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释】①涂潦:指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 chā):畚,盛土器;锸,起土器。④版:古代墙的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C.水决不能败城 败:打败 D.轼诣武卫营 诣:到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与“汇于城下”中的两个“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B.“念无与为乐者”与“虽禁军且为我尽力”中的两个“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和“事急矣”中的“矣”都属于句末语气词。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见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B.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C.乙文开头以动词“决、泛、溢、汇”串联,画面感极强,如镜头推移般展现洪水由近及远、步步紧逼的态势。
D.乙文“城不沉者三版”写了不没入水中的城墙仅有三版,用具体的数据凸显城池濒临毁灭的险境。
4.画线句子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涨A不时泄B城将败C富民D争出E避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6.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这么一则热搜“世间文人如此多,为何独爱苏东坡 ”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具体内容谈谈苏东坡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气晴朗,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半醉半醒,携僧上雨花台①,看长江一线,风帆摇曳,钟山②紫气,掩映黄屋③,景趣满前,应接不暇。每登高丘,步邃谷,延留燕坐,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閟④邃岑寂之处,终日忘返。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①雨花台: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法师在此谈经说法,天空中花落如雨,故称“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以南。②钟山:即紫金山。③黄屋:宫殿。④閟(bì):幽深,幽静。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 辉:
②四时俱备 俱:
③应接不暇 暇:
④延留燕坐延 留:
8.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
10.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情感的相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①,及佛灯隐现林杪②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③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①风铎:风铃。②林杪:林间树梢。③趺坐:盘膝而坐。
【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
C.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尝射于家圃 D.时闻风铎/闻之于宋君
1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3.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句断句。
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4.【甲】【乙】两文作者都提到了“独往”,结合文本分析,两文作者在志趣上有何相似之处。
15.根据【甲】【丙】两篇诗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南:两篇文章都描绘的是西湖胜景,一是西湖雪景,一是西湖早春。
小鹏:是的,但他们在写景的手法以及所写之景的特点都有明显差异,【甲】文 (需结合文本分析),【丙】诗则是 (需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时一襄①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②之逍遥,慕尚子③之清旷。首戴萌蒲④,身衣缊袯⑤,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节选自《与阳休之书》⑥,有改动)
【注释】①襄:提起,撩起。②庄生:指庄子。③尚子:尚长,西汉末隐士。④萌蒲:茅蒲,新生竹皮制成的斗笠。⑤缊袯:乱麻制成的蓑衣。⑥此文是祖鸿勋辞官归故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祖鸿勋,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阳休之,南北朝时期北齐学者。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提示 释义
举酒望月 成语借鉴法:举棋不定 (1)举:
听风声以兴思 查阅词典法:“兴”在《古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为①兴起,引起 ②兴旺,兴盛 ③兴趣,兴致 (2)兴:
17.将下面选自甲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事为贵,斯已适矣。
18.请从感官角度赏析甲文段中的“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
19.甲、乙均描写了作者闲居的出游之乐,但蕴含的情感略有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
20.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的“阙”同“缺”,是“空隙、缺口”的意思,与“不知天上宫阙”的“阙”意思不同。
B.“属引凄异”的“属”是“连接”的意思,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C.“异”有“奇异”“背叛”“其他”“区别”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心始异之”中的“异”的意思是“背叛”。
D.“环”有“旋转”“环绕”“包含”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环而卫者”中“环”的意思是“环绕”。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
