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两种电荷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5-2026年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两种电荷 课时练习(含答案)2025-2026年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资源简介

15.1 两种电荷课时练习
A组基础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小明发现身上的化纤衣服易“吸”毛绒,下列现象中与“吸”毛绒原理相同的是(  )
A.地球“吸”地面上物体
B.两光滑铅块压紧后“吸”住
C.两船并行相“吸”碰撞
D.梳头后的梳子会“吸”头发
2.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已知甲带正电,甲与乙相互排斥,甲与丙相互吸引, 则( )
A.乙带正电,且乙与丙相互排斥
B.乙带正电,且乙与丙相互吸引
C.乙带负电,丙一定带负电
D.乙带负电,丙可能带负电
4.如图所示,将塑料签字笔的笔尾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后用细线挂起来,静止后,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笔尾,观察到笔尾远离橡胶棒,则签字笔(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摩擦时失去电子
5.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
C.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6.厨房内抽油烟机能将油烟“吸”走,下列实例与上述“吸”字蕴含的原理相同的是(  )
A.地球“吸”地面上物体
B.两船并行易相“吸”碰撞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会“吸”头发
D.拔火罐时罐子“吸”在皮肤上
二、填空题
7.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的转移,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 电,如图所示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验电器,其原理是 。
8.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 (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
9.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 种,同种电荷相互 .
10.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看到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开,说明橡胶棒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
11.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用 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A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会 (填变大或变小),B验电器的两金属箔会 . 说明 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
12.如图所示,纺织厂里有一道工序叫做“梳棉”,是将杂乱无章的棉絮梳理成顺直的棉絮后,才能用于纺线,但由于棉絮和机器之间的相互摩擦,使这些棉絮带上了 种电荷相互 ,给纺线带来了不便,而且带电体有 轻小物体的性质,使棉絮上吸附很多灰尘,所以纺织车间必须要保持一定湿度来消除静电的影响。

三、实验题
13.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结构如图所示,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请用金属小球所学物理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 (得到/失去)电子而金属片带上正电荷。
(2)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箔片带上了 (正/负)电荷,因 而张开。
(3)本实验还可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 (填物理属性)。
14.与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将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1)与丝绸相比,玻璃中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 (选填:“强”、“弱”);
(2)金属箔带上 (选填:“正”、“负”)电,这是因为 (选填:“正电荷”、 “负电荷”)通过金属杆 (选填:“A”、“B”)
A.从玻璃棒转移到了金属箔 B.从金属箔转移到了玻璃棒
四、综合题
15.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悬浮物,它们被人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PM2.5净化器原理图,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气流外侧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颗粒物与光洁金属网B接触后也带上 电,受到光洁金属网B对它的斥力,离开金属网B后,颗粒物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 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PM2.5在空中的运动 (属于/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通过上述实验和实验现象,说明物体可以通过 的方法带电。
16.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构成;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 电,这是因为橡胶棒 (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2)以氢原子为例,下面四个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 (甲/乙/丙/丁)。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铜 B.铝 C.银 D.橡胶
2.电热水袋一般用水作储能物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的(  )
A.比热容大 B.热值大 C.绝缘性能好 D.导电性强
3.下列有关电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
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是因为橡胶棒失去电子
C.油罐车底部有铁链拖在地上,是为了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
D.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4.如图所示,将塑料绳撕成丝带状,用毛巾分别摩擦塑料丝带和PVC管,然后将塑料丝带放在PVC管上方,塑料丝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这就是神奇的静电“章鱼”实验。下列关于“章鱼”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丝带是导体
B.毛巾摩擦塑料丝带时创造了电荷
C.摩擦过的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同种电荷
D.摩擦过的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异种电荷
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橡胶棒产生电荷
B.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橡胶棒弱
C.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毛皮上
D.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
6.当验电器带电以后,金箔就会张开一定角度,其原因是(  )
A.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利用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利用了摩擦生电
D.利用了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实验题
7.小明在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以下器材: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碎纸屑等物体。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理由: ;
(2)用一块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后,将其中一根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甲所示,用一块毛皮同时摩擦两根橡胶棒后,将其中一根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的箭头指向判断,由此你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结合第(2)问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可判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 (选填“相同”或“不同”),小明由上述现象分析得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结论,请你分析此过程得到的实验结论 (选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 。
三、综合题
8.诗句“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赞美了勤劳、无私的蜜蜂。对蜜蜂感兴趣的小华进行了以下专题研究。
(1)神奇功能
蜜蜂能根据气味找到蜜源,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 。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带正电,而花粉带负电.花粉能吸到蜜蜂身上,是由于异种电荷 。
(2)飞行时间
蜜蜂有时要到很远的地方采蜜。若一只蜜蜂从蜂巢出发,飞行5km到达某采蜜点,采蜜后再原路返回蜂巢,一天如此采蜜15次,飞行速度为24km/h。则该蜜蜂一天飞行时间为多少?
