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出春水初涨、云幕低垂的西湖早春景象。
B.乙诗“草色遥看近却无”细腻地写出早春小草沾雨后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
C.甲诗以“行”为线索,移步换景,展现西湖春日盛景;乙诗聚焦早春小草,以小见大。
D.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甲诗把西湖比作天堂,乙诗把小雨比作酥油。
2.两首诗都写早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宋诗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写仙人乘黄鹤归去,为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
C.诗中两个“空”字,分别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和时间的渺远,表达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D.全诗以“愁”字作结尾,与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4.试简要分析颈联中的“历历”“萋萋”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6.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第二句中的“平”“低”二字描绘了钱塘湖怎样的景象?
(2)有同学说春天应该是“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诗人白居易看到的是“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你也这么认为吗?请说说你的体会。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梁甫行
曹植①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①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生于三国乱世。
8.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年迈,以“满面尘灰”和“十指黑”突出其“伐薪烧炭”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
C.“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形象逼真地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表达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控诉。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诗人用“惜不得”三个字赞美了卖炭翁敢于反抗强权的优秀品质。
9.甲乙两诗都关注民生疾苦,但反映的社会现实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凉州词三首(其三)
张籍
凤林关①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②。
边将皆承主恩泽③,无人解道取凉州④。
【注释】①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境内。②六十秋:从川: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③恩泽:恩惠赏赐。④凉州:泛指陇右失地,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用“六十秋”写出吐蕃占领陇右之地时间之久,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B.甲诗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
C.两诗都借景抒情,甲诗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
D.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甲诗中“归雁”“孤烟”“落日”等意象营造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乙诗中“水”“白草”“黄榆”等意象表现了荒凉萧瑟的边城风光。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贬谪之地的荒凉偏远和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是感谢友人关怀,也有劝慰友人心绪难平时借酒浇愁以提振精神之意。
(2)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诗歌作品。甲乙两首诗都属于酬赠诗,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桥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①谢朓北楼:即谢朓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B.【乙】诗首联总括所见之景,一个“望”字生发出颔联、颈联对深秋景色的具体描写。
C.两首诗都是诗人登楼所作,观察视角都有远望,所见景物都是完整、有层次的统一体。
D.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
《第三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D 2.①甲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争”“啄”等动词,细致描绘出早莺、新燕的活动,展现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视觉描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视觉角度描绘花朵和小草,表现早春花草的特点。②乙诗运用对比和衬托,“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将早春和暮春的景色对比,以“烟柳满皇都”衬托早春景色的美好;还运用了虚实结合,“草色遥看近却无”实写眼前草色,又引发对整个早春美景的联想,虚实相生。
【导语】这两首早春诗各具特色:白居易以行踪为序,通过莺燕、花草等意象层层铺展,勾勒出西湖生机盎然的动态画卷;韩愈则聚焦“草色”细微变化,以“润如酥”的比喻和远近视角对比,传神刻画出早春特有的朦胧清新。白诗明快,韩诗含蓄,皆得早春神韵。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甲诗把西湖比作天堂”表述错误。甲诗无比喻修辞,更未将西湖比作天堂。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细节描写和动态描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通过视觉描写,写俯察所见花草,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远观与近察的视觉对比,实写草色虚写春意(虚实结合);“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通过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暮春(烟柳满城)对比,用繁华的暮春反衬早春的清新可贵。
3.A 4.示例:“历历”“萋萋”运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登楼所见的树木葱翠、清晰可辨及草木茂密的明丽之景。
【导语】崔颢《黄鹤楼》以“黄鹤”起兴,昔人乘鹤而去,空余此楼,黄鹤不再,白云千载,尽显时空苍茫。颈联转写实景,晴川树、芳草洲历历在目,末句以日暮烟波起乡愁,由景及情,意境阔大,堪称咏楼绝唱。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分析。
A.有误,《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作品,并非宋诗。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确实为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色彩,但对诗歌体裁的判断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根据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可知,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历历”一词生动描绘出晴日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一目了然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见那些树木的形态,极具画面感。“萋萋”一词形象地展现出鹦鹉洲上芳草长势旺盛、茂密繁盛的样子,凸显出草木生机勃勃的状态,富有生命力。这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句声调和谐,音韵优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也让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更加鲜明可感。
