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6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共6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
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名珂 ,字子舆 ,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 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名言积累: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2.把标红的字词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并熟练掌握翻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
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
同时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
所想要的
所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原文:
译文:
生:
义:
生命
正义、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原文:
译文: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辟:
比……更重要。甚:超过。胜过。于,表示比较。比。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重要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原文:
译文:
如使人之之(主谓之间取独,无义)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何不用也:
莫: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用呢?
没有。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假如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者:
代词,......的手段,......的办法。
原文:
译文:
由是则生而而(表转折)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通过这种方法。由:凭借,根据。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方法。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
原文:
译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勿丧:
不丧失。
是心:
这种心。心:思想。 具体指重义之心、向善之心等善心。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使它不丧失罢了。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舍生取义





不义
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本层又可以从“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因果之心”的角度划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原文:
译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
蹴,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人吃,乞丐也认为是轻视他而不肯接受。
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举例论证,以此为例通俗易懂地证明了“舍生取义、没有丧失本心”的观点
原文:
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万钟:优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辨”,辨别。
万钟:
何加:
辩: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原文:
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
全句: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之谓:
本心:
原文:
译文: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此,这。
已,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相当于“称作”“叫做” 。
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本段可按照“正面论证(举例)”“反面论证”“结论”的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
名句默写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文本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4、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品味语言: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6、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7、根据积累,补充一个“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味远远胜过鱼。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
舍 生 取 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
(类比推理)
舍 取
舍 取
提出
论点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篇设喻(运用比喻开头、类比推理)
开篇以比喻开头(类比推理),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提出论点。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首先从正面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义”高于“生”,____。进而用假设论证,__,__ __,__ 从反面强调了“义”高于“生”。 得出结论__,___。__,___。最后联系现实__,___,___。从而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首先从正面论证(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证明“义”高于“生”,(舍生取义)。 进而用假设论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从反面强调了“义”高于“生”
得出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联系现实(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从而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所欲甚于生
(义)
故不苟得
所恶甚于死
(不义)
故不避患
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避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重义之心、向善之心等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本性。
升华
主题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分析第一部分
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类比)
舍生而取义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不为苟得
“甚于生者” “义”;
“甚于死者” “不义”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论点
患有所不避
论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性善论”)
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因果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举例论证,以此为例通俗易懂地证明了“舍生取义、没有丧失本心”的观点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弗受不屑
羞恶
之心
得——生
舍——死
义存于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利忘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比较这两段文字
义存于心
见利忘义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弗受不屑
羞恶
之心
得——生
舍——死
义存于心
正面举例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义存于心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不屑
弗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1)“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2)“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接受万钟
不受食羹
排比
对比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停止
舍生取义
第二段: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4、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5、品味语言: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6、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
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教济粮。


7、(1)“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1)董存瑞舍身炸碉堡。(2)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4)白求恩同志为了挽救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手术台上日夜工作,最后自己也倒在了手术台前。(5)南宋末年文天祥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牺牲。(6)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7)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宁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
7、(2)“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4)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
(2)当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树立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主旨归纳: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从课文整体上看,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人应该保有“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人格的事来。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A(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本善。)
2、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不丧失“本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日:“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C.有误,由“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本心,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