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两句,只填序号)。
2.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3.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加点的“哧”是拟声词,有何妙处?)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什么作用?)
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4.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5.第⑥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 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 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⑤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增添表现力。
B.新闻报道传播事实,新闻评论发表意见;新闻报道以议论为主,新闻评论以叙述为主。
C.第②③自然段着重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陋嘴脸。
D.第④自然段中,弗雷德 寇兹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用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
①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29日电(记者李国利、黎云)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②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
③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④“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说。
⑤浓云密布之下,乳白色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愈显高大挺拔。
⑥“15分钟准备!”11时08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文昌航天发射场。
⑦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唯一的濒海发射场,去年以来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目前,发射场已经具备持续执行高强度航天发射任务的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赵新说。
⑧“10、9……3、2、1,点火!”11时23分,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
⑨这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
⑩长征五号B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李东说:“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约494秒后,舱箭成功分离。天和核心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文本二】
三跳满分!全红婵完美诠释英雄出少年
①新华社东京8月5日电(记者夏亮、周欣、吴书光)在5日下午进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完美诠释了何为英雄出少年。
②全红婵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前,没有国际大赛经验。预赛中,全红婵表现并不稳定,第三跳还出现过较大失误,只得到47.85分。好在她很快调整心态,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晋级半决赛。陈芋汐排名预赛第一。
③有了预赛经验,全红婵在5日上午的半决赛表现更加自如,力压陈芋汐排名第一。5日下午进行的决赛,金牌争夺主要在全红婵和陈芋汐之间展开。和半决赛时的出色表现相比,全红婵在决赛中的表现更加无懈可击。
④比赛中,五轮比赛她有三轮拿到满分,这是本届奥运会跳水比赛中首次出现满分。最终,全红婵以总分466.20分的女子10米台历史最高分夺冠,此前奥运会最高分是陈若琳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447.70分。陈芋汐以425.40分获得银牌,澳大利亚选手伍立群获得铜牌。中国跳水队拿到了本届奥运会上的第六枚金牌。
⑤拿到金牌后,全红婵全程表现淡定,主管教练刘犇则兴奋地将全红婵高高举起。“有点痛”,谈到被“举高高”时,全红婵自己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⑥“水花消失术”“针式入水”……全红婵比赛中入水水花小也引发网友花式称赞。赛后,“全红婵水花几乎看不见”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7.下面对两则新闻作品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篇新闻是一则消息,消息一般可以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B.第一篇新闻主要介绍了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过程和主要意义。
C.第二篇新闻导语部分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D.第二篇新闻是一篇特写,详细介绍了全红婵的夺冠过程。
8.文本二和我们学的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虽然都是对体育竞技的报道,但是其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两篇新闻的区别。
9.结合两则新闻内容,分别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3)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4)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5)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6)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7)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8)“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9)×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10)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11)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12)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13)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14)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15)飞行员:“明白!”
(16)……
(17)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18)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19)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20)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21)“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22)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23)“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24)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25)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26)“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10.对(3)(4)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B.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
C.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
D.渲染出平静祥和的氛围,预示着成功着舰,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11.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话描写能够具体地展现了着舰现场的真实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B.对话专业高深,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在读者听来更加神秘莫测。
C.表明着舰过程非常顺利,表达对海军官兵的赞美之情。
D.进一步地表明着舰的成功需要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团结协作。
12.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这样写的用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B.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C.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D.从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成功着舰的意义重大。
13.下列选项对课文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第(19)段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化用诗句,增添诗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
B.第(22)段中引用某国上将的话,正衬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
C.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体现出新闻评论具有的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
D.标题中“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画面感强烈,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再次成功着舰给人带来的震撼。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② 2.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导语】这篇新闻稿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恢弘气势。导语部分用“百万大军”“冲破敌阵”等词营造出排山倒海之势;主体部分通过具体战况,运用“锐不可当”“纷纷溃退”等生动表述,既体现我军英勇,又暗讽敌军无能。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凝练,通过时间、地点、战果等要素的精准交代,成功塑造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雄形象。
1.本题考查新闻的电头和导语。
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放在正文的最前面。因此可从消息最前端找到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通读消息,可以看出,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和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了新闻事实,是导语部分。
2.本题考查内容筛选。
