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画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三国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冲突与融合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在自由中整合日本盂兰盆节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此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秋尝祭祖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目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 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念《盂兰盆经》,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改编于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日本盂兰盆节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宋以后,一般称为中元节秋尝祭祖(儒)盂兰盆节(佛)中元节(道)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1.背景: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拓展】魏晋-一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玄学《竹林七贤图》2.内容: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张“无为”;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为什么佛教、道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广泛传播?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佛道两教的宗教理念迎合了各阶层的现实需求从百姓思想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宗教对统治者有什么好处与坏处?好处:抚慰人的心灵,稳定社会秩序与治安,巩固统治坏处:严格的宗教组织吸收了大量劳动力,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部分人借助宗教旗号蛊惑民众。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1、盛世唐朝(政治)佛教的中国化云冈石窟(北魏)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唐)目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 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念《盂兰盆经》,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改编于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一、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艺与科技的发展——在自觉中创新1、文学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唐)《滕王阁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东晋)《归园田居(其三)》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石壕吏》杜甫(758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将进酒》节选李白(736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赤壁》 杜牧(842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朝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2、艺术新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2、艺术新——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博彩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颜真卿·多宝塔碑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隋唐时期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以形写神”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艺术新——绘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满壁风动吴道子“吴带当风”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2、艺术新——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2、艺术新——乐舞胡旋女(节选)[唐]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民族交融 兼收并蓄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3、科技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①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②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得少。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④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论从史出历史分析3、科技二、文艺与科技的发展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4)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文化的吸收与传播——在自信中交流(1) 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唐朝的高僧玄奘(3) 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传入三、文化的吸收与传播(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传授佛法;(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佛教外传民族自信(1) 聚集了使节、商人、侨民, 国际大都会。(2) 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 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其他文化交流其他文化交流补充:文字:日本的文字创制,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思想宗教: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儒学传入朝鲜、日本。社会与习俗:饮茶、围棋、服饰。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日本,茶叶种植。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全方位、多领域、交互性日文唐招提寺和服、茶道三、文化的吸收与传播后世: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继承、吸收、融合、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思考:新时期如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