5.D 6.《望岳》:抒发豪迈进取的抱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渡荆门送别》:流露对故乡的眷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导语】这两首盛唐佳作展现了李杜青年时期的壮阔胸襟。杜甫《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昏晓”“凌绝顶”尽显建功立业之志;李白《渡荆门送别》则用飘逸意象描摹长江浩荡,“飞天镜”“结海楼”暗含离乡远游之思。一沉郁一奔放,同具盛唐气象。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意为诗人睁大双眼凝望归鸟入山,并非“鸟张大眼睛”。选项将主客体关系颠倒;另外,“正面写出”不准确,应为侧面衬托。“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所以,表面写诗人,实际是从侧面表现泰山的美好。
故选D。
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望岳》一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这两句抒情,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那时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杜甫面对泰山,借雄浑之景寄托积极入世、志向远大的激情,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一诗,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可知,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故《渡荆门送别》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李白舟行荆门,借江水东流暗含离乡远游的缱绻乡愁。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7.(1)“水面初平”勾勒出潮水平湖堤的早春轮廓。
(2)不同意。“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导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细腻笔触勾勒早春湖景。“平”字写春水初涨的静谧,“低”字状云霭垂落的朦胧。后联“几处”“谁家”的限定非遗憾,恰是诗人捕捉初春生机乍现的敏锐——莺燕初醒的惊喜,比盛春的喧嚣更显灵动之趣。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是春水初涨,湖水刚与堤岸齐平,低垂的白云同湖面连成一片。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平”字描绘了春水初涨、湖面开阔的景象,暗示冬季枯水期结束,水位回升至与堤岸齐平;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低”字则生动刻画了云层贴近湖面的视觉效果,既表现春雨前后的湿润感,又构成天水相接的朦胧意境。二字共同营造出钱塘湖早春特有的温润空灵之美。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首先表态:不同意。
其次分析:“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几处”是说只有几个地方。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内容上描绘了早春的特点。“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既符合早春特点,有表现了诗人踏春的欣喜之情。同样,“家家”各家都有,是暮春以后的景象,“谁家”而不是“家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结合“争暖树”“啄春泥”的语境,“几处”和“谁家”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早春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8.D 9.甲诗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了宫使的蛮横霸道,揭露了宫市制度的不
合理。乙诗中“寄身于草野”“柴门何萧条”等诗句描绘了边民无家可归、穷困潦倒的处境,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导语】甲诗借卖炭翁遭遇,以宫市掠夺揭封建剥削;乙诗绘边海民草野栖身、柴门萧条之景,诉战乱之苦。两诗皆以写实笔触,直击民生疾苦,寄寓深切同情,风格沉郁有力。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知,这里的“惜不得”是指卖炭翁面对宫使的强取豪夺,虽然心疼自己千余斤的炭,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夺走,体现的是他的无奈与无助,而非“敢于反抗强权”。由此可知,选项中“赞美了卖炭翁敢于反抗强权的优秀品质”的理解错误;
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宫使以少量纱绫强行换取卖炭翁千余斤的炭,这种不等价交换体现了宫使的蛮横掠夺。由此可知,甲诗揭露了封建宫市制度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这一社会现实。
结合乙诗“寄身于草野”“柴门何萧条”等句可知,边海百姓只能在荒野草野栖身,简陋的柴门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甚至“狐兔翔我宇”,可见生活极度穷困。由此可知,乙诗反映了战乱给边地百姓带来的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社会现实。
10.C
【导语】两诗皆写边塞,然意境迥异。王维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雄浑画卷,暗含孤寂;张籍借“白草黄榆”“六十秋”抒国土沦丧之痛,锋芒直指边将无能。前者景中寓情,后者议论显志,各见匠心。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手法、情感等的理解分析。
C.《凉州词三首》(其三)前两句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后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朝廷丰厚的赏赐和边关将士玩忽职守作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无才无德的边关将士的严正谴责和不满。选项“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表述错误。
故选C。
11.(1)D
(2)甲诗写作目的是回赠友人,表达自己被贬的愤懑、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及积极振作的态度;乙诗写作目的是赠给堂弟,借松柏表达对堂弟在恶劣环境中坚守本性、保持高洁品质的勉励之情。
【导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颔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颈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赠从弟》这首诗以松树为喻,借“风声”之盛映衬松枝之刚劲,通过描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端正坚韧,歌颂其不畏艰难、坚持本性之品质。全诗意在寄托对从弟的劝勉之情,鼓励其面对困境时能够坚定自我、坚持气节,寓意深刻。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有误,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诗人感谢友人白居易的赠诗,同时表达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积极向上、振奋精神,并非劝慰友人心绪难平时借酒浇愁,而是自我激励。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诗:从写作背景看,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之作。诗中首联写自己被贬之地荒凉及时间久,表达辛酸不平;颔联借典故表对故友怀念与世事变迁感慨;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又展现万物生机,蕴含复杂情绪;尾联表达虽经磨难仍积极向上。整体情感是在酬答友人时,抒发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又有积极振作之意。
乙诗:是刘桢赠给堂弟的诗。诗中以山上亭亭之松为描写对象,借“风声”“冰霜”等恶劣环境,突出松的刚劲、端正,通过“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直接点明松柏不畏严寒的本性,实则借松柏勉励堂弟要坚守本性,在恶劣环境中保持高洁品质。
12.D
【导语】这两首登临诗均以壮阔之景寄寓深沉情思。崔颢《黄鹤楼》以“白云千载”勾连古今,结句“烟波江上”将乡愁融入苍茫;李白《秋登》则以“明镜”“彩虹”绘江城秋色,尾联“临风怀谢公”流露对前贤的追慕。两诗皆由景入情,然崔诗重时空浩渺之叹,李诗显山水明丽之致。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甲诗:前两联写黄鹤楼的传说,引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后两联由景生情,通过描绘晴川、芳草等景色,引出日暮怀乡的愁绪,是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
乙诗:诗人描绘了江城如画的美景,颈联“寒”“老”二字透露出一丝萧索之意,但主要是借景抒情,表达对谢朓的怀念之情,并非由吊古到怀乡,也没有先感慨而后生愁绪这样明显的情感脉络。选项中说乙诗“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不恰当。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