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荷叶·母亲
冰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培养语感
2.能鉴赏文章象征、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品析文章的精美语言
3.能领悟文章中美好的母子亲情
目标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
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第一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这首散文诗是冰心的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诗作。
创作背景
花瑞 莲蓬
菡萏 徘徊
敧斜 遮蔽
荫蔽
ruì
lián péng
hàn dàn
pái huái

zhē
yìn bì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敧斜 :
遮蔽:
荫蔽:
心情不畅快。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舒适。
倾斜,歪斜。
遮挡;挡住某物不易显露 。
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花开的好预兆。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豫不决。
课文的重点是写红莲。文章三次写看到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的形态如何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
课文解读
红莲
文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为红莲而动的?
我的心情
左右欹斜
无法可想
亭亭立着
(浓阴的天,为红莲而担忧)
烦闷
不适意
不摇动了
(赞美荷叶,为红莲而高兴)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感动
课文解读
思考:文章是否能将第1—3小节删去使内容更集中?为什么?
不可删!第1节写父亲的朋友送莲,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描写雨中红莲作铺垫;第2、3小节由眼前的两缸莲花自然联想到的往事情景,即忆我和祖父赏莲,属于插叙,花瑞人祥,把花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往事温暖的怀想,亦为后文由荷叶想到母亲作铺垫,所以不能删去。
课文解读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读过冰心老人的作品,比如《寄小读者》《小桔灯》等,大家一定还记得她那细腻温柔而又略带忧愁的情调吧。她擅长用轻快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朴素流畅、简洁凝练,画面感强,让人如入画境一般,与人物风景共呼吸,十分耐人寻味。
今天的这篇《荷叶·母亲》就是一首画面感非常强的散文诗。
课文解读
下面,请大家一起赏读课文中以“莲”为中心构造的精美动人的画面,用心揣摩画面背后作者起伏流动的情思。
1.齐读第4一7小节。(注意语速、语调)
2.精读第4一7小节,随文旁批,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画面,并能从多角度(修辞、词性、句式、表现手法、情思等)赏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情感。
课文解读
分组合作,交流分享。
要求:
(1) 四人一组,由组长组织,按照次序分别汇报各自的研读成果,组内深议。
(2) 各自修改赏析,组内再次汇报自己的修改内容及缘由,展示最新成果。
课文解读
(3)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展示各组的研读成果。(四人展示: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赏析的句子,一位同学读修改前的赏析,一位同学读修改后的赏析,一位同学谈修改的原因及收获。小组也可以按照组内讨论的方式展示,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收获)
(4) 其他小组互动评价,先说优点,然后提出修改意见。
(5) 语文课代表总结,教师评价并补充。
课文解读
画面一:“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这是一幅“白莲凋谢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凋谢的花瓣比作散落随风漂泊的小舟,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白莲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凄惨凋零的情景。而“只留” “小小的”“几根” “淡黄色”这些从形态、色泽等角度描绘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更是将白莲花瓣已经凋零后的惨状,刻画得细腻而鲜活。
课文解读
识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荷叶·母亲》一文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是“红莲”。作者一共四次写到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的自然环境和红莲的形态是怎样的?作者的心情如何?
3.本文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4.作者说“深深地受了感动”,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什么而感动,还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而感动呢?
5.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找出来赏析一下。
6.体会“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中“心中的雨点”又指的是什么?
7.这里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8.分析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荷叶·母亲》一文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自己比作红莲,由雷雨中荷叶对红莲的覆盖、遮挡,联想到自己被母亲关爱、呵护,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写与祖父赏莲,作平淡的铺垫,是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本文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
作者说“深深地受了感动”,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什么而感动,还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而感动呢?
首先看到在狂风暴雨中,是荷叶用脆弱的身躯为红莲挡住了风雨的侵袭。由这幅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荷叶保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儿女一样。作者内心被深深触动,想到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地帮助自己。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精神,也让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而更美,情因景而更真。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体会“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中“心中的雨点”又指的是什么?
这几句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这里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
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作品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厚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通过写荷叶在风雨中保护红莲的景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的赞美之情。
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荷叶象征母亲,红莲象征被母亲的爱呵护着的“我”,白莲象征失去母爱而被环境所击倒的孩子,以细腻的手法衬托出母亲高大慈爱的形象。
分析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板书设计如下:
荷叶·母亲
冰心
荷叶——母亲
红莲——“我”
借景抒情 歌颂母爱
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补充,再次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阅读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如《飞鸟集》《园丁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