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人物画廊◇单元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赏析能力。◇教学策略◇1.本单元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要引导学生梳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基本特点。2.引导学生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仿照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在课文中加一些旁批。3.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文,人文内涵深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课时安排◇《藤野先生》:建议2课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建议1课时。《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建议2课时。《美丽的颜色》:建议1课时。7 藤野先生鲁 迅◇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全文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时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两条线索,同时要学习作者用典型的事例、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多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明确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融情于叙事中的写法。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效果。4.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受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2.难点:(1)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让鲁迅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藤野先生。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不逊(xùn) 绯红(fēi) 诘责(jié)解剖(pōu) 瞥见(piē) 匿名(nì)挟(xié) 畸形(jī) 教诲(huì)深恶痛疾(wù) 杳无消息(yǎo)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宛如:正像,好像。绯红:鲜红。诘责:责问。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瞥见:一眼看见。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杳无消息: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2.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思想家、文学家。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鲁迅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之父”。3.背景链接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26年8月底,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纪念。三、了解文体知识散 文1.概念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2.特点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3.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四、学习新课步骤一:分析结构,理清明线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主要回顾了一段什么时期的人生经历?明确:回顾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明确:变换了三个地点:东京—仙台—离开仙台。语句: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③“我离开仙台之后”。3.请就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段):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第三部分(第36~38段):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4.说说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步骤二:感知人物,学习写法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藤野先生最初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的?作者以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抓住了他的哪些特征来写?明确:正直、博学、简朴、严谨治学,又不修边幅的形象。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其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不讲究等外貌特点,“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表现其博学,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写出其上课的生动有趣。2.文中着重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事 例 思想品质①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②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③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④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3.读了这一部分后,你对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样的收获?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事件之间要有过渡;④叙事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4.这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质。对于这样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以笔做刀枪,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还有因“状况无聊”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五、课堂小结从全文可知,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这条线索是一条明线,同时这篇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这条暗线是什么呢?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探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将去揭开这个谜底。二、学习新课步骤一:分析内容,理清暗线1.文章除了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还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事件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①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失望厌恶;②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勾起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敬仰;③在仙台受到优待;④“匿名信”事件,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⑤看电影事件,痛心于国民的麻木不仁;⑥告别先生,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⑦保留讲义和相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战斗。这些事情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2.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明确: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缘由,由此得以与藤野先生结识。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联系。3.思考:本文的暗线是什么?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步骤二:品析语言,体会感情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彩的语言。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以下问题。(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括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度,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2.学生集体诵读第5段,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明确:“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的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明确:“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段,探究下列问题。(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明确:这是作者因考试风波一事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的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只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3)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明确: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人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4.朗读课文第36~3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指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步骤三:合作研讨,体悟深思学了课文后,你从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确:①个人的命运往往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②国民的不觉醒是一个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醒。三、课堂小结走进散文《藤野先生》,我们能亲近地触摸到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能深刻地理解到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四、布置作业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是否有一位对你影响较大的老师,他是否曾经有过不经意的行为让你难忘?请选择一件进行叙述。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堂容量较大,知识点的落实较好。但教学设计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课堂上以教师引领学生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