看着他,眼里却挂着两滴泪珠。 船在静静的河面走着,足足有一顿饭工夫,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梁晴悄悄地擦着手心里的汗水。 小晌午时候,浓雾渐渐收起。两岸大堤上的柳行,已看得清楚了。这一段,河面变宽,水流放缓。老汉手搭着遮阳向北瞭望,忽然发现北大堤上集结着大群人马。人群在吆喝着,战马在嘶叫着,大炮在移动着。堤岸下有十几条大船。还有几股人流,正飞快地向大堤上小跑集结。 老汉忙喊着:“天亮!快看,北大堤上那么多人是干什么的?” 天亮看了看说:“兵!日本兵!鬼子要过黄河了,都穿着黄衣裳,还有大炮。” 老汉说:“听说仗在徐州打,鬼子怎么又从这里蹿过来了?八成是要偷渡黄河!” 梁晴这时指着河面说:“爹!有两只小汽船向咱们开来了!” 老汉看着开来的小汽船说:“开封,咱去不成了。靠岸,往南岸靠!”说着哗地一下卸下了帆。天亮掌着舵,掉转了船头。这时,小汽船离他们只有十几米了。 汽船上的汉奸嚎叫着:“喂!靠岸,把船撑到北岸去!” 老汉说:“天亮,快下水,游到南岸,告诉河防上的军队,就说鬼子渡河了。” 天亮犹豫了一下。老汉催着他说:“快!我们走不了啦!”天亮急忙跳下去。汽船上“叭叭”地打过来几枪。天亮急忙把头钻进浪里,拼命向南岸泅去。 快游到南岸时,他扭头看了看,只见木船上的老汉和两个日本人正在厮打,又看到一个日本人被推落在水中。接着又是两声枪响……他大声喊着:“师傅——”这时,另一只小汽船向他追来。他急忙又钻进水里,向南岸游去。 他要找河防军队,告诉他们鬼子渡河的消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通过“三尺长的绳子把女儿拴在甲板上”等细节,勾勒出梁恩既当爹又当娘的生活,侧面反映出船户生存的艰辛。B.梁恩老汉让海天亮掌舵过鬼门峡,自己却“恨不得把自己两只手长在天亮身上”,体现了他内心的紧张和对徒弟的担忧。C.对浓雾渐收、河面渐宽、水流渐缓的叙写,调整了文章的叙事节奏,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读者的情绪。D.结尾处写老汉和日本人厮打,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反抗,“两声枪响”则暗示了梁恩父女可能遭遇的悲剧。7.关于文中海天亮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肩膀”“鹰一样的眼睛”等外貌特征,符合黄河艄公的身份,这也为下文顺利闯过鬼门峡做铺垫。B.梁晴喂他吃鸡蛋时,他“吞在嘴里”“腮帮子憋得像在吹唢呐”等细节,体现了他的善良纯真和憨厚质朴。C.“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熟悉了黄河中下游的三十六处暗礁和七十二道险滩,说明他既聪明又肯学。D.听到老汉吩咐后,他“犹豫了一下”才跳下水,体现了他矛盾的心理,说明他对师傅和梁晴的安全心存顾虑。8.文中详细描写三门峡的险滩环境,有何作用?9.李凖说,《黄河东流去》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具有“黄金一样的品质和纯朴的感情”。请谈谈上述人物特点在老艄公梁恩身上的具体体现。(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公子从其(侯生)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节选自《史记 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 平原君[注]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数百,妇妾荷绮縠,厨馀粱肉。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间家所有尽散以飨食士方其危苦时易为惠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而勇敢之士三千人皆出死,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节选自刘向《说苑》) 材料三: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桥君,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节选自荀子《臣道》)[注]指赵胜,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诚能令夫人A以下B编于士卒C间D家所有E尽散以F飨食士G方其危苦H时易为惠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是”作“以”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的“何为”结构相同。B.数,音shuò,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读音、意义相同。C.既,之后,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的“既”意义相同。D.拂,匡正,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的“拂”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认为迫于形势杀害叱咤风云的大将晋鄙,会使军队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因而哭泣。B.朱亥是市井中的一个屠夫,虽然平时不拘泥于小礼节,但是能够在信陵君急难之时效命报恩。C.赵国之所以能解除邯郸被围困的危机,既与平原君积极备战有关,又离不开楚国、魏国的救援。D.