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以及通过对比手法展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等知识点。此外,还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金钱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动机和行为,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性格,同时也能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学生能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感受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小说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 (2)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莫泊桑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探究小说主题,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作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即将踏入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的世界。莫泊桑是 19 世纪后半叶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一生创作了约 300 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发表于 1883 年的 《我的叔叔于勒》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着无数读者。(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故事涉及哪些人物? 教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在笔记本上列出来。 (生: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于勒、“我” 的两个姐姐、“我” 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 这些人物做了哪些主要的事情?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简要概括一下这些人物的主要行为。 (生:菲利普夫妇盼于勒 —— 赞于勒 —— 遇于勒 —— 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挥霍无度,中年时做生意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 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教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尝试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并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第一部分(1-4):描述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5-19):插叙于勒到美洲的原因及他在美洲的生活情况,交代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20-47):叙述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情节。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48-49):交待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复述课文,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现在,请为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生:第一部分:期盼于勒;第二部分:赞美于勒;第三部分:遇见(惧怕)于勒;第四部分:躲避于勒) 四、感悟精彩句子 父亲的话中 “竟” 和 “惊喜” 表达了什么意思?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这句话中,“竟” 和 “惊喜” 传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生:“竟” 强调了出乎意料的发现。“竟” 和 “惊喜” 都表现了父亲对于勒的热切期待与激动心情)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这句话表现了菲利普怎样的性格特征? 教师:大家觉得,“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这句话揭示了菲利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这句台词展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虚荣心理,以及他渴望融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啊!啊!原来如此…… 如此…… 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应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这句话反映了菲利普怎样的内心状态? (生:这句话通过菲利普语无伦次的表现,生动刻画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和虚伪。他的自私、势利和懦弱在此刻一览无遗)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体现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 教师:这句话体现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个性? (生:这句话充分暴露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和无情的性格特点) 五、分析主体形象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请大家描述一下于勒的人物形象。 (生: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把遗产花光后又欠下哥哥的钱,被视为全家的噩梦。后来他去了美洲,并发誓要发财回来。然而,最终他变得穷困潦倒,只能靠卖牡蛎维生)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教师:请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期待和赞美,到最后的回避和嫌弃,展示了他们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和冷酷的一面) 六、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师:通过这篇小说,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生:莫泊桑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精神堕落) 七、写作方法运用 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教师: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哪些特点? (生: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开始渲染于勒的地位,接着描写菲利普一家旅游的情景,中间插入吃牡蛎的情节,展示菲利普的附庸风雅和母亲的尴尬处境。随后,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情节推向高潮,最后全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 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教师:这篇小说设置了哪些悬念? (生:悬念一:小说开头写菲利普家生活状况,引出于勒;悬念二:于勒是谁,为什么是全家的希望和恐怖;悬念三:于勒回来了吗;悬念四: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是否真的是于勒;悬念五:证实是于勒后,菲利普夫妇怎么办) 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人物性格鲜明。 教师:这篇小说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脸色苍白,眼神异常,写出了他的紧张和惶恐) 八、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学习了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的内容,掌握了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理解了小说的艺术手法,并深入探讨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的魅力。 (学生表示收获颇丰,对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总结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并撰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分析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从文中选取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角色,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该角色的某一场面或某一个动作,体现其性格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