23.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燕地寒,花朝节①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②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③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④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①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②靧:洗脸。③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④恶,怎么。
2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余 之 游 将 自 此 始
2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泉水激石 ②窥谷忘反
③泉而茗者 ④呷浪之鳞
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7.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满井一带的景色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景色的主要特征,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富春江:峰奇水异,林幽泉鸣,富春风光,天下独绝!(句式不限)
28.【甲】【乙】两文画线句都描写了水,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C 2.B 3.C 4.BC 5.(1)富民们如果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和谁来守城呢?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 6.喜欢苏东坡的风雅闲适、乐观豁达;由【甲】文苏东坡描绘的皎洁明亮空明澄澈的月夜美景图以及最后抒发的关于“闲人”的发问可以看出;喜欢苏东坡的责任担当、以身作则、智慧果敢、身先士卒、舍己为公;【乙】文苏东坡在洪水泛滥、富民争出的情况下,带领平民士兵坚持守城等细节,立体地呈现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苏轼的文学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和《宋史》中的治水事迹,立体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雅致与作为官员的担当。甲文以空灵笔触写月夜清游,体现其超脱的审美情趣;乙文则以紧凑叙事展现在危急时刻的临危不乱与为民请命。两文相映成趣,既有“闲人”的豁达,又有“太守”的责任感,完整呈现了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魅力。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C.句意:洪水决口后就绝不会冲毁这座城;败:冲毁、毁坏。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B.“念无与为乐者”译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为:介词,一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译为:即使是禁军也要替我尽力抗洪;为:介词,替、给;本项“‘念无与为乐者’与‘虽禁军且为我尽力’中的两个‘为’,意义和用法相同”,表述有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乙文“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译为: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决、泛、溢、汇”等动词的串联,写了黄河水在曹村决堤,奔涌至梁山泊一直到南清河溢出,汇聚于徐州城下,具有画面感,展现洪水由远及近、危险迫在眉睫的态势。本项“乙文开头以动词‘决、泛、溢、汇’串联,画面感极强,如镜头推移般展现洪水由近及远、步步紧逼的态势。”表述有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译为: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争着出城躲避洪水。
由此可知,这是三个短句并列,短句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涨不时泄”点明原因,洪水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城将败”的结果,城池将被冲毁,“富民争出避水”是进一步的结果、后续现象,富人眼看城池将被冲毁,有性命之危,就要争着出城躲避洪水。
据此断句为: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故选BC。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字词有:
(1)皆:都;“吾谁与守”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改为正常语序“吾与谁守”;
(2)于:在;其:代词,城墙;“轼庐于其上”属于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改为正常语序“轼于其上庐”
6.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题干“世间文人如此多,为何独爱苏东坡 ”可知,要依据甲乙两文中苏轼的语言、动作和相关情节,分析苏轼可贵、可慕、可敬的美好品质作答。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在文中描绘了澄净空明的夜月美景,再根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自称闲人,体现他在承天寺与好友赏月时的闲情逸致和高雅情趣,联系写作背景,苏轼此时被贬黄州,俸禄微薄,生活艰难,一直为家中生计忙碌,苏轼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足以可见苏轼悠然闲适、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品质;
根据乙文“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可知,苏轼作为徐州太守,肩负百姓安居乐业的重担,只要他在,坚决不让洪水冲毁整座城,苏轼责任感强、有担当,心系百姓;根据“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面对城池被洪水冲毁的危险,与战士和百姓守卫在前线,他以身作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定民心,控制了局面,挽救了整座城和百姓,可见苏轼的坚毅果敢、聪慧机智、身先士卒、舍己为公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如果富人们出了城,老百姓都会人心惶惶,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口后就绝不会冲毁这座城。”于是,他把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黄河水将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抗洪。”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营房,修筑起东南方向的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水里。苏轼在城墙上居住,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这座城。
