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开学第一课导言 课件(共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开学第一课导言 课件(共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一、何谓历史?
历者,传也,过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说明要客观、公正。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客观的记载历史事实。
【历】: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
【过】:指过去发生的事。
历史就是“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所谓“历史”,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史实】,即客观历史本身。
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史料】,即历史著述,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主观性】。
三、指一门学科或者专业,即历史学。
一、何谓历史?
①一手史料(原始文献):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
②二手史料: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见
1)按史料的类型
①实物史料
遗迹、遗址、遗物等:古代建筑、家具、衣物、钱币、老照片……
②文献史料
公私文书、档案、文集日记、报刊杂志、书信……
③口述史料
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对话录、访谈录……
二手史料
(主观)
课本
报刊
历史文献
历史题材影视
一、何谓历史?
小问题
据以上“材料”分析学习历史的第一个意义?
1、考试需要
“3+1+2”中的“1”:
“3”:数学、语文、英语—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1”:历史、物理(2选1)—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2”:政、地、生、化(4选2)—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高一年级学习——学业水平考试
选择历史科目的同学高二年级学习——高考
二、学史何意?
2、以史为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灭其国,先毁其史。” —龚自珍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习近平
河北涿州因台风暴雨形成洪水,面对灾情中国人展示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力量。自大禹治水开始,中国人在应对洪水灾害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先进的报讯制度,并在此后,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水文观测,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水库等经验技术也沿用至今。
——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二、学史何意?
3、个人品格
明辨是非
理性判断
二、学史何意?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教材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
学生读什么书
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物>文献>口述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历史价值观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考的关键
三、如何学史?
我们怎么读书
“5W1H”分析法:
谁(Who)
什么时间(When)
什么地点 (Where)
是什么(What)
为什么(Why)
怎么样(How)?
就事论事:前因后果
代入法:
假如我是当事人
我在此时此地此景
我如何应对?
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需求法:
回归历史情境
回答现实问题
知古鉴今:服务现实
课前预习(熟悉):通读、梳理、疑问
课上精准(有效):听讲、思考、笔记
课后复习(提升):识记、练习、整理
唯物史观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本质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如何学史?
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
单元导语:单元内各课核心内容,了解本单元的目的要求。
情景导入:导入图和图解,简略的文字引出本课讲述内容。
学习聚焦:以简练的文字总结、提炼该目的核心内容。
思考点:紧密结合正文,简短设问。
史料阅读: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学习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深入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纵横:正文难以展开又必备历史概念、事件等。
学思之窗:结合材料提出思考问题,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与每课内容一一对应,作为线索理解单元结构。
学习聚焦和思考点一般围绕本课重难点展开
历史纵横和史料阅读有助于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是教材正文的补充。
1.会预习——自学知识与发现问题;
1)一要“掌握知识”:通读教材,根据课前提示提前掌握基本知识;
2)二要“形成体系”:根据教材各级标题与内在逻辑清理知识结构;
3)三要“解读概念”:言简意赅解读概念,注意概念的扩充与联系。(5W1H)
4)四要“注意细节”:文字、图表,弄清是什么、还有什么、为什么这样;
5)五要“发现问题”:圈点批注设问质疑,及时请教或查找资料或等上课讲解
把握课堂:提高效益【重点、难点、疑点】
心理学实验证明:各种器官记忆的保持率:
①单靠口念,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10%;
②只靠耳听,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20%;
③光靠眼看,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30%;
④耳眼结合,过一段时间后,能保持记忆50%;
⑤听看说写,过一段时间后,保持率达到90%。
识记与理解
听思路
听逻辑
听角度
思重点
思规律
思价值
→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思故我在
我问故我在
2.会听课
1)一要“耳到”:听重难点、听疑难、听补充;
2)二要“眼到”:板书;捕捉关键字词、结构与结论;
3)三要“手到”:记笔记:板书结构、重难点、补充、问题;
练习讲评课:错题错处、补充处、方法、规律。系统逻辑规范
4)四要“口到”:复述要点,有助记忆;发言反馈,教学相长;
5)五要“心到”:字斟句酌常思量,意义记忆助理解;
——听课选择性针对性有效性: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3.会复习
1)时机:自习课:有时间系统复习;
善用碎片:饭间\课后、睡前\睡后
2)方法:尝试回忆;熟能生巧;各种整理;
列写结构;相互抽查;查漏补缺;
勤思善问;前因后果;联系实际。
3)目标:从板书宏观体系到概念结论微观细节
深化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粗读精读广读多思考多总结
及时复习防遗忘,经常温故而知新
——及时复习、由点到面、学以致用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提出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识,是历史见解;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维、认知、价值判断、辨析鉴别等高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你信不?
汉朝人用虫子就变成了大批金银珠宝。
唐朝人用树叶就变成了大批金银珠宝。
宋朝人用泥土就变成了大批金银珠宝。
三、如何学史?
以文化人 以史化人
生命是可以塑造的!
心中有梦想!胸中有方向!
你就可以塑造成为你希望的那个人!
历史是你我他塑造的!
把握今天,你就为明天塑造历史!
初心易得
始终难守
有所为
有所不为
不该做
可以做
必须做
今天是昨天的明天
今天是明天的昨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