荀子认为服从君主的命令但不利于君主是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但有利于君主是忠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②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信陵君、平原君二人有哪些相同的优秀品质。(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奉招吉甫①王安石经纶无地委蓬蒿,凛凛胸怀且自韬。谁奋长谋平岭海,犹将余力寄风骚。名惭随俗贫中役,恨未收身物外高。永夜西堂霜月冷,邀君相伴看松醪②。[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罢相之后;吉甫是王安石的表弟,二人情谊深厚。②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蓬蒿”指荒野偏僻之处,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处境。B.第三句以疑问语气,表达诗人对岭海安定的强烈期盼。C.第四句说明诗人在罢相后想要将全部精力用于文学创作。D.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难以挣脱世俗事务的羞愧与遗憾。16.尾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五)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4小题,15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形象地指出了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因素,统治者应该深切戒慎。(2)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 , ”两句通过大和小的对比,展现出洞庭湖的浩淼与开阔。(3)与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①唯君图之 表示希望、祈请②董之以严刑 督察③举酒属客 劝请④径造庐访成 建造B.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果②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③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攻克,占领④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靠近C.①盘盘焉 ……的样子②洎牧以谗诛 及,等到③谩嗟荣辱 同“漫”,徒然④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养D.①具资诣问 到、前往②强公室,杜私门 杜绝③大礼不辞小让 谦让④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停留19..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吾知也 ②将军战河北 ③秦人不暇自哀④振之以威怒 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使快弹数曲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不拘于时 一羽之不举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A.①③ /②⑦ /④⑤⑨/⑥⑧⑩ B.①③ /②⑦/④⑤⑨/⑥⑧⑩C.①③ /②⑦ /④⑨/⑤⑥⑧⑩ D.①③ /②⑦/④⑨/⑤⑥⑧⑩20.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端章甫”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帽;章甫,古代的一种礼服。B.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的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C.古代上奏给国君的奏章种类繁多,如奏、章、疏、议、表等。《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征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章。D.“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写出了杜丽娘面对美好春光却百无聊赖的情绪。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是阅读《红楼梦》,不同的作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人将其奉若瑰宝,而有人则持一定的批评态度。 王蒙对贾宝玉评价很低,认为他是个“混世魔王”,是个寄生虫、废物,一无用处。但王蒙同时认为,贾宝玉又是一个“有自己的真正精神生活的人”。薛宝钗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薛宝钗是个坏人。但在聂绀弩看来,薛宝钗反而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佳人”,她“有文才,博学多识;豁达大度,别人说她点什么也不计较;善于体会尊长意旨;慷慨而能有助于人,送燕窝给黛玉,替湘云作针线,替岫烟赎衣物……”。 俞平伯说王熙凤“她生平的劣迹在书中很多”,没有人会真心喜欢她。不过李希凡却说:“在《红楼梦》生气灌注的艺术境界里,如果少了王熙凤的出场,则明显地会少了一个连接荣国府和大观园的生活的‘聚光点’。”