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4·云南大理检测)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要关切个人的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要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抱负。这表明孔子 ( )
A.推崇社会等级制度
B.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C.希望重建礼乐秩序
D.关注个体意识觉醒
2.(2024·河北承德模拟)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孟子主张“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据此可知,这些观点 (  )
A.旨在实现诸侯富国强兵
B.有利于新生产方式的产生
C.标志着思想多元格局形成
D.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举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来选拔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  )
A.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
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C.君主专制得到了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
4.春秋后期,大量“国人”移居他国,这些移居者多为贵族后裔,他们或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远走他乡,或主动在各国间奔波。这些移民活动 (  )
A.有利于学术文化流传
B.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C.导致政局更加不稳定
D.引发了诸侯兼并风潮
5.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 (  )
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来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6.(2024·浙江绍兴模拟)在论及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古代有学者指出:“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是 (  )
A.“相生相胜”
B.“和而不同”
C.“以吏为师”
D.“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7.《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中记载:“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据此可知,两者 (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8.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的方式将刑法公之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9.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10.(2024·河北保定模拟) 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  )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
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
D.神权政治的衰微
11.(2024·湖北武汉阶段考)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其中《治邦之道》篇系统讨论了治国理政问题:“今夫逾人于其胜,不可不慎,非一人是为,万民是为。举而度,以可士兴;举而不度,以可士崩。故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材料主张治国理政应该 (  )
A.民贵君轻       B.举贤用能
C.道法自然 D.隆礼重法
12.(2024·广东高三检测)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这反映了西周封建的实行 (  )
A.具有家国一体的色彩
B.具有自然纯朴的民情
C.具有民敬天地的特色
D.具有天下一家的特点
13.(2024·山西晋中模拟)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 (  )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
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
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14.(2024·山西高三1月调研)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
A.连续性 B.创新性
C.统一性 D.包容性
二、非选择题
15.(2024·重庆高三检测)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王……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的形成。诸子学说中的不少命题是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或理论成果,进行改造和发展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涉及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知,孔子不但关注个人的道德品格修养,而且进一步指出“修己”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体现了其济世安民的情怀,故选B项。根据材料“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可知,孔子关注人的品格修养,推崇社会等级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仁人君子不仅……而且……政治抱负”可知,孔子认为的“仁人君子”是那些有高尚品格、以仁义为己任的人,重建礼乐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倡导仁人君子之道……政治抱负”可知,孔子更多是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关注个体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认为富贵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就可以去追求;孟子认为互通有无可以弥补不足;韩非认为奢侈而懒惰会使人变得贫穷,勤劳而节俭会使人变得富足。这三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他们这些经济思想的产生缘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的思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但与“富国强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对材料中观点的出现产生了影响,B项逻辑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这些观点的共通性,而非多元性,排除C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郑国和齐国都出现了官吏举荐制度,这表明原有的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故选A项。这一时期处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初创阶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无法得知“君主专制得到了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这些被举荐人才的阶级出身,由此无法得出这一时期“阶级关系发生剧变”的结论,排除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大量贵族后裔移居他国,由于贵族后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移居国外,有利于促进学术文化流传,故选A项。世卿世禄制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且贵族后裔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远走他乡或在各国间奔走,与选官制无关,排除B项;“国人”的移民活动不一定会导致政局更加不稳定,排除C项;“国人”大多是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远走他乡或在各国间奔走的贵族后裔,他们的移民活动不是引发诸侯兼并风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5.B 解析:材料强调各家的思想观点“此务为治者也”,可知“六家”的政治主张和要求都是针对时局变动提出的,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故选B项。儒家主张恢复礼制,实际上是希望重建一种有序、和谐、道德规范的社会秩序,排除A项;法家不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来克服过度的欲望,排除C项;理学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排除D项。
6.D 解析:根据材料中“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不知别亲疏”等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是墨家学派,它推崇节俭、尚贤、兼爱等思想,故选D项。“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理论,排除A项;“和而不同”是儒家的理论,排除B项;法家推崇“以吏为师”,排除C项。
7.A 解析:子夏认为“学而优则仕”,韩非认为人要“事君养亲”,两者都主张出仕为官、参政事君,故选A项。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不能被统治者采纳,因而儒家思想在当时没有受到重用,排除B项;儒家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政治立场不一致,排除C项;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是战国时期可行的治国方略,而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其治国方略并不可行,排除D项。
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成文法的公布有助于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因此二者对成文法的不同态度本质上体现了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故选B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郑国王室衰落的结论,排除A项;“铸刑书”不能体现法治体系缺陷,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部分郑国人对“铸刑书”的态度,不能据此得出广大民众法律意识淡薄,排除D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天”“上帝”的神秘色彩,故选A项。先秦诸子主张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儒家、法家、道家的不同主张,未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诸子的主张,没有体现诸侯需求的信息,排除D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人在灭殷后,强调“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否保民,反映了周人开始关注民众的地位和君主对民众应承担的责任,这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故选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治思想的变迁,并未涉及原始民主传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思想的变迁,而不仅仅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提升,排除C项;在周朝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神权仍然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排除D项。
11.B 解析:“举而度,以可士兴;举而不度,以可士崩”表明治国理政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即举贤用能。“故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说明在选拔人才时,应该全面考察其行为、外貌和言辞,以确保选拔出真正有德有才的人。综上所述,材料主张治国理政应该举贤用能,故选B项。民贵君轻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隆礼重法主张在国家治理上应重视“礼”和“法”的双重作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2.A 解析:材料提及西周分封制着眼于天、地、人,尊重地之义、民之行,试图通过加强教育、统一政令而不改变各地的习俗的方式,实现“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体现了西周封建制度的家国一体的特性,故选A项。“自然纯朴”与材料提及的“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相悖,排除B项;“民敬天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人,也指全国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3.B 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更加注重生前现实生活、轻言鬼神的谨慎观念,说明孔子关注现实,所以该学者强调的是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关注社会现实与生活的人本主义的世俗性,故选B项。“敬鬼神而远之”是尊敬鬼神,并不是站在无神论立场上反对所有鬼神信仰,排除A项;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有先秦时期对鬼神、天道、祖先的态度,未涉及其他时期,无法体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D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至今,正是得益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故选B项。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体现了其连续性,但这与“革故鼎新”不符,排除A项;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统一性,但这与“革故鼎新”不符,排除C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与“革故鼎新”不符,排除D项。
15.(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知识分子的创造(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历史担当均可)。
(2)主要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孟子主张轻徭薄赋,行“仁政”,孝悌忠信;法家主张改革思想,包括法治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石;不仅对后世中国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而且对整个东亚文化圈也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