7. 辉映 都 空闲 停留 8.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9.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我)步行走出南郊的野寺,买来好酒畅饮。 10.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
【导语】两文皆为山水小品,笔墨简淡却意趣盎然。甲文铺陈山川晨昏之景,以“仙都”赞其奇,寄寓对自然的沉醉;乙文记郊野漫游,绘长江钟山之趣,显流连之意。均以景载情,于清丽文字中藏对自然的热爱与超然心境。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辉:辉映。
②句意:四季都有。俱:都。
③句意: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暇:空闲。
④句意:停留闲坐。延留:停留。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看见悬崖、瀑布、长寿的树木、下垂的藤萝以及幽深寂静的地方。“悬崖瀑流”“寿木垂萝”均为并列名词短语,描绘具体景物;“閟邃岑寂之处”概括环境特点。
故断句: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自:自从;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奇丽的景色。
②步:行走,走出;沽:买。
1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描绘山川美景,直赞其为“仙都”,可见对自然的沉醉与热爱。
结合【乙】文“看长江一线……景趣满前,应接不暇……终日忘返”可知,作者观长江、钟山等景,因景色迷人而流连忘返,同样体现对自然的沉醉与热爱。由此可知,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天气晴朗,(我)走出南郊的野寺,买了酒来喝。半醉半醒之间,带着僧人登上雨花台,看见长江如一条线,帆船摇曳,钟山的祥瑞之气,掩映着宫殿,眼前的景色情趣满满,让人应接不暇。每当登上高山,走进幽深的山谷,停留安坐,看见悬崖、瀑布、长寿的树木、下垂的藤萝以及幽深寂静的地方,常常一整天都流连忘返。
11.C 12.(1)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终究还是不如山空寂静之时,一人独自前往,这样更合我意。 13.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4.甲文作者在大雪夜晚,不顾寒冷,独往湖心亭看雪,乙文作者游虎丘时避开游人,于清净中感受虎丘的美景,都表现出不随流俗、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和高雅的情趣。 15. 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纯净的雪景图。 使用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和生动的拟人,如“争暖树,啄春泥,迷人眼”等,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精选了三篇描写自然胜景的古代诗文,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甲】文以空灵笔触勾勒西湖雪夜的孤寂之美,【乙】文通过虎丘夜游表现对静谧之境的偏爱,【丙】诗则以明快笔调捕捉早春西湖的生机。三篇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以景写情”的创作特点,在写景中寄寓着超脱尘俗、亲近自然的精神追求。选文组合巧妙,既有对比又相互映衬,展现了古代文人观照自然的多元视角和审美取向。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消失/断绝
B.全,都/一个;
C.都是“曾经”的意思;
D.听到/使听到;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
(1)焉得:哪能;更:还。
(2)终:终究;不若:不如;会心:适合心意。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相与趺坐石台”为完整的主谓句,应断开;“不复饮酒”“亦不复谈”是对称句子,表示“我们”的状态,应断开;“以静意对之”这是具体描写“我们”静坐的状态,应断句;故断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
结合甲文第一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选择在西湖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天气寒冷,人烟稀少的时候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只为欣赏雪后西湖的独特美景,这体现了“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痴迷,同时“我”为了欣赏美景不顾天气寒冷,选择在人烟稀少的晚上去赏雪,体现“我”不随世俗,追求遗世独立的闲适和他的孤独寂寞。
结合乙文“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可知:作者选择在很少游人的晚上前往虎丘欣赏美景,他偶尔遇到一些歌女吹笙,虽然不觉得这些人很讨厌,但他内心始终希望是独自一人欣赏美景 ,这体现他不喜世俗的嘈杂,希望享受清净美好的世界,追求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景物。
结合甲文第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本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西湖雪后,冰天雪地的宁静之景。“雾凇沆砀”表现此时朦胧梦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采用由远及近的手法,表现湖心亭的景色在白茫茫的雪景中显得非常渺小,勾勒一幅宁静纯美的雪景图。
