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讲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归舟”“故城边有卖花翁……十亩芳菲为旧业”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 )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2.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B.注重利用自然力服务生产C.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3.《唐律疏议》规定:“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这一规定 ( )A.避免了买卖双方的纠纷B.加大了市场交易的风险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维护了契约双方的利益4.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馆驿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据此可知,唐朝馆驿 ( )A.保障了西域地区的长治久安B.在边疆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C.促进了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D.主要为商业贸易提供便利5.651年颁布的《唐律·户婚律》规定,买卖口分田、永业田,卖者最多杖一百,买者最多徒一年。唐玄宗屡次下诏不许买卖、典贴口分田、永业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诏书中将受徒的刑罚加重为二年。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盛唐时期经济繁荣C.唐律注重礼法结合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6.(2024·安徽安庆模拟)两税法规定:根据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来制定税赋的轻重,然后再根据所辖各个州县的人口多少、田亩面积大小以及贫富的差异,合理地分配各自所应征纳的税额。上述规定体现了 ( )A.税收确定原则 B.多劳多得原则C.量出制入原则 D.效率优先原则7.(2024·山东临沂模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据唐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C.保证了生产时间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8.(2024·内蒙古包头模拟)变文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在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说唱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反映出唐代 ( )A.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佛教经文广泛传播 D.文化多元并存交融9.(2024·河北邯郸模拟)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10.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多样性是其文学史上的显著特征,尤其在讽喻诗领域,其作品呈现出显著的“谏言”特性。白居易曾言:“文章应时而作,诗歌应事而生。”此观点揭示了唐代讽喻诗 ( )A.蕴含经世精神B.促进了监察制度的完善C.体现了吏治清明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繁荣11.(2024·湖北武汉调研)颜真卿楷书因迥异于晋唐楷书传统而遭到非议,李煜即有“有楷法而无佳处”“得其(羲之)筋而失于粗鲁”的批评;而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写道:“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对颜真卿楷书不同的评价体现了 ( )A.社会环境的变迁 B.传统史观的影响C.书法艺术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应用12.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苏莫刺耶改为玉京春”;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在当时占主流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C.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特征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13.“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女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14.《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据此可知,这部医书 ( )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二、非选择题15.(2024·河北河间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便分化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尽管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在此时期内取得了相对统一的和明显的发展,但仍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分。魏晋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进入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进一步动摇,经学在此时期发展出了南宗和北宗两大派别。考察儒家思想的自身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儒家思想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的统一,这一状况,一方面不利于重新恢复和稳定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封建中央集权的维护。材料二 唐初,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儒家经典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唐太宗于贞观四年(630年)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主要以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义疏为底本,再由孔颖达作疏,在此基础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儒学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内部统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科书,《五经正义》成为所有考生的必研之书,这就使得儒家经典得以在一个极大的范围内流传,大大增强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社会的影响力。《五经正义》是由统治者官方颁布的标准定本,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使得其成为唐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也确保了其在与佛教和道教的争本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形式在唐代前期达到了其自身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之前儒学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问题的危害。(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前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参考答案1.A 解析:材料诗句中“紫蔗”“种药”“橘林”“十亩芳菲”均为经济作物代表,即材料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经济作物的种植,A项正确。手工技艺与材料的农业种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诗人不能说都是“市民”的代表,C项说法理由不充分,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民众生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民众生活艰辛的结论,排除D项。2.B 解析:据材料可知,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筒车利用水力进行灌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注重利用自然力服务生产的特点,B项正确。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图一是水排,图二是筒车,两者展示的均是生产工具,并没有直接体现生产关系的发展演进趋势,排除D项。3.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中规定奴婢、马牛驼骡驴的买卖中,买卖双方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出现欺诈行为,出现这种行为的都要受到处罚,这就有利于买卖双方都诚实守信,从而维护了契约双方的利益,D项正确。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纠纷不可能避免,排除A项;规定规范了市场交易的秩序,不会加大市场交易的风险,排除B项;规定没有提及税费等政府的收入,排除C项。4.B 解析:据材料可知,馆驿在西域地区不仅承担了防御和交通功能,还支持了军政人员和商业活动。这表明馆驿在维护国家治理和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行政管理,还支持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虽然馆驿有防御功能,但仅