(3)蜂蜜密度
蜂蜜的品质与密度有关。为测量蜂蜜的密度,先测出一个空瓶的质量;再将瓶子装满水,测出总质量;然后倒出瓶中的水,擦干后装满蜂蜜,测出总质量。请根据所测的物理量和水的密度,推导出蜂蜜密度的表达式。
9.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该现象可以说明下列两种说法中的 (选填A或B)。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中的 。
(4)在原子中,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是因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A组基础训练题答案
1.D
【详解】身上的化纤衣服易“吸”毛绒,属于摩擦起电;
A.地球“吸”地面上物体,是指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故A不符合题意;
B.两光滑铅块压紧后“吸”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当船并行时,中间的水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船外侧大的压强将船向中间挤压,造成相吸相撞,利用的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A.塑料是良好的绝缘体,常用作导线的外包装,故A不符合题意;
B.物理课本的材料是纸,一般情况下,干燥的纸不导电,是绝缘体,故B不符合题意;
C.橡皮材料类似于橡胶,是良好的绝缘体,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属小刀片的材料是金属铁(或钢),金属是良好的导体,常用作导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甲乙排斥,甲带正电,乙也带正电,甲丙吸引, 丙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故B正确。
故选B。
4.B
【详解】签字笔远离橡胶棒,说明它们接近的一端带同种电荷,橡胶棒带负电,所以签字笔也带负电,故应选B.
5.C
【分析】根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
【详解】晴朗的冬日,空气比较干燥,当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时,因梳子与头发摩擦,而使梳子和头发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头发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显得蓬松,摩擦的次数越多,头发所带的电荷越多,排斥力也就越大,头发越蓬松。
6.B
【详解】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可知抽油烟机在工作时,由于转动的扇叶处气体的流速大,压强小,从而在周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将油烟压向扇口排出。故厨房内的抽油烟机工作时是利用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方法将油烟“吸”走的;
A.地球“吸”地面上物体,是指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故A不合题意;
B.当船并行时,中间的水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船外侧大的压强将船向中间挤压,造成相吸相撞,利用的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用塑料梳子梳头时,梳子与头发摩擦生电,梳子与头发带上异种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梳子将头发吸起,故C不合题意;
D.拔火罐使用时,先把酒精在罐内烧一下,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此时迅速把罐扣在皮肤上,使罐内气体温度升高,等到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所以这是由于大气压引起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 电子 正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1]根据摩擦起电的知识可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8. 同 排
【详解】(1)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时,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就会导致电荷发生转移,两个物体都带了电,这就是摩擦起电.塑料细丝与手摩擦,摩擦起电,手带了一种电荷,细丝带了另一种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9. 两 排斥
【详解】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分别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点睛:(1)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称为正电荷;(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0. 带了电荷 转移
【详解】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看到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张开,说明橡胶棒带了电荷.橡胶棒与毛皮摩擦过程中,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

【点睛】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制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不是产生了电荷.
11. 变小 张开 电荷
【详解】A带电,B不带电,用带绝缘手柄的金属棒将AB连接起来,连接的瞬间,A使B带上电,即B由于带电而使得其金属箔张开,A由于将一部分电荷转移到B上,所以A带的电量减少,金属箔片张角变小.
