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短文二篇经典永流传·豁达闷歌行十二首(其十二)[宋]杨万里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锦书微赏 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少则两天,多则三月,风力减弱后,浪头自会平静下来。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夯基 厚积致远1.正字音(1)夕日欲颓(tuí)(2)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3)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2.晓词义(1)五色交晖 交: 交相 (2)五色交晖 晖: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4)晓雾将歇 歇: 消散 (5)夕日欲颓 欲: 将要 (6)夕日欲颓 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7)沉鳞竞跃 竞: 争相,争着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9)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10)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1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12)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3)相与步于中庭 于: 在 (14)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15)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3.写句意(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省略句,应为“(吾)念无与(之)为乐者”)译文: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介宾倒装,正确语序为“于中庭步”)译文: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默名句(1)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 , 四时俱备 。 (2)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记常识(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朝齐梁 (朝代)时思想家。 (2)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 (朝代)文学家。 聚焦 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表现手法]《答谢中书书》中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景物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2.[赏析句子]请品析《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难点突破[品析词语]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闲人”的含义答:“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思路○清一点“景物上镜”有妙招理解○透一点“闲人”有深意 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指政治处境:苏轼、张怀民两人均被贬黄州任闲职,仕途失意,内心苦闷悲凉。 (2)指夜游心境: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景象。 ①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②又有自许之意: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精练 旗开得胜建议用时30分钟 与友人一道,谈山川之美,赏庭下月光,难得闲人无限情趣。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共赏美景,陶冶情操吧!基础型 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五色交晖(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B.沉鳞竞跃(鱼)高峰入云(高耸的山峰)C.月色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四时俱备(都)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山川之美 又数刀毙之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成枯落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3.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无丝竹之乱耳 B.其一犬坐于前C.虽乘奔御风 D.一狼洞其中4.根据要求默写句子。(5分)(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 (2)《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A.《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D.《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发展型 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2025·南阳校级联考)小文搜集了两篇美文,邀请你一起完成问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从武林门①而西,望保俶塔②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④,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⑤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②保俶塔:又作“保叔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③昭庆:寺庙名,故址在宝石山麓。④娥:美女的黛眉。⑤东阿王:三国时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作《洛神赋》。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词 方法提示 含义四时俱备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1) 季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境推断法 (2)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即棹小舟入湖 查阅词典法:①船桨。②用桨划船。(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3) ② (填序号)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8.【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请你代表小组说说它有什么弦外之音。(3分)答: 以赞美、感慨收束全文,将山水比作人间仙境,但遗憾的是自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9.小文发现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都各有神韵,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4分)答: 【甲】文综合运用多种视角描写景物。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描写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石壁相互映衬,呈现出的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晓雾、猿鸟、夕阳、沉鳞四种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乙】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正面描写:连用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进行描写,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侧面描写:“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通过个人感受和联想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二)(2025·义乌联考)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相关问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②。时戴在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④方至,造门⑤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③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④经宿:经过一整夜。⑤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四望皎然 ……的样子 (4)人问其故 缘故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B )A.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B.经宿方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C.兴尽而返人不知而不愠《论语》D.何必见戴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因 起 彷 徨 咏 左 思 《招 隐 诗》 忽 忆 戴 安 道答: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13.【甲】【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苏轼与王子猷都曾夜找好友,请你借助下列表格比较这两段文字的异同点。(4分)篇目 不同点 相同点起因 结果 人物个性【甲】 (1) 月色美丽,心情愉悦,念无与为乐者 找到同乐者 随缘自适,乐观豁达 (4) 都表现了他们旷达的胸襟,都是因触景生情而想找自己好友叙旧抒怀 【乙】 夜大雪,忽忆 (2) 兴尽而返,没见到友人 (3) 潇洒率真,任性放达 拓展型 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14.班级举行以“中国山水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0分)(1)下面是第一小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搜集的对联。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两处名胜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4分)①剪一片白云补衲 ②西海群峰排玉笋③一城山色半城湖 ④邀半轮明月看经⑤四面荷花三面柳 ⑥莲花诸壑绽金莲⑦万木长毫挺笔端 ⑧一池浓墨盛砚底A.安徽黄山上联: ② 下联: ⑥ B.新疆天池上联: ⑧ 下联: ⑦ C.山东济南大明湖上联: ⑤ 下联: ③ D.甘肃兰州白塔寺上联: ① 下联: ④ (2)第二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地名”。中国许多地名都包含“阴”“阳”二字,它们大都和山水有关,如沈阳、淮阴。请仿照示例,解释名称的由来。(4分)【示例】沈阳:位于沈水之北淮阴:位于淮河之南①衡阳: 位于衡山之南 ②华阴: 位于华山之北 ③洛阳: 位于洛水之北 ④江阴: 位于长江之南 (3)第三组同学研究“山水与精神”。泰山自古以来就被吟咏和赞美,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说泰山所包蕴的精神。