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阅读《观沧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并以“观”字统领全文。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的实景,静动结合,写出了岛上的数目繁多、百草丰美和波涛汹涌的海面。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实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借助奇伟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和自己的宽广胸怀、伟大抱负。
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下列对《天净沙·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作品前三行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这个主人公的存在。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主人公浓重的乡愁。
D.这首散曲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表现出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自由洒脱。
4.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抒情作品,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表现出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C.“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的孤独,是以“乐景写哀情”。
D.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杨花”飘零无依,暗喻友人左迁漂泊的孤寂;“子规”啼声凄切,渲染① 的氛围。二者既点明② 时令,又借景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中的“龙标”是唐代县名,诗句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B.“过五溪”写出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表明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感到悲伤。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将明月人格化,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明月看成知人意的友好使者,把对朋友的情谊浓缩其中,突显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D.全诗抒写了作者对朋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歌颔联用词颇为讲究,请分析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的理由。
(2)下面是李明同学《次北固山下》的学习笔记,请你在横线处帮他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诗句 手法 赏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1) 描绘了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平齐,江面开阔;风平浪静,船帆高高悬挂的画面。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拟人 (2)蕴含了 哲理。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3)表达了 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①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在戴天山读书之时。不遇:没有遇到。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通篇无华丽辞藻,以“访”为线索,从清晨入山至午时倚松,时间推移与情感起伏层层递进,清新自然。
B.首联“犬吠水声”“桃花带露”,以听觉与视觉开篇,点明清晨入山,渲染山林的静谧与生机。
C.颔联“树深见鹿”“溪午无钟”,通过“鹿”的意象暗示环境的清幽,“不闻钟”暗示道士外出,为“不遇”埋下伏笔。
D.“野竹分霭”着一“分”字,以静写动,表现出竹林的茂密与生机;“飞泉挂峰”,以“挂”字将飞泻的瀑布定格,化静为动,展现瀑布飞泻的壮美。
9.尾联说“愁倚两三松”,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写到了“愁”。试分析两诗中的“愁”哪一个更沉重。
请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古诗常以“蓬”喻漂泊在外的游子,《送友人》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蓬”。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达了他对被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D.《送友人》尾联写离别真的来临时,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意蕴深远。
11.【甲】诗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和【乙】诗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均有借意象表情达意,试结合意象分析其语言风格的差异。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
B.“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
C.《夜雨寄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D.《天净沙·秋思》用极其简练的白描,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13.两首诗中的“却话巴山夜雨时”和“小桥流水人家”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试简要分析各自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巴陵送李十二①
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注】①开元二十六年(741年),王昌龄被贬岭南,第二年遇赦北还。在巴陵与李白不期而遇。
(1)下列送别诗的句子,与王诗后两句所表现的意境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
A.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B.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C.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2)在不同的传抄版本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尾句也写作“随君直到夜郎西”,如果是这样,根据内容来判断,李白寄王昌龄是希望 (季节)风和明月能帮助表达自己的愁心,因为诗中写到了 的意象;而王诗第二句是说,送别李白,靠 (季节)风就可以遥遥传送。
《第一单元诗歌鉴赏专项突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C 2. 星汉灿烂 雄浑苍劲(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等)