【点睛】(1)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2)A带电,B不带电,连接的瞬间,会发生电荷的转移.
12. 同种 排斥 吸引
【详解】[1][2]在将杂乱无章的棉絮梳理成顺直的棉絮条时由于摩擦会使得电荷发生转移,从而使棉絮间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由带电体的特性可知,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使棉絮上吸附很多灰尘,所以纺织车间必须要保持一定湿度来消除静电的影响。
13. 失去 正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导电性
【详解】(1)[1]通常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电子带负电,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荷。
(2)[2][3]当带正电的玻璃棒与金属球接触时,正电荷就会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两片金属箔因为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3)[4]电荷可以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14. 弱 正 负电荷 B
【详解】(1)[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与丝绸相比,玻璃中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相互摩擦时,玻璃棒上会有一些电子受丝绸原子核吸引而转移过去,所以玻璃棒因为缺少电子对外显示带正电。
(2)[2][3][4]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电子从金属箔转移到玻璃棒上,而电子带负电,中和了玻璃棒上的正电荷,所以金属箔带正电,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吸引轻小物体 负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不属于 接触
【详解】[1]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能够吸引不带电的细小颗粒。
[2]不带电的颗粒与带负电的金属网接触后,颗粒带上负电。
[3]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带负电的颗粒物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C牢牢吸引。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
[5]通过上述实验和实验现象,说明可以通过接触的方法使得物体带电。
16. 负 负 得到 丙
【详解】(1)[1]著名科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2][3]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得到了电子而带负电。
(2)[4]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其体积比较小,故丙图正确。
B组能力提升训练题答案
1.D
【详解】ABC.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容易导电,属于导体,铜、铝、银都是金属,所以铜、铝、银都是导体,故ABC不符合题意;
D.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A.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相比,降低相同的温度,水能放出更多的热量;升高相同的温度,水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电热水袋一般用水作储能物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故A符合题意;
B.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水不是燃料。故B不符合题意;
CD.热水袋的储能物质与是否可以储存能量以及储存能量大小有关,与绝缘性能好坏和导电性强弱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故B错误;
C.汽车行驶时,油罐中的汽油随车的振动摩擦起电,如果不及时的将这些静电导走,一旦出现放电现象,就会发生爆炸事故;由于铁链和大地容易导电,铁链使油罐表面与大地相连,使油罐中的电荷不断地中和,减小油罐爆炸的危险,故C正确;
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摩擦过的塑料尺带电,所以能吸引小纸屑,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塑料丝带是绝缘体,故A错误;
B.毛巾摩擦塑料丝带时,发生了带电现象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B错误;
CD.将塑料丝带放在PVC管上方,塑料丝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说明塑料丝带和PVC管发生排斥作用,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塑料丝带和PVC管带上了同种电荷,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摩擦起电的过程,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的过程,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B正确,C错误;
D.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当验电器带电后,金属箔片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能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不同 不可信 见解析
【详解】(1)[1][2]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观察到碎纸屑被吸引,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说明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
(2)[3]根据图甲中的箭头指向判断两玻璃棒间发生了排斥现象,用一块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后,两根玻璃棒带有同种电荷;根据图乙中的箭头指向判断两橡胶棒间发生了排斥现象,用一块毛皮同时摩擦两根橡胶棒后,两根橡胶棒带有同种电荷,则根据上述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4]由图丙中箭头指向判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相互吸引,说明它们所带的电荷种类不同。
[5][6]由于只验证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未验证其它物体,所以小明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可信。
8.(1) 做无规则运动 互相吸引
(2)6.25h
(3)
【详解】(2)蜜蜂一天中采蜜飞行的总距离,
由可得蜜蜂一天飞行时间;
(3)水的质量,蜂蜜的质量,
由题目可知两次都是装满瓶子,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可得,即,则蜂蜜的密度表达式.
9. 原子核 B C 质子 中子 电子 见解析
【详解】(1)[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而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2]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3]通过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图C符合题意。
故选C。
(4)[4][5][6][7]在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