(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答: 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12 短文二篇经典永流传·豁达闷歌行十二首(其十二)[宋]杨万里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锦书微赏 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少则两天,多则三月,风力减弱后,浪头自会平静下来。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夯基 厚积致远1.正字音(1)夕日欲颓(tuí)(2)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3)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2.晓词义(1)五色交晖 交: 交相 (2)五色交晖 晖: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4)晓雾将歇 歇: 消散 (5)夕日欲颓 欲: 将要 (6)夕日欲颓 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7)沉鳞竞跃 竞: 争相,争着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9)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10)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1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12)相与步于中庭 步: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3)相与步于中庭 于: 在 (14)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15)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3.写句意(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省略句,应为“(吾)念无与(之)为乐者”)译文: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介宾倒装,正确语序为“于中庭步”)译文: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默名句(1)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 , 四时俱备 。 (2)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记常识(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朝齐梁 (朝代)时思想家。 (2)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 (朝代)文学家。 聚焦 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表现手法]《答谢中书书》中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景物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2.[赏析句子]请品析《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答: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难点突破[品析词语]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闲人”的含义答:“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思路○清一点“景物上镜”有妙招理解○透一点“闲人”有深意 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指政治处境:苏轼、张怀民两人均被贬黄州任闲职,仕途失意,内心苦闷悲凉。 (2)指夜游心境: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景象。 ①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②又有自许之意: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精练 旗开得胜建议用时30分钟 与友人一道,谈山川之美,赏庭下月光,难得闲人无限情趣。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共赏美景,陶冶情操吧!基础型 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色交晖(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B.沉鳞竞跃(鱼)高峰入云(高耸的山峰)C.月色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四时俱备(都)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 又数刀毙之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成枯落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3.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丝竹之乱耳 B.其一犬坐于前C.虽乘奔御风 D.一狼洞其中4.根据要求默写句子。(5分)(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 (2)《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D.《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发展型 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2025·南阳校级联考)小文搜集了两篇美文,邀请你一起完成问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从武林门①而西,望保俶塔②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④,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⑤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②保俶塔:又作“保叔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③昭庆:寺庙名,故址在宝石山麓。④娥:美女的黛眉。⑤东阿王:三国时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作《洛神赋》。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词 方法提示 含义四时俱备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 (1) 季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境推断法 (2)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即棹小舟入湖 查阅词典法:①船桨。②用桨划船。(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3) ② (填序号)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8.【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请你代表小组说说它有什么弦外之音。(3分)答: 以赞美、感慨收束全文,将山水比作人间仙境,但遗憾的是自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9.小文发现两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都各有神韵,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4分)答: 【甲】文综合运用多种视角描写景物。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描写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石壁相互映衬,呈现出的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晓雾、猿鸟、夕阳、沉鳞四种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乙】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正面描写:连用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进行描写,写出了西湖的妩媚与迷人。侧面描写:“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通过个人感受和联想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二)(2025·义乌联考)阅读下列文言选文,完成相关问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②。时戴在剡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④方至,造门⑤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③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④经宿:经过一整夜。⑤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四望皎然 ……的样子 (4)人问其故 缘故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B.经宿方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C.兴尽而返人不知而不愠《论语》D.何必见戴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因 起 彷 徨 咏 左 思 《招 隐 诗》 忽 忆 戴 安 道答: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13.【甲】【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苏轼与王子猷都曾夜找好友,请你借助下列表格比较这两段文字的异同点。(4分)篇目 不同点 相同点起因 结果 人物个性【甲】 (1) 月色美丽,心情愉悦,念无与为乐者 找到同乐者 随缘自适,乐观豁达 (4) 都表现了他们旷达的胸襟,都是因触景生情而想找自己好友叙旧抒怀 【乙】 夜大雪,忽忆 (2) 兴尽而返,没见到友人 (3) 潇洒率真,任性放达 拓展型 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14.班级举行以“中国山水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0分)(1)下面是第一小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搜集的对联。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两处名胜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4分)①剪一片白云补衲 ②西海群峰排玉笋③一城山色半城湖 ④邀半轮明月看经⑤四面荷花三面柳 ⑥莲花诸壑绽金莲⑦万木长毫挺笔端 ⑧一池浓墨盛砚底A.安徽黄山上联: ② 下联: ⑥ B.新疆天池上联: ⑧ 下联: ⑦ C.山东济南大明湖上联: ⑤ 下联: ③ D.甘肃兰州白塔寺上联: ① 下联: ④ (2)第二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地名”。中国许多地名都包含“阴”“阳”二字,它们大都和山水有关,如沈阳、淮阴。请仿照示例,解释名称的由来。(4分)【示例】沈阳:位于沈水之北淮阴:位于淮河之南①衡阳: 位于衡山之南 ②华阴: 位于华山之北 ③洛阳: 位于洛水之北 ④江阴: 位于长江之南 (3)第三组同学研究“山水与精神”。泰山自古以来就被吟咏和赞美,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说泰山所包蕴的精神。(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答: 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12 短文二篇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12 短文二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