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讲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微专题特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8讲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
一、选择题
1.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北通涿郡”。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多千米,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2.(2024·湖南永州模拟)下图为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据图可知 (  )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D.民间仓储建设之风盛行
3.(2024·广东广州模拟)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诏修史书,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梁书》《北齐书》等。《梁书》认为南齐败亡是末代统治者“掊克聚敛,侵愁细民”所致;《北齐书》认为“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书》认为隋亡是因为隋炀帝“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统治者 (  )
A.宣扬君权神授 B.重视民生
C.鼓励秉笔直书 D.虚美隐恶
4.唐朝初年,李素立因犯颜直谏,依法办事,遂擢授侍御史;孙伏伽也因“既怀谅直,宜处宪司”,由旧隋小吏而晋升为新唐治书侍御史。贞观年间,权万纪以“悻直廉约”,自潮州刺史擢为治书侍御史。上述现象说明唐朝初年 (  )
A.监察官员选任注重品格
B.监察制度不断创新
C.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
D.君臣矛盾较为尖锐
5.下表所示是唐诗中关于女子着戎装的描写(部分)。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 (  )
描写 出处
军装宫娥扫眉浅 李贺《十二月乐辞》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司空图《剑器》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杜甫《哀江头》
A.社会风气崇尚刚毅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6.807—889年,共有高级文官25人出任西川节度使,其中武元衡、段文昌、杜元颖、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镇成都,形成“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B.说明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
C.得益于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
D.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7.(2024·山西忻州联考)唐朝中后期军事行动比较多,每逢有重大军事行动,朝廷都会向各地征调兵马,此时各地藩镇都会借战争的名义来向朝廷邀赏。很多节度使在战争期间也常常散发钱财赏赐军队,甚至出私财赏赐将士们。这些做法 (  )
A.加剧了地方军队的腐败
B.消解了中央与藩镇的矛盾
C.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
D.充分体现了募兵制的优势
8.831年,吐蕃内乱,其大将悉怛(dà)谋携维州投奔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时任宰相牛僧孺认为“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维州,悉怛谋遭遣返后被吐蕃处死,“德裕由是怨僧孺”。这反映了 (  )
A.唐朝边疆政策的保守性
B.唐朝内部政治斗争激烈
C.唐朝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D.唐朝外交注重守信原则
9.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投降唐朝后以汴州为据点逐渐扩大势力,后废唐自立建后梁;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获封陇西郡王的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后其子灭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义军的地主土豪武装,后建立南方十国。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农民起义深刻影响唐末五代政局
B.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
C.唐末战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
10.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此举 (  )
A.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质
C.反映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
D.引发了民众日常健身的热情
11.(2024·陕西商洛模拟)唐文宗即位后,在恢复对节度使州县官吏考课的同时,还命诸道节度观察使在离任当天要详细地写明交接文状,限令新任节度观察使到任一个月以后分析上奏,评定考绩优劣。上述规定 (  )
A.提高了君主专制的决策效能
B.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基础
C.消除了藩镇割据的严重隐患
D.有利于地方政务的有序运行
12.(2024·湖北武汉模拟)《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 (  )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彰显统治合法性
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3.唐代诸多地域性礼仪活动,通常涉及乡村耆老与正长等乡族权威人士的参与。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地位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在每年的乡饮酒礼中,通常由刺史或县令担任主人,而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重要角色。这一做法 (  )
A.强化了与中央的联系 B.助长了藩镇势力
C.推动了儒学全面复兴 D.有助于社会教化
14.(2024·湖北武汉调研)据《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信、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 (  )
A.强化专制统治 B.预防内部叛乱
C.重视地方治理 D.建立监察体系
二、非选择题
15.(2024·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与官吏选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东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既埋没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将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世族走向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要求获得更多参与政权的机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扩大政权的人才基础,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旧制度的合理因素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李凭《北朝研究存稿》等
材料二 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扩大其统治基础。它为庶族学子乃至贫寒子弟打开仕进之门,使官僚集团得以不断扩充更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士子必须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但是,科举制片面地以文章、诗歌为衡量标准去选官,必然将学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谈泛论的方向,特别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体裁,只会使人的思想僵化。
——摘编自林甘泉、张海鹏等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
参考答案
1.C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炀帝的行动主要是为了征辽东,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C项正确。开挖永济渠主要是将其作为军事交通道路,而不是实现南粮北调这一经济功能,排除A项;隋朝没有迁都,都城一直在长安,排除B项;开挖永济渠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力,还有北方的军事需要,排除D项。