【导语】《观沧海》以“观”字统领,先写碣石临海实景:澹澹水波、竦峙山岛、丛生草木、涌起洪波,再拓开至日月星汉仿佛出于海中的想象。全诗意境雄浑,于壮阔景象中尽显诗人豪情与壮志。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这两句诗意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是作者的想象,因此是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不是实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空,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这是对大海进行丰富的想象;结合题干前一句写对“日月之行”的想象,后一句则对应写对“星汉灿烂”的想象。由此可知,本空应填“星汉灿烂”。
第二空,结合全诗内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挺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凸显海浪的汹涌,再加上对日月星汉仿佛出自沧海的想象,共同勾勒出壮阔、刚健的景象。由此可知,这些景象营造了雄浑苍劲的意境,本空应填“雄浑苍劲”。
3.D 4.C
【导语】《天净沙·秋思》以白描手法勾勒萧瑟秋景,枯藤、瘦马等意象叠加,烘托游子羁旅之悲。“小桥流水”反衬孤寂,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堪称元曲羁旅题材典范。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这首散曲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游子的孤独、凄凉、思乡之愁,而不是自由洒脱;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幽美、恬静的景象,是诗人眼前所见到的景象,并不是记忆中的故乡的景象。
故选C。
5. 凄凉哀惋 暮春 6.D
【导语】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春景,渲染了离别的哀愁。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伴随友人远行至夜郎,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与同情。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如归去”,自带凄切、悲苦的意味。诗中用“子规啼”与“杨花落尽”呼应——杨花飘零本就带孤寂感,子规的哀啼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绪,营造出凄凉哀婉的氛围,与友人“左迁”(被贬)的悲苦处境相契合,为全诗的忧愁基调铺垫。
“杨花落尽”指柳絮飘落殆尽,杨花(柳絮)是春季特有的景物,且“落尽”表明已是春末;子规鸟的啼叫也多在暮春时节。二者结合,明确点明了时间是暮春。
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诗歌首句勾勒出一幅春光消逝的萧条景象,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好友“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露出诗人对好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好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此诗是诗人为好友而作,他以此抒发感慨、寄托慰藉,表达对好友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题干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
故选D。
7.(1)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时,帆就会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意思。
(2) 对偶 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导语】《次北固山下》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了江面的壮阔与行舟的顺遂,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交织,寓意新旧交替的哲理。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一帆悬”中的“悬”字描绘的是船帆笔直高挂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风力条件:如果只是“风顺”,即风向适宜,但风力过大的话,帆会被吹得鼓起弧形,无法保持“悬”的姿态;只有当风不仅顺,而且风力柔和适中时,帆才能稳稳地、笔直地悬挂着。“正”字恰好同时包含了风向合适与风力柔和这两层意思,精准对应了“一帆悬”所需要的风力状态,而“风顺”仅能体现风向的适宜,无法涵盖风力柔和这一关键条件,也就难以解释“帆悬”的景象。因此,用“风正”更能准确地呼应“一帆悬”的画面,让诗句的景象描写更严谨、贴切。
【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上下句在结构、词性上都十分对仗工整。由此可知,此句运用的手法是对偶。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此句写时序的交替,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在残夜未消时升起,“江春”在旧年未尽时到来,既展现了昼夜交替、冬去春来的时序变迁之景,又暗含深层哲理:新的事物(海日、江春)总会在旧的事物(残夜、旧年)中孕育并取代它。据此可概括为:诗句蕴含了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此句情景交融,风格壮美,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传达出内心的乡思愁绪。诗人在自问自答,自己的家书要寄到哪里呢?希望能让归雁带到洛阳去。据此可概括为: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8.D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友人被贬,天各一方,诗人处于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愁”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沉痛心情,对两人即将分离的痛苦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本诗的“愁”是因为诗人探访友人无果而产生的遗憾,以及在欣赏了道士所居住的清幽、脱俗的环境之后所产生的对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导语】这首访友不遇之作展现了李白早期诗风的清新自然。全诗以时间为序,通过犬吠、桃花、野鹿、飞泉等意象,勾勒出戴天山的幽静美景。“愁倚两三松”的怅惘与《闻王昌龄》的深沉愁绪形成对比,前者是访友不遇的淡淡失落,后者则饱含对友人的深切牵挂。炼字精妙,“分”“挂”二字尤见功力。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以静写动”与“化静为动”错误:“野竹分青霭”中,“分”字意为“分隔”,写野竹生长繁茂,仿佛将青色的云霭分隔开来。这里是以动态的动作描写静态的竹林,属于化静为动,而非“以静写动”,突出了竹林的挺拔与生机。“飞泉挂碧峰”中,“挂”字将飞泻的瀑布比作悬挂在碧峰上的画卷,是以静态的“挂”描绘动态的瀑布,属于化动为静,而非“化静为动”,以奇特的想象展现瀑布的壮美与飘逸。
故选D。
