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
2.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诵读《论语》相关章节,概括“君子”的标准。
教学难点
理解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之君子风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宋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清人赞“按《论语》之为经,乃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也。”《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十二章,探究对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读准字音
通假字:说yuè 、有yòu
多音字:论lún 、省xǐng、传chuán、食shí、好hào 、乐le 、曲qū 、夫fú
生僻字:愠yùn 、道yú 、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
三、读出韵味
1.屏显:特殊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比如:
(1)“而”这个连接词之前要停顿;
(2)关注语气词,“也”音调延长,读出文言的情味;
(3)“贤哉,回也!"要重读“贤”和"回”,语调高,读出赞叹和喜悦之情;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2.根据提示,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四、自主探究,读懂文意
探究任务:读懂文意,翻译课文。
探究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翻译课文。
2.同桌合作,讨论解决翻译问题,学生代表展示翻译成果。
成果展示:
第一章: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
第二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第三章: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 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出法度。”
第四章: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五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第六章: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七章: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
第八章: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十章: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二章: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合作探究,研读要义
探究任务:用归类整合的方法来阅读,理解孔子的思想。
探究方法: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里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对12章内容进行归类。
成果展示:
第一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提出的学习方法是温习交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出的学习方法是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学思结合。
第二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待学习态度应该要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出对待学习应该谦虚好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暗示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第三组——修身之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出了对待他人应该宽厚平和。
“吾日三省吾身”提出了修身,要善于自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提出了修身应该循序渐进。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提出了对待困境应该安贫乐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提出了修身应该坚守道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提出了要坚定志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出了提高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去学习,学中修身。
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懂得修身和学习,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会提高自身修养。修身需要通过学习去加强,修身反过来也会有力地促进我们的学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