林语堂对刘姥姥也颇有好感,“( )‘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为一句流传最广的谚语,证明了刘姥姥所给予人们的深刻印象”。更有趣的是,在林语堂看来,《红楼梦》还有分辨人脾气的功能,“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如问他欢喜黛玉还是欢喜宝钗,假如他欢喜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使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红楼梦》中的人物是说不完的,《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它是一部“架构恢宏,内容丰富”“经得起反复阅读,再读仍有魅力”的大书。21.对文中第二段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废物”的“废”是个错字,应改为“费”。B.“反而”改为“反倒”,会影响句意的表达。C.“博学多识”和“博闻强识”的“识”读音不相同。D.省略号的作用是留白,制造悬念。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刘姥姥言语举止粗俗,但曹雪芹写刘姥姥也最成功。刘姥姥保持着纯朴天真的村妇本色。B.刘姥姥虽然言语举止粗俗,但却保持着纯朴天真的村妇本色。曹雪芹写刘姥姥也最成功。C.曹雪芹写刘姥姥最成功,他笔下的刘姥姥言语举止很粗俗,但却保持着纯朴天真的村妇本色。D.曹雪芹写刘姥姥最成功,他笔下的刘姥姥保持着纯朴天真的村妇本色,言语举止也尽显粗俗。23.不同的人对香菱学诗“有不一样的感受”。在“香菱学诗研讨会”上,有人对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方法质疑时,你作为林黛玉的粉丝会如何进行反驳。请根据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从教学方法或学习成果的角度写一个文段加以反驳。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三、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②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 ③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以上三则材料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理念。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写一篇周一升旗礼的演讲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3.C4.论证语言角度:语言精准凝练,善用术语:文段以“礼仪与节制”“对话智慧”等术语精准概括王安石的表达特点,结合文本实例,分析王安石的修辞策略,用于客观,逻辑严密。论证方法角度:举例论证典型贴切:通过王安石书信中的具体措辞(如“虽欲强聒”“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论证其“礼仪节制”与“情感理性平衡”的特点,论据充分。5.①礼仪节制,理性表达:辩论中保持礼貌(如使用谦辞),尊重对手,避免人身攻击;以平和态度阐述观点,增强说服力。②聚焦核心,精准反击:不纠缠细节,抓住关键问题深入辩护,集中力量有效反驳。③兼听包容,文明发声:广泛倾听不同声音,理性表达己见,遵守规则,提升辩论的公共价值。6.B7.B8.①烘托人物技艺:通过极写三门峡之险,凸显老艄公数十年积累的掌舵经验,以及天亮学艺之精。②推动情节高潮:险滩环境为下文“闯鬼门峡”的惊险场景蓄势,使天亮成功掌舵的情节更具张力。③象征民族精神:以黄河险滩暗喻时代动荡,而船工勇闯险关的坚毅,隐喻民众在危难中的顽强抗争。④营造氛围,增强叙事感染力:对浊浪旋转、幽深狭窄、险峻急湍等环境的细致刻画,渲染紧张惊险的氛围。9.①责任担当:妻子早逝后独自抚养女儿,既当爹又当娘,恪尽家庭责任。收天亮为徒并倾囊相授,体现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②淳朴厚道:择婿不重贫富,只看人品能力,显其朴实价值观。默许梁晴与天亮的亲密互动,包容而慈爱。③家国大义:发现日军渡河时,果断放弃生计,命天亮报信抗日。为掩护天亮撤退,与日寇厮打牺牲,由守护“小家”升华为捍卫“大家”。10.BDG11.D12.A13.①朱亥从袖中拿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椎死了晋鄙。公子就统率了晋鄙的军队。②大军还没有到,秦国紧急围攻赵国的邯郸城,邯郸城危急,快要投降,平原君很担忧。14.①以国事为重;②虚心纳谏;③勇于担当。15.C16.①尾联通过“永夜霜月”的清冷环境,烘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落寞。②“遂君相伴”表达对表弟情谊的珍视,寻求精神慰藉。③“松醪”暗含归隐之思,整体流露出诗人超脱世俗的向往与现实无奈的矛盾心境。17.(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3)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18.B19.B20.A21.C22.B23.黛玉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先引导香菱精读王维、杜甫等大家诗作,再鼓励创作实践。香菱从“措辞不雅”到写出“新巧有意趣”的咏月诗,进步显著。此法兼顾积累与创新,何来不妥?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