从文章的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找到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从第⑧句的“……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中可找到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锐不可当”,它的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3.(1)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水花小,表现了她高超的技艺,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2)运用环境描写,几串白色的气泡和悄然不惊的四面水花,是跳水姑娘吕伟入水时的情形,写出了吕伟入水的“轻”,和前文的“哧”形成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导语】这篇新闻特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吕伟在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形象地展现给读者。文章以“‘飞天’凌空”为题,巧妙地将吕伟的动作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相联系,突出了她动作的优美和轻盈。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放大描写,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吕伟的每一个动作,感受到她的从容与自信。文章不仅展现了吕伟的个人风采,也反映了中国跳水运动的实力和后备人才的充足。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哧”这个拟声词生动地模拟出吕伟入水瞬间的声音,结合句子中“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以及“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可以看出她入水时速度快且水花极小,这一拟声词从声音的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她入水动作的干净利落,直接表现了她高超的跳水技艺。作者通过对吕伟跳水这一精彩瞬间的细致描写,包括使用“哧”这个拟声词,体现出对吕伟高超技艺的赞美,同时作为对本国运动员的描写,也蕴含着自豪之情。
(2)“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属于环境描写,这一描写展现了吕伟入水时的场景。气泡是“几串”且水花“悄然不惊”,生动地描绘出她入水时动作轻盈的特点,强调了入水动作的轻柔感。前文提到“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里的拟声词给人一种速度快、力量强的感觉,而此处的气泡和水花描写则侧重于表现入水的轻柔,二者形成对比,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突出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通过对吕伟入水时周围环境(气泡和水花)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她高超的跳水技术,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吕伟的赞美之情,为她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4.标题点明评论的内容“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新闻事实和写作目的“为维护世界和平”,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5.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这样写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导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开篇引公祭鼎铭文点题,回顾南京大屠杀史实。文中列举国际纪念行动与日本右翼的否认行径对比,凸显铭记历史之必要。末段以南京命运变迁收束,强调和平珍贵与中国决心。全文立场鲜明,论证有力,彰显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可知,“国行公祭”明确指出了一个重要事件,即国家举行的公祭活动。这里的“公祭”是一种庄重严肃的纪念仪式,直接关联文中第①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核心事件,清晰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对象是国家公祭这一重要活动,该公祭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对具体事件展开评论的特点,表明了文章所围绕的核心事件是国家层面以特定仪式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佑世界和平”则清晰地表明了举行此次国行公祭的目的。与第①段“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第⑥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相呼应,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明确了国家公祭的深层目的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一起,通过铭记历史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愿望,守护世界和平。这反映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导向性,向读者传达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即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历史出发,呼吁人们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由此可知,标题不仅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国家公祭活动及其意义,还鲜明地亮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通过公祭铭记历史以捍卫和平。这样的标题既简洁醒目,能快速吸引读者关注,又能让读者在开篇就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为理解全文内容奠定基础。
5.本题考查句段内容概括及作用。
结合第⑥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可知,此段介绍了南京从“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念与力量。由此可知,这样写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维护和平的决心,深化了主题,也让文章结构更完整。
6.B
【导语】这篇文章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为核心,开篇引宝鼎铭文点题。通过列举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与日本右翼的否认行径形成对比,凸显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再以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变迁,强调和平珍贵及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论证有力,立场鲜明。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结合新闻文体知识及文章特点可知,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旨在传播事实;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侧重发表意见。文中第①段叙述南京大屠杀史实,第②段列举各国纪念行动等,均以叙述为基础,再通过议论表达观点。由此可知,选项中“新闻报道以议论为主,新闻评论以叙述为主”说法有误;
故选B。
7.D 8.文本二是一则消息。在内容上介绍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中夺冠的情况,重在陈述事实,不注重对场面或细节的描写,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客观、准确、简练、朴实。《“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文章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使用文学笔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现吕伟的高超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结尾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9.文本一中,作者记述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语气中肯、情感态度客观,暗含作者的自豪之情。文本二中,作者对夺冠的天才少年充满了赞赏和骄傲之情。
【解析】7.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第二篇新闻是一篇特写,详细介绍了全红婵的夺冠过程”有误,第二篇新闻是一篇消息。联系文本二第④段中“比赛中,五轮比赛她有三轮拿到满分,这是本届奥运会跳水比赛中首次出现满分。最终,全红婵以总分466.20分的女子10米台历史最高分夺冠”的内容可知,并未详细介绍全红婵的夺冠过程。
故选D。
8.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像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突显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 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结尾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三跳满分!全红婵完美诠释英雄出少年》是一篇消息,介绍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夺冠的情况。联系第③段内容和第④段内容可知,本文写作重点在于陈述事实,并没有对比赛场面或夺冠细节的过多描写,极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客观、朴实、简练、准确;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9.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联系文本一第①段中“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的内容可知,这篇消息主要介绍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的情况。结合第③段中“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第④段中“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第 段中“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的内容可知,文中以客观情感的态度进行叙述,语气中肯又暗含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联系文本二第①段中“在5日下午进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完美诠释了何为英雄出少年”,第⑤段中“拿到金牌后,全红婵全程表现淡定,主管教练刘犇则兴奋地将全红婵高高举起”,第⑥段中“‘水花消失术’‘针式入水’……全红婵比赛中入水水花小也引发网友花式称赞。赛后,‘全红婵水花几乎看不见’也成为网络上热门话题”的内容可知,本文在叙述全红婵夺冠的情况时,语言热情洋溢,对三跳满分并顺利夺冠的天才少年充满了赞赏和骄傲之情。
10.D 11.B 12.D 13.A
【解析】10.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分析。
D.“渲染出平静祥和的氛围,预示着成功着舰”理解有误。第(3)段强调了此次飞行的重要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第(4)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3)(4)两段渲染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对话专业高深”“神秘莫测”理解有误。文章第(12)-(15)段是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之间的对话描写,“请示下降高度”“可以下降高度”等语句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并不高深,也不会让读者听来感受神秘莫测。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正面表现”有误。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属于侧面描写,说明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从侧面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正衬”有误。第(22)段中某国上将的话体现出了先进兴盛国家对我国的鄙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与坚韧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
C.“新闻评论”有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既要符合新闻及时、真实准确、传播性的特点外,还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精当的论述吸引读者。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篇通讯。
D.“再次”有误。根据文章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和第(2)段“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可知,这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第一次成功着舰。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