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4·湖南长沙模拟)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军事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军事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2.《史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描绘了江南“又田非疁水(水田),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D.饮食结构渐趋改变3.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这说明,晋元帝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4.(2024·北京东城区模拟)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5.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地区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郁州(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当时,南北贸易的增多 ( )A.得益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B.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互补发展C.消除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异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重心格局6.匈奴建立的汉赵政权皇帝刘曜曾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以死论”;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这主要反映出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 )A.牛耕技术的发展 B.治国思想的固化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7.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次年颁行三长制,使租调制由曹魏时期的“以户计征”变为“以丁计征”。这一变化 ( )A.加重了农民负担B.推动了均田制的实施C.促进了民族交融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8.(2024·重庆高三检测)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名字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9.(2024·福建南平月考)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子和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弥补儒学的不足。魏晋的士风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实为主,道家的“逍遥”就符合这一理念,“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这表明魏晋玄学 ( )A.旨在探讨社会现实问题B.冲击了士族门阀政治C.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便于道家学说的宣扬10.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并不都以印度造像中的毕钵罗树为原型,而多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为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B.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11.(2024·福建漳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楷书追求形体方正,而行书和草书追求快速书写,大量使用了连笔。这些均与秦汉时期篆书的瘦长、隶书的扁平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教育的进一步发展B.士人群体不断壮大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D.新书写载体的推广12.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壁画通常以风景、生活为表现内容,而中原地区的壁画往往以历史和宗教为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北朝时中原地区的壁画也开始呈现更多的世俗主题,如日常生活、风景和肖像。这反映出 ( )A.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衰落B.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C.社会变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壁画艺术在中原地区的复兴13.(2024·福建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B.书法艺术的繁荣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D.儒学教育的发展14.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取好白鱼肉,细琢……灸之”,还有用“炙法”来烹饪家畜、家禽等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是人类文明中延续最长久的一个共同体。维系这个共同体的,不是靠单一的族群,不是靠单一的语言,不是靠单一的思想,不是靠单一的信仰,不是靠单一的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维系“中国”这个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导致的互相沟通和互相依赖;第二,皇权统治下依旧保持的上下流动;第三,以视觉符号为基础的文字系统超越了语言的间隔,使得文化得以赓续。这三个方面,使得中国的广土众民,始终保持着流动,始终进行着融合,使中国文化只有逐渐的变化,而没有突然的断裂,使得“中国”的观念,可以长期保持。——摘编自[美]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生产生活气息,军事防御色彩明显减弱,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渐稳定,A项正确。当时,士族以田庄经济为基础,田庄经济的渐趋稳定有利于增强士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介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未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介绍,排除D项。2.D 解析:据材料可知,史料记载变化反映了江南地区饮食结构由以稻米为主向多元化发展,D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未提及北方的农业发展,无法判断其超过北方,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宋元时期,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描述的是饮食结构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商品化程度,排除C项。3.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晋元帝在南方推广小麦种植,有助于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D项正确。东晋时期扬州地区居民主要为汉族,并未促进游牧民族封建化,排除A项;小麦在南方的种植与推广,得益于北方民众的南迁,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4.B 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铢钱的铸造或盗铸源于“钱荒”,这说明当时经济活动频繁,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B项正确。“土断”政策是东晋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没有涉及北方的信息,排除C项;纸币最早是在北宋时期发行的,与材料时间相距久远,该改革并不能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排除D项。5.B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北贸易的频繁,能够使南北双方在物资、技术等方面互通,推动区域经济的互补发展,B项正确。当时南北朝处于对峙时期,国家并非统一,排除A项;南北贸易虽能促进交流,但不可能消除南北之间长期存在的经济差异,排除C项;经济重心格局的改变是受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当时南北贸易的增多并不会改变传统的经济重心格局,排除D项。6.D 解析:据材料可知,匈奴汉赵政权和北魏政权颁行禁止杀牛、马的政策,体现出其对牛、马的重视,反映了少数民族经济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即其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牛耕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项。这时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封建化,学习儒家思想,治国思想并未固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权更迭,排除C项。7.D 解析:据材料可知,“以丁计征”的规定,使得豪强大族难以再通过隐匿人口来减少纳税,这无疑增加了豪强大族的经济负担,从而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D项正确。这一变化有一定均赋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排除A项;均田制是租调制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项。8.A 解析:据材料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以制定礼仪体系,还以父母名字命名寺庙,说明梁武帝倡导儒家礼仪思想,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没有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时间是南北朝时期,不是五代时期,排除D项。9.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玄学主张人性的自由和真实,符合道家的“逍遥”理念,结合材料“‘道’成为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可知,魏晋玄学的兴起便于道家学说的宣扬,故选D项。 魏晋玄学崇尚清谈,不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排除A项;魏晋玄学是士族门阀政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不能冲击士族门阀政治,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0.B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多以灵芝为原型,说明了佛教适应中国文化,反映了佛教发展的本土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教吸收融合佛教,未体现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方态度及雕塑技术,排除C、D两项。11.D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此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纸张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艺术性的增强,教育在魏晋时期没有显现出突破性的发展,因此不能作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排除A项;士人群体的不断壮大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观因素,前提条件强调的是客观因素,排除B项;学术氛围较为宽松不是只有魏晋时期才具有的社会特征,因此不能作为魏晋时期书写字体更加丰富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12.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壁画主题从历史和宗教转向世俗生活、风景和肖像。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从而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风格,C项正确。材料只是指出了壁画主题的转变,并未提及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衰落,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了江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壁画的不同主题,但并未明确指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排除B项;材料只是指出了壁画主题的转变,并未提及壁画艺术在中原地区的复兴,排除D项。13.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书的热情,这使得各类图书、绘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书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故选C项。文化控制与材料中“抄书高潮”不相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艺术,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行的态势,排除D项。14.B 解析: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记载了胡人的烹饪方法,而胡人的烹饪方法是通过民族交往传入的,说明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故选B项。材料仅是记载了胡人的烹饪方法,不能说明这种饮食习惯在社会上的地位,排除A项;《齐民要术》体现的主要是北方的生产技术知识,不能说明南方开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排除D项。15.[示例]论题: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国”共同体的延续。论述:“中国”共同体的延续实质上是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历程,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频繁,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汉化。同时,中原汉族也吸收各少数民族的先进文明,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董仲舒将传统儒学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确立了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随着汉代以来佛、道的发展,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发展趋势出现,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不同思想的交融中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可见,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推动着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不断发展,是维系“中国”共同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