结合丙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诗人描绘了春天热闹而美好的景象,这里黄莺吱吱喳喳吵闹,燕子忙着筑巢,花朵渐渐盛开,嫩嫩的小草才刚刚舒展身姿,“争暖树”采用了拟人手法,表现黄莺鸣叫时的热闹;“啄春泥”“迷人眼”“没马蹄”这些词语富有图画美,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色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建在高处供人乘凉赏月的楼台,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天的夜里与友人弱生一起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16.(1)举:拿起、举起 (2)兴:兴起,引起 17.平安无事是最珍贵的,这样已经很闲适了。 18.从听觉感官角度,写聆听风声、鹤鸣,引发思绪、触动情怀,营造出悠远宁静氛围,传递作者对自然的敏感与内心的澄澈,让读者随其感官体验感受闲居出游的情志。 19.甲文作者辞官归乡,出游中“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体现超脱尘世的逍遥,“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流露对隐逸、闲适生活的追慕,借出游表达远离官场、回归本真的情志;乙文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等景展现春日生机,“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抒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体现闲游赏景的愉悦,满是对自然春光的赞美与陶醉。
【导语】这篇古诗文对比阅读展现了两种不同的隐逸情怀。甲文通过“褰裳涉涧”“抚琴对水”等细节,以触觉、听觉的细腻描写,呈现了“无事为贵”的逍遥境界;乙诗则以视觉意象“早莺”“新燕”勾勒出春日的盎然生机。二者虽同写闲居之乐,但祖鸿勋的归隐透着超脱尘世的孤高,白居易的游赏则洋溢着对自然的热忱。其中“举酒望月”与“绿杨阴里”的意境对照,恰是南北朝隐士与中唐文人精神世界的生动折射。
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依据“成语借鉴法:举棋不定”,“举棋不定”里“举”是“拿起、举起”的意思。迁移到“举酒望月”,“举酒”就是拿起酒杯,所以“举”释义为“拿起、举起”。
(2)运用“查阅词典法”,结合语境“听风声以兴思”,是说听到风声从而引发、引起思绪。对比义项“①兴起,引起②兴旺,兴盛③兴趣,兴致”,“兴起,引起”能契合语境中“风声引发思绪”的逻辑,故“兴”释义为“兴起,引起”。
1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无事:平安无事。为:是。贵:珍贵。斯:这样。已:已经。适:闲适。
18.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中,“听”“闻”明确从听觉感官切入。作者描绘听到风声、鹤鸣的声音,借这些自然声响,引发内心思绪、触动情怀。风声的轻吟、鹤唳的清越,营造出悠远宁静的氛围,体现作者对自然声音的敏锐感知,也展现其内心因自然而变得澄澈。读者透过听觉描写,能体会到作者闲居出游时,与自然交融、情志悠然的状态,让情感与意境借听觉传达,感染力强。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里,“时一襄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作者辞官归乡后,投身自然,涉涧、登峰的行为,配合“心悠悠”“身飘飘”的感受,尽显超脱尘世的逍遥,仿佛与天地相融,挣脱世俗束缚;“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借仰慕庄子逍遥、尚子清旷,直白流露对隐逸闲适生活的追慕,将官场抛却,一心回归本真,出游成了远离纷扰、拥抱自在的途径。
乙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细致描绘西湖早春,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繁花迷人、浅草没蹄,满是春日蓬勃生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将闲游赏景的愉悦倾泻而出,字里行间都是对西湖自然春光的赞美与陶醉,沉醉于春日美好,尽享闲游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时提起衣裳渡过山涧,拄着拐杖登上山峰。心神悠然地飘向高空,身体轻飘飘地仿佛要消逝。深远迷茫之中,不再知道自己置身于天地之间。像这样过了很久,才回到居住的地方。独自坐在高耸的石头上,对着流水抚琴,独自在山曲间吟咏,举起酒杯望着月亮。听着风声引发思绪,听到鹤鸣触动情怀。企慕庄子的逍遥自在,羡慕尚长的清静旷达。头戴茅蒲编织的斗笠,身穿乱麻制成的蓑衣,出去种植稻谷,回来侍奉慈爱的双亲。把缓慢步行当作乘车,把平安无事当作最珍贵的,这样已经很闲适了。
【乙】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0.C 2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2.写秋天,作者用一“霜”字暗示。通过“林寒涧肃”直接体现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景,让人感到凄凉。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3.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都具有连绵不断、险峻高耸、奇异独特的特点。这些共同特征不仅描绘了山的自然形态,也赋予了山生命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导语】这两篇山水游记皆以精炼笔触勾勒出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郦道元《三峡》以四时变幻为序,用“隐天蔽日”“素湍绿潭”等意象展现三峡的险峻与清幽,结尾猿鸣渔歌更添凄清韵味;麻革《龙山记》则以游踪为线,通过“山竦出”“四山忽合”等动态描写,呈现龙山的层叠秀润。两文均善用短句,音韵铿锵,在写景中融入主观感受,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寓情于景”的审美传统。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和词语解释。
C.“心始异之”结合语境,是说水声在两峰间锵然鸣响,让“心”开始觉得它很奇异,“异”在这里是“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并非“背叛”,所以该项解说不正确。故选C。
2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虽,即。奔,飞奔的马。以,认为,疾,快。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第四段中的“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作者虽未着“秋”字,却巧妙地用“霜旦”的“霜”字暗示秋季。“林寒涧肃”直接呈现出树林清冷、山涧寂静的画面,将三峡秋季清寒的环境特点直观展现。而“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借猿猴在空谷中传来的凄惨悲凉、婉转悠长的叫声,从听觉角度烘托出三峡秋季的萧瑟与凄凉。作者用“寒”“肃”“凄”“哀”等字,从环境氛围、声音渲染等方面,把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精准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三峡秋季的独特韵味。
