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走近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子”在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诫 子 书
文题解读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朗读赏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夫 君子之 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字词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屏除杂念,
集中精神。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增长才干。

君子

淡泊
明志
宁静
致远
广才

连词,用来
无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字词释义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穷庐
将复何及
枯落
形,做名,枯黄,凋落的树叶
品书信·品家父之苦心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品书信·品家父之苦心
孩子,你的父亲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希望你内心宁静,心无旁骛地学习,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修身养德。
孩子,你的父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希望你做到“淡泊”“宁静”,这样才能坚定志向,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品书信·品家父之苦心
孩子,你的父亲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希望你学习时要保持宁静专一,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孩子,你的父亲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希望你不要放纵懈怠,也不要轻薄浮躁,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集中精力。
品书信·品家父之苦心
孩子,你的父亲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希望你珍惜时间,专注学习,有所作为,不要到年老时还一事无成,只能后悔莫及!
问题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问题探究:
2、请你用一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静是治学之基;
静是修身之本;
静是明志之根;
精躁对比明显;
静是孔明活法;
活法也是——
孔明教子之法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材料链接: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问题探究: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