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咏 雪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代表作品:《世说新语》、《幽明录》。
作品简介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源自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文章开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便将咏雪的背景交代得清晰明了。东晋时期,谢氏家族乃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家族之首谢太傅(即谢安)在寒雪之日,因无法外出,遂召集子侄们齐聚一堂,共同讲论诗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太傅( ) 俄( )而
雪骤( ) 差( )可拟( )
无奕( )女 王凝( )之
谢道韫( ) 柳絮( )
读准字音

é
zhòu

yùn
chā

nínɡ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文体常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课文解读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
课文解读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教师朗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停顿,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停顿、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朗诵。
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谢太傅一家雪中赏景。
精读课文 质疑问难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谢太傅平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才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并非因她的身份。
课文解读
4.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课文解读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与女儿讲论文义
叙述事件
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
补叙身份:道韫乃无奕之女,凝之之妻
赞道韫才气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几个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
质疑问难,授之以渔
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能看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1.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诵读。诵读《覆巢无完卵》,借助页下注释、译文和工具书,体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力求讲得生动有趣。
温馨提示:
(1)一读正音;(2)二读断句;(3)三读出感情;(4)质疑问难,展示交流。
学以致用,实践习得
答案示例:
孔融因罪被朝廷抓捕,大家都非常惊恐。当时孔融八岁和九岁的儿子正在玩耍,脸上毫无惧色。孔融非常担心儿子们的安危,向差役们求情:“希望罪责仅限于我自己,不要连累我的两个儿子,他们的性命能否保全呢?”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儿子慢慢走向前说:“父亲大人,您难道看见被打翻的鸟巢之下还有完整的鸟蛋吗?”过了不久,两个儿子也被逮捕了。
学以致用,实践习得
2.齐读两篇文章。
3.你从《咏雪》《覆巢无完卵》中读到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答案示例:
《咏雪》:才思敏捷。
《覆巢无完卵》:镇定从容、明理聪慧。
1.默写《咏雪》,熟读《覆巢无完卵》。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