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通过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初步了解古代印度社会(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了解印度河、恒河等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了解古代印度文明,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认识到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跨学科纵横】思考古代印度和现在的印度是同一概念吗?有什么特点?古印度≠今天印度古代印度现今印度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又称为“印度半岛”,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在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哈拉帕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次大陆: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是城市遗址。从遗址看这两座城市的建设都经过精心规划。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BC23世纪BC324年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基本实现统一BC187年BC1500年左右BC18世纪哈拉帕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鼎盛时期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阿育王宣扬佛教衰亡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3.文明发展历程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阿育王阿育王宣扬佛教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4.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印度北部)建立国家雅利安人5.鼎盛时期时间:国王:发展:首都: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华氏城——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前324年—前187年阿育王华氏城结果: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5.文明成就黄金之国大象之国阿拉伯数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数学文学宗教佛 教婆罗门教黄金之国大象之国数字之国领域 具体成就金属冶炼军事数学文学社会制度宗教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被誉为“黄金之国”被称为“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任务四:阅读教材12-14,除了种姓制度,古印度还有哪些文明代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种姓制度佛教佛教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由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二、森严的种姓制度2.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权3.种姓制度的内容132最高等级,掌管祭祀,拥有神权婆罗门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刹帝利第三等级,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吠舍4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祭司贵族国王、武士、官吏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被征服者(奴隶)二、森严的种姓制度4、特点:【材料研读】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本内容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材料一:瓦尔那的社会等级地位取决于其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关系世袭。——培伦《印度通史》材料二: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摩奴法典》(第十卷)第96条材料三:不得以较低种姓氏与高级阶层结婚,使高贵的血统受到污染。——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①各等级世代相袭②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③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社会等级制度等级世袭贵贱分明职业固定实行内婚《郑和航海图》婆罗门刹帝利吠 舍首陀罗不可接触者—贱民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摩奴法典》《摩奴法典》判决的标准一致吗?从中你看出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思考:种姓制度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积极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进步。消极5.影响二、森严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有残余。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初创佛教(2)时间地点:(3)创始人: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1)佛教产生的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4)佛教的基本教义:①反对婆罗门特权,提出“众生平等”②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富人的支持获得上层统治者支持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早期佛教的实质: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释迦摩尼佛像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①公元前6世纪,创立佛教。②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国教。③大约10世纪,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被印度教所取代。公元2世纪时,婆罗门教进行了重组改造,组成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影响日益广泛。2.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释迦牟尼佛像佛教四苦(生、老、病、死)阿育王石柱(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3.佛教传播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指出佛教向外传播路径时间:前三世纪后佛教开始外传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中亚中国(公元前1世纪)锡兰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4.佛教与中国敦煌莫高窟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活动与探究:这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请回答:(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2)这些古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古代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公元前23世纪;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为人类生存提供良好条件。课堂小结印度河流域文明发源地文明发展历程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雅利安人侵入与定居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古代印度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不可接触者——贱民随堂训练1.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 C D2.右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A.佛教 B.阿拉伯数字C.活字印刷术 D.基督教DA随堂训练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 )A.职业 B.财产 C.种族 D.信仰4.课本剧表演是课堂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某历史兴趣小组编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种姓制度的剧本,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C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