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选择题
1.周人青铜器铭文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见的是“颂扬”。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这些“颂扬”多见于册命赏赐。但西周晚期以来,这种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 (  )
A.礼乐制度逐渐消亡
B.王权由强盛到衰落
C.青铜铸造业的变迁
D.敬天保民思想丢失
2.《<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 (  )
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
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
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
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
3. (2024·河南高三联考)春秋时期,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国相约“无忘宾旅(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无遏籴(保障彼此之间的粮食买卖顺利进行)”;晋、楚弭兵之会,约定“同恤菑(农耕)危,备救凶患”。此类盟约 (  )
A.强化了“工商食官”制度
B.构建了全国性贸易网络
C.体现了政治统一的趋势
D.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4.“国人”是居住在城郭和郊区的民众,是最底层的贵族;“野人”是居住在农村中的平民。西周时期“国人”能够“执干戈以卫社稷”,而“野人”没有资格当兵。春秋中后期,“野人”获得当兵资格。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B.铁犁牛耕广泛应用
C.分封宗法制度瓦解
D.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5.《管子·小匡》中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原诸侯国并举的记述,并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得到升华。这一记述反映出 ( )
A.百家争鸣的盛况     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华夏认同的增强 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6.据《史记》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
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7. (2024·陕西渭南模拟)春秋时期,鲁、齐、卫、越等国都以农村公社共同体为单位来处理全国的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生产力发展影响户籍管理
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
C.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
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
8.(2024·山东潍坊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在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  )
A.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
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
9.(2024·湖南高三测试)战国时期,以抗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压—锄”农业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完成
10. (2024·山东淄博模拟)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  )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11.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部分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  )
内容 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12. (2024·江西南昌模拟)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还有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反映江淮地区 (  )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C.商贸专门市场形成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13. (2024·山东青岛模拟)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法经》中的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14.(2024·安徽高三检测)晋国赵氏对亩制进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大亩制取代了周代以百步为亩的亩制。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采用的就是这种新亩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尽……百亩给一夫”。由此可知 (  )
A.当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
B.大亩制的采用适应时代变革
C.商鞅侧重于培养地主阶层
D.秦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于别国
二、非选择题
15.(2024·山东淄博模拟)《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收(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 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据《管子·问》整理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但到西周晚期,这类颂扬逐渐消失,这反映出周王的影响力下降,王权逐渐衰落,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体现对等级秩序的破坏, 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青铜器铭文的内容,而非青铜铸造业的变迁,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遵循天意爱护百姓的思想,不能体现“敬天保民思想丢失”,排除D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这对旧的奴隶制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了冲击,故选A项。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活跃,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化的专业性生产出现,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排除D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间通过会盟方式保护过往的宾客和商旅、保障粮食贸易,约定互帮互助、同恤灾危,体现出当时各诸侯国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客观上反映出政治上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趋势,故选C项。会盟只是强调保障盟国间商业往来畅通,无法体现商业的属性,排除A项;会盟发生在特定诸侯国区域内,并不是“全国性”的,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属于先进生产方式,排除D项。
4.D 解析:西周时期,“国人”作为最底层的贵族,有义务参与保卫国家的军事活动,而“野人”作为平民,通常被排除在军事义务之外。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和激烈,为了扩充军队,各诸侯国开始放宽征兵的条件,使得原本没有资格当兵的“野人”也获得了参军的资格,故选D项。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中“野人”获得当兵资格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广泛应用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瓦解,但这与“野人”获得当兵资格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五方之民’共‘天下’”可知,这一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认为华夏居中,为五方的核心,这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百家争鸣是文化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当时的传统秩序指的是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由材料无法得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冲突,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关系,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改变了世卿世禄制下的阶层划分,故选B项。中央集权制改变了分封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社会阶层变化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的做法是在动摇世卿世禄制,而不是确立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进行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这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了户籍管理,故选A项。户籍制度的管理不涉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社区管理的模式开始出现是现象,而非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农村公社共同体和战国时期的户籍管理均体现了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基层,因此,不能反映变化,排除D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的身份逐渐脱离血缘宗族的控制,这加速了宗法血缘关系的解体和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为强化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统一奠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所述做法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体,但是宗法观念至今存在,排除B项;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就已经解体,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排除D项。
9.A 解析:材料中北方旱地农业耕作技术体系的重大突破,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A项。社会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干逻辑,排除C项;文化下移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逐渐突破等级的约束,故选A项。封地逐渐突破等级的约束体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的土地规模扩大,实力逐渐增强,没有体现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没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可知,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淮物产丰饶,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说明江淮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故选B项。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政治动荡,“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贸专门市场是指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的场所,材料未体现专门销售,排除C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13.A 解析: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的《法经》涉及打击盗贼和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维护魏国的长治久安,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打击贵族势力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B 解析: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大亩制始创于晋,发展于秦的史实。大亩制的实行增加了百姓实际上获得的土地面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商鞅推行大亩制,直接授田于民,并非重点培养地主阶层,排除C项;材料未指明别国生产力水平,由此无法得知秦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于别国,排除D项。
15.(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