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中国已知的最早的陶器,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据此可知 ( )A.湖南先民率先进入定居农业阶段B.原始社会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C.该地区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2. (2024·福建南平模拟)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区分布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3.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遗址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瑶山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镯、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C.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 D.先民手工技艺的精湛4. (2024·山东烟台模拟)距今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分为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内城面积为290余万平方米,外郭以内的良渚古城是核心区,面积为800万平方米;古城建造了11条堤坝,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约13平方千米的库区。这反映出当时 ( )A.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B.长江流域经济领先于北方C.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D.奴隶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5.山东、苏北一带现已发现的大汶口至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遗址通常建有城垣等大型公共工程,绝大部分都经过一至二次的扩建。但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几座城址,其使用时间相对较短,看不出扩建的迹象,群落中往往还有规模更大却无城防的部落,部落中心经常发生转移。据此推知,中原地区当时 ( )A.文明的领先地位日益明显B.社会等级差异显著C.财富和权力争夺斗争剧烈D.早期国家形态成熟6.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得以延续。这表明 ( )A.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7. (2024·安徽马鞍山模拟)下图所示为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距今5 000多年的玉鹰,其双翼之尾是猪首形。它体现了 ( )A.国家意识与艺术审美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宗教信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D.中原文化的拓展8.《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两本古籍出现了不同记载 ( )A.说明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企及B.源于夏朝未得到科学考古证实C.表明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D.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9.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10.商朝末年,商王广泛开展赐贝活动,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史载“甲寅,子(族长)赏小子(分支族长)省(人名)贝五朋,省扬君赏”。这旨在 ( )A.完善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维系政治秩序D.推动经济发展11.(2024·重庆高三模拟)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这反映出 ( )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 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 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12.被西周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逐渐被卷入周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关系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的“小我”力量逐步被弱化。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通过分封制推动了政治认同B.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C.运用礼乐文化加速民族交融D.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13.《左传·隐公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国君为惠公,他的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息,后来惠公又娶了正妻,生了个儿子叫允。惠公薨时,允尚年少,无法独立执政,于是息被立为国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息的王位来得不合礼制,故他死后谥号为“隐公”。“隐公”的称谓反映了 ( )A.依据选贤任能确定王位继承人B.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打破C.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D.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14.(2024·河北沧州检测)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是君主过问是否“受年(获得丰收)”的,还有很多卜辞是问是否“有雨”的。卜辞中涉及的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诸多品种。上古时代的主要翻土农具耒、耜,在卜辞中也一再出现。据此可知,商代 ( )A.君主拥有绝对权力B.农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C.小农经济获得发展D.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二、非选择题15. (2024·河北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青 铜 器 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共计122个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青 铜 器 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共计284个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述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中记述的周王的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参考答案1.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而湖南省位于长江流域,说明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推断湖南先民率先进入定居农业阶段,排除A项;原始社会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与原始社会粮食作物在其他地区的传播有关,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存在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的印痕,这表明当时的先民不仅依赖海洋资源,同时也利用陆地资源进行生产生活,体现了其多样化的生计模式,故选B项。虽然遗址中发现了稻、粟、黍谷物的印痕,但并不能就此推断当时的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A项;C项仅强调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考古发现中也有丰富的陆地资源遗存,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阶级分化的相关信息,无法推断当时的先民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3.B 解析:根据材料“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可知,内蒙古三星他拉遗址、浙江瑶山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都具有“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时期,材料所述时间为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进入奴隶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手工技艺的描述,强调的是多个文明出土的文物出现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排除D项。4. A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5 300—4 300年的良渚古城……库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宫城、内城、外郭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以及堤坝的建造和高低两道防护体系的形成,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社会等级秩序通常涉及社会成员的地位、权力、财富分配等方面,但材料仅涉及良渚古城的建筑情况,没有明确城内的等级分化情况,排除C项;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在夏商周时期,良渚时期仍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发现的几座城址,其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没有扩建的迹象,群落中往往还有规模更大却无城防的部落,而且部落中心经常转移,这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社会经常动荡不安,财富和权力争夺剧烈,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城址属于国家公共工程,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差异,排除B项;西周时期我国早期国家形态走向成熟,排除D项。6. C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夏商周文明中得以延续”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中原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故选C项。根据材料“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得以延续”可知,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但材料并未涉及中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辐射四方”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区域文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的文明,材料仅提及中国文明的发展状况,未涉及其他区域文明的情况,“进程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7.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鹰是东夷和淮夷人的图腾, 玉鹰双翅作猪首形展开,表明他们希冀高飞的鹰能把牲品带给上天,反映出凌家滩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宇宙观,以及原始的鸟崇拜、猪崇拜、太阳崇拜的宗教信仰观念和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且玉鹰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劳动的一个缩影,故选C项。材料没有明确这一时期国家具体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和统治阶级的意愿,排除A项;玉鹰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国家的具体机构组织的设置管理情况,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玉鹰在凌家滩遗址的出土情况,反映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但没有明确其与中原文化的关联,排除D项。8.D 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知,益主动让位给启,又根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启以武力夺取王位。两本古籍中关于启的继位方式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启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映出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型比较曲折,故选D项。“不可企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考古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排除B项;由两本古籍内容可知,最终继位的是启,虽然史家说法不一致,但最终结果相同,由此可知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表述错误,排除C项。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巡行一方,当地部族要向其纳贡,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体现了商王通过巡行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巡行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项。商王巡行的是其统治的范围,商朝的疆域范围并未扩大,排除A项;商王与地方部族成员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并不能形成血缘认同,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内服和外服之间的政治联系,而非商业联系,排除D项。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王通过赐贝活动,加强了对臣下或宗嗣的控制,这有利于维系政治秩序,故选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排除A项;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排除D项。11.C 解析:材料中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广泛,涉及战事、决策、气候和人事,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这有利于提高统治者的治理能力,也说明西周国家治理相比商朝更加具有人文理性色彩,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统治者对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并不代表国家已经陷入了混乱,排除A项;统治者通过卜问上天来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其对天命观念的重视,排除B项;占卜、占筮从形式上都是推崇神权的体现,排除D项。12.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也被纳入西周分封制度下,而且其“小我”力量被逐步弱化,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周王的统治,故选A项。西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度,排除C项;西周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D项。13.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息不是嫡长子而成为鲁国国君,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符合礼制,因此其死后的谥号为“隐公”,这说明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故选C项。由材料“允尚年少,无法独立执政,于是息被立为国君”可知,鲁隐公并不是因为贤能而成为王位继承人的,排除A项;由材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息的王位来得不合礼制”可知,这是当时人们受宗法制传统影响而产生的看法,且题干未提及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王位继承问题,与治国理政方式无关,排除D项。14.B 解析:根据材料“受年(获得丰收)”“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翻土农具耒、耜”可知,当时统治者对农业高度重视,体现了农业作为主要经济部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故选B项。商代君主尚未拥有绝对的权力,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项。15.(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于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中记载了西周七代周王的功绩,为研究微氏家族提供了重要史料补充。(2)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