2.C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建立了许多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储备,C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B项;当时,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主要由政府出面建设,排除D项。
3.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统治者在修史中,都关注到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滥用民力导致国家败亡,这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项正确。材料中,唐朝所修的几部史书均强调了南齐、北齐、隋朝的败亡是由于统治者自身,没有体现宣扬君权神授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强调统治者的行为与国家兴衰的关系,而不是鼓励秉笔直书这一修史态度,也没有对唐朝自身进行虚美,不存在隐恶的情况,排除C、D两项。
4.A 解析:材料表明,李素立、孙伏伽、权万纪等人都具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等优秀品格,因此被擢升为监察官员,说明唐朝初年监察官员选任注重品格,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选任标准,而非监察制度的创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监察官员的选任,不能由此得出中央官制趋于成熟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矛盾较为尖锐,排除D项。
5.A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社会对女子着戎装这种带有刚毅气质的形象是认可甚至崇尚的,反映出社会风气崇尚刚毅,A项正确。仅从女子着戎装这一现象不能直接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排除D项。
6.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硕德名儒”较之武将,在地方上更能贯彻中央的政令和意图,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A项正确。宰相出镇地方只是一种人员的调配和任用方式,并不意味着唐朝中枢机构出现异化,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问题,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川地区的“硕德名儒”节度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地方,并非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
7.C 解析:据材料可知,各地藩镇借战争名义向朝廷邀赏,以及节度使出私财赏赐将士,都有助于增强藩镇军队对藩镇将领的忠诚度,同时也会使藩镇军队的实力得到一定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中藩镇节度使散发钱财赏赐军队,主要目的是激励士气、笼络军心,而非导致军队腐败,排除A项;藩镇借战争邀赏及节度使出私财赏赐将士的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利益交换,并没有从根本上消解中央与藩镇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藩镇的这些做法主要体现的是藩镇势力的扩张和对自身实力的增强,而非充分体现募兵制的优势,排除D项。
8.B 解析:材料中牛僧孺和李德裕在对待维州问题上产生分歧,唐文宗的决策导致李德裕对牛僧孺产生怨恨,反映出唐朝内部政治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重点并非边疆政策的特点,而是朝廷内部的不同意见分歧,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内部对于维州事件的处理分歧,而不是唐朝民族关系本身的复杂情况,排除C项;虽然唐朝遣返悉怛谋是出于守信,但这只是牛僧孺的个人主张,且从长远来看这一决策并不明智,不能就此说明唐朝外交注重守信原则,排除D项。
9.A 解析:材料中,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后又降唐并建立后梁,李克用镇压起义后长期割据并由其子建后唐,地方地主土豪武装抵抗起义军后建立南方十国,这些都表明农民起义对唐末五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农民起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而非单纯强调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瓦解,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就已形成,并不是唐末战乱推动其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朝的情况,排除D项。
10.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通过这些考核项目,能够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官员,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整体素质,B项正确。吏部对科举及第者的考核要求,主要是从多方面考察其是否具备为官的基本素质,而非重点强调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对科举及第者的考核内容,未体现人才来源的广泛性,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1.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文宗对节度使的考课要求,有利于规范地方官吏的行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使地方政务能够有序运行,D项正确。材料中唐文宗的规定与君主专制的决策效能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基础在秦朝就已奠定,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藩镇割据问题在唐朝后期一直存在,排除。
12.C 解析:唐玄宗时期处于唐朝盛世,编纂《大唐开元礼》作为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以及《唐六典》对各官府机构设置等的规定,旨在树立本朝典制权威,规范社会秩序和政府运行,C项正确。《大唐开元礼》侧重于规范各种仪式,《唐六典》侧重于明确官府机构设置等,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的两部书主要是对礼仪制度和官府机构等的规范和明确,并非在于彰显统治合法性,排除B项;《唐六典》虽涉及官府机构设置等,但不是为了完善三省六部制,而是对整个官府机构进行系统规范,排除D项。
13.D 解析:在唐代诸多地域性礼仪活动中,乡村耆老与正长等乡族权威人士参与其中,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对当地民众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引导,有助于社会教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域性礼仪活动中乡族权威人士的参与,未体现出与中央的联系强化,排除A项;乡族权威人士参与地域性礼仪活动与助长藩镇势力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乡饮酒礼等地域性礼仪活动有一定的儒学内涵,但是仅靠这些活动不足以推动儒学的全面复兴,排除C项。
14.C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设置众多驿站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信、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这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了唐朝对地方治理的重视,C项正确。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信息传递、人员接送和物资运输等,服务于地方治理,并非直接强化专制统治,排除A项;虽然驿站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但这不能直接表明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内部叛乱,排除B项;馆驿使是驿站的负责人,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D项。
15.(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世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渐崛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前代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2)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统一。
弊:选拔人才的依据过于单一;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科技与文艺的发展;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