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联系甲文第一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可知,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有共同特征。甲文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体现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展现山的险峻高耸;乙文“山竦出”“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呈现出山连绵不断、山势高耸,且形态奇异独特,如“若拱而提、环而卫者”。这些描写让山的连绵、险峻、奇异等特点凸显,赋予山动态与情感,使读者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画面,感受山水之美。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每到天刚放晴或是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寒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刚进入山谷时,没发现什么奇特的景象。沿着溪水曲折地走了几里路,草木渐渐秀丽润泽起来,山峰高耸而出,高峻的样子显露出锋芒。水声锵然在两座山峰间鸣响,心里才对它感到惊异。又绕着山路走了十多里,四面的山峰忽然合拢起来,好像拱手作揖、环绕护卫的样子。嘉美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覆盖在上面,郁郁葱葱,浓郁繁茂。又走了几里路,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有的水从石头缝隙中伏流而出,激荡成为迅疾的水流。成荫的树木遮盖在泉水上方,幽香的野草缭绕在岸边。宾客们想休息,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24.余 之 游/ 将 自 此 始 25. 冲击、撞击 同“返”,返回 用泉水煮 代指鱼 26.①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②(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27.满井:冰融水澈,山靓风柔,柳嫩枝摇,春景迷人 28.①甲文采用正侧结合、动静结合、比喻的手法。先写静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写水色与深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烘托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以箭和奔马喻急流猛浪,生动展现水的清澈与湍急,表达作者对富春江水的喜爱与赞美。(写法、特点、情感,任意两点)
②乙文主要用比喻,把解冻河水比作新开镜匣射出冷光的镜子,生动表现春水初融时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作者发现春景的惊喜及对自然的热爱。(写法、特点、情感,任意两点)
【导语】两文皆以山水为媒,展露文人雅趣,然风格迥异。吴均《与朱元思书》以骈散相间的笔法,勾勒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峻洁之美,语言凝练如刀削斧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句,将自然与人格升华巧妙融合。袁宏道《满井游记》则用细腻白描,捕捉早春“冰皮始解”的瞬间生机,以“倩女靧面”等鲜妍比喻,体现性灵派“独抒性灵”的特质。一者追求山水的人格化,一者醉心自然的生命感,共构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双璧。
24.本题考查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我的郊游将从这里开始。主谓之间需停顿。“余之游”是主语,“将自此始”是谓语,故断句:余之游/将自此始。
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激:冲击,拍打。
②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
③句意:汲泉水煮茶喝的。泉:名词作动词用,用泉水煮。
④句意: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鳞:代指鱼。
2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①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昼:白天。犹:好像。
②始:才。未始:未必,不一定。城居者:住在城里的人。
27.本题考查宣传标语。注意要体现景色的主要特征。文中描绘了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光粼粼、山峦如洗、柳条柔梢、麦田浅绿等景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示例:满井春景,柳绿波清,山峦如洗,悠然自得!
示例:冰晶映柳浪,晴雪洗春妆——满井早春,生机盎然!
2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属于静态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属于动态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写水色与深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连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侧面烘托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比喻和夸张,将急湍的速度比作箭,把猛浪的形态比作奔马,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江水的汹涌澎湃。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水的清澈与湍急,意在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奇异和壮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中,“波色乍明”“清澈见底”直接写出水刚解冻时的澄澈;“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面比作新打开的镜子,冷光从中突然闪现,细腻地描绘出水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冷光的样子,给人一种清新、灵动之感。通过对满井水的细腻描写,体现出初春景色的清新可爱,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以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余寒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就沙砾飞扬。只能拘束在室内,想出去都不可能。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凡是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的郊游打算从这里开始,怎能没有记述?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