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24·江苏南京调研)隋朝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广州被困,立刻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顾花甲高龄,又亲自披甲胄护卫朝廷使者裴矩巡抚当地诸州,各路豪强被慑服,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 )A.加强了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B.设置了羁縻府州缓和民族关系C.建立了完备的武装巡查制度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2.(2024·河南信阳模拟)隋代“京兆(长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安定(甘肃中部)、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材料反映 ( )A.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B.少数民族放弃了传统C.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D.汉胡杂居,农牧兼营3.(2024·湖北十堰调研)隋朝,册立归附的东突厥染干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以藩属自居。唐太宗时期,不再册立东突厥首领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普通部众则是唐朝治下的臣民。这一调整意在 ( )A.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B.扩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响C.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规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4.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据此可知,唐太宗时期的谱牒改革 ( )A.加强了皇室地位B.导致了门第观念的淡化C.瓦解了士族势力D.巩固了民族交融的成果5.唐代在西域地区普遍设置羁縻州,与内地一些边缘地区的经制州同为边州。边州与内地州一样,同为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原则上同为唐施政的区域。据此可知,唐朝实行羁縻政策 ( )A.有利于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C.体现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D.标志着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中国版图6.如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面上是经过专门训练后会跳舞的马,衔杯进酒是它最经典的动作。舞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时成为盛大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舞马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唐朝 ( )A.政治态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会生活的开放 D.礼乐制度的转型7.《岁时广记·探春宴》:“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高宗至肃宗有名公主共计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A.妇女的政治地位较高B.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C.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D.佛教伦理重构女性价值观8.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璟、苏颋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C.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9.(2024·广东佛山模拟)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B.成为感知外界信息的廊道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10.唐末黄巢起义时,起义军围攻广州,黄巢向朝廷求任广州节度使。在朝议时,官员于琮反对,他说:“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如今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由此可见当时 ( )A.节度使已成朝廷大患B.朝议制度影响了决策C.朝贡贸易的利润丰厚D.外贸是重要财政来源11.(2024·湖南衡阳联考)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12.(2024·广东佛山模拟)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 )A.体现佛教的本土化B.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C.具有政治实用功能D.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13.(2024·广东茂名模拟)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唐朝的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D.中朝关系较和睦14.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礼宾图》(如下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二、非选择题15.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证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序号 材料① 吐鲁番文书《唐天宝十载交河郡客使文卷》载,来自宁远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使者,包括3位王子,他们至少分为8个班次前来都城长安② 《旧唐书·儒学传上》记载,(贞观年间)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③ 扬州唐城遗址多次发现波斯釉陶碎片;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18件伊斯兰玻璃器④ 刘长卿《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薛正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口》等(1)将上述材料按类型进行分类,并写出每类的序号。(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唐代中外交往的基本状况。参考答案1.A 解析:冼夫人帮助隋朝处理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并使各路豪强接受隋朝官爵,这表明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羁縻府州”和“武装巡查制度”等相关信息,排除B、C两项;材料只体现了冼夫人对隋朝的支持,不能由此得出隋朝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认同,排除D项。2.D 解析:“京兆(长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体现了长安地区汉胡杂居的情况,“勤于稼穑,多畜牧”则反映了农牧兼营的经济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相互影响,并非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排除A项;B项明显与材料中“多畜牧”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且材料没有涉及黄河中下游等地区,不能得知北方整体的情况,排除C项。3.A 解析:隋朝册立东突厥首领为可汗,其以藩属自居,而唐太宗时期直接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将普通部众纳入唐朝治下,这体现了唐朝对东突厥地区控制的加强,即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东突厥治理方式的变化,重点在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而非单纯扩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整体的目标,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突厥地区的管控,排除C项;规范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排除D项。4.D 解析:唐太宗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使得不少北朝后期从草原南迁的文武大臣祖先跻身“高门”之列,这体现了对各民族的平等对待,有利于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谱牒改革对皇室地位的加强,排除A项;门第观念在唐朝时依然存在,排除B项;虽然士族势力在唐朝时已逐渐衰落,但是“瓦解了士族势力”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5.A 解析:唐朝在西域地区普遍设置羁縻州,与内地边缘地区的经制州同为边州,且同为唐施政的区域,这有利于加强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从而有利于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羁縻政策并非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而是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灵活有效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排除B项;虽然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边州,但是羁縻州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并非与内地管理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西域地区在西汉时期就已归属中国版图,排除D项。6.B 解析:舞马最早在西域流行,后来成为唐朝玄宗时盛大独特的宫廷娱乐活动,这反映了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并被吸收,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的开放包容,而非政治态度的包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男女界限开放,尚武风气流行,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开放,排除C项;唐朝的礼乐依然以中原汉族地区的礼乐为主,仅凭舞马不能断定礼乐制度转型,排除D项。7.B 解析:唐代女子在婚姻、社会活动、商业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表现较为开放和活跃,这与少数民族习俗有一定的相似性,唐朝皇室本身有少数民族血统,在文化习俗上可能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妇女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能体现其政治地位较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佛教伦理对女性价值观重构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8.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官员去岭南和西域的结果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笔下也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主要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在地理位置上重视西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无关,排除B项:南方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岭南却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与诗风的源流特色无关,是政府政策导致的,排除D项。9.B 解析:据材料可知,因为使臣能通过天山廊道将大食征服中亚等外界信息带到朝廷,所以西域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域的天山廊道作为信息传递通道的作用,而非西域与中亚地区的互动频繁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经贸往来和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朝廷能通过信息及时调整防御战线,但没有表明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排除D项。10.D 解析:据材料可知,于琮指出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若被黄巢占据,国藏渐当废竭,这表明外贸是唐朝重要的财政来源,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节度使成为朝廷大患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在强调朝议制度对决策的影响,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南海有市舶之利,但其重点是强调外贸对财政的重要性,而非单纯强调朝贡贸易利润丰厚,排除C项。11.D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南路通往天竺、中路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通向里海沿岸可以看出,这些商路连接了亚洲和欧洲的众多地区,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路在亚欧贸易中的作用,未涉及中华文化圈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蒙古西征是在13世纪,与题干中公元7—10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些商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排除C项。12.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唐西域记》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这体现了它具有政治实用功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佛教本土化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文人士族对《大唐西域记》关注情况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大唐西域记》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3.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罗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即能够吸收和接纳其他文化;同时新罗对唐朝文化的广泛借鉴也反映了唐文化的辐射力,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罗对唐朝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未涉及唐朝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新罗学习唐朝文化确实能从侧面反映唐朝的繁荣昌盛,但这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虽然从材料中能看出中朝关系和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14.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图中有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使者来朝,这表明大唐文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吸引不同地区的使者前来交流,A项正确。虽然图中有东北靺鞨族的使者,但仅根据这幅图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民族关系是和谐稳定的,排除B项;图中并未体现中原王朝疆域情况,排除C项;图中没有朝贡贸易开始兴起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5.(1)原始的历史记录,①;历史遗存,③;后人的历史记述,②;文学作品,④。(2)不同类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况,是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方式多样,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表明对外交往范围很大,东到日本,南到南亚,西至中亚、西亚;域外物品运到中国和中国手工业品大量出口海外,表明中外经济贸易发达;中外使者频繁往来,众多学者来中国学习,以及长安城内的波斯邸、胡商、卖胡琴者等布局,反映了唐朝是交流中心,长安是国际化都市,也反映了唐朝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