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背景:诗人早年入山拜访道士未果,目睹山林清幽之景。“愁”源于探访不遇的遗憾,以及对道士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怅惘。这种“愁”是文人雅趣中的淡淡失落,带有对自然与超脱境界的憧憬,情感基调偏向清浅、含蓄。全诗前六句铺陈山水之美,尾联“愁倚两三松”的愁绪被自然之景冲淡,更像是一种诗意的留白,而非深沉的痛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背景:友人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诗人身处远离友人的异乡,且自身仕途亦受牵连。“愁”包含多重沉重情感:对友人遭遇的痛惜;王昌龄被贬荒远之地,前途未卜,诗人为其命运担忧。分离的痛苦与孤独:天各一方,友情难寄,“我寄愁心与明月”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自身处境的忧虑:诗人当时亦因政治风波处于失意状态,友人的被贬更触动了他对仕途险恶的感慨,愁绪中暗含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无奈。所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
10.B 11.《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选用“杨花”“子规”等意象,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使得全诗在语言上体现出黯淡凄楚的特点。《送友人》则选用“山”“水”“城”“郭”等意象,用“横”和“绕”二字将其组合在一起,并无过多的形容词,语言显得轻快明丽。
【导语】李白两诗皆写送别,各有韵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杨花、子规、明月传愁,灵动飘逸中见深情;《送友人》以青山白水衬离绪,“浮云”“落日”虚实相映,末句马鸣添怅惘,尽现旷达与眷恋交织的盛唐气象。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送友人》中“孤蓬万里征”的主语是“友人”,诗人以“孤蓬”比喻即将漂泊远方的友人,而非“自己”。此句通过比喻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担忧,选项中“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蓬’”理解错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对比阅读。
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杨花”漂泊无定、“子规”啼声哀婉,二者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凄凉哀愁的氛围,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悲痛,奠定了全诗黯淡凄楚的情感基调,这种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使得诗句语言风格偏向低沉伤感。
结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可知,“青山”“白水”“北郭”“东城”等意象色彩鲜明,“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穆稳重,“绕”字描绘出白水的灵动环绕,以简洁的动词组合画面,不加繁复修饰,展现出城外景色的明快清朗,由此可知诗句语言风格呈现出轻快明丽的特点,与友人离别时虽有不舍却无悲戚,更显豁达洒脱。
12.C 13.《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未来夫妻相聚畅谈的欢乐场面,反衬诗人今日思念之愁苦。《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描述了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导语】李商隐《夜雨寄北》以细雨入情,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景交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则通过简练生动的画面描写,展现萧瑟秋景与游子漂泊的孤寂。两首诗在意境营造中巧妙叠合,抒发了深挚的人生感怀与乡愁之情。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夜雨寄北》主要通过时空的转换来抒情,并没有明显的动静结合手法。诗的前两句是实写眼前的巴山夜雨之景,后两句是虚写未来相聚时回忆巴山夜雨的情景,主要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动静结合;
故选C。
1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甲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前两句写诗人身处巴山,面对夜雨,归期不定的愁闷。而后两句诗人想象着有一天与妻子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谈,谈论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满心都是对妻子的思念和不能归家的愁绪,通过想象未来相聚时欢乐地谈论此时的巴山夜雨,把这种欢乐的场景和当下孤独思念的场景相对比,更加凸显出此刻思念的愁苦。由此可知,“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未来夫妻相聚畅谈的欢乐场面,反衬诗人今日思念之愁苦。
结合乙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知,在荒凉的古道上,诗人骑着瘦马,在西风中前行。而“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一幅温馨、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诗人自己身处羁旅的漂泊之中,孤苦伶仃,与“小桥流水人家”所展现的温暖、安定的家庭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作为断肠人的羁旅之苦。由此可知,“小桥流水人家”描述了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了诗人的羁旅之苦。
14.(1)B
(2) 春 杨花 秋
【导语】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等春日意象寄托离别之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慰藉。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则描绘巴陵清江暮景,通过空寥的水云与蒹葭,写出送别的惆怅和怅然。两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境。
结合“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可知,山长城小,难见秋色;日落秋深有蒹葭,你去水云都是空,江山为之减色。王诗后两句展现的是日暮下山水空茫、略带孤寂之感的意境。
A.“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天色已晚我还站在江头遥望江北,寒鸦已经归巢,江水依然无语东流。有悠远空寂之感。
B.“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我暂且向东山赊一点月色,畅快地饮酒,连夜高歌,为泉明送行。意境较为欢快,与王诗后两句的空寂、惆怅意境差异最大。
C.“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充满了惆怅与落寞。
D.“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透着一种别离后的孤寂。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时间是暮春时节,杨花漫天飞舞的意象增添了飘零、哀伤之感,李白寄希望于此时的风和明月寄托愁心;
《巴陵送李十二》里“山长不见秋城色”说明是在秋季,靠秋风在清江上传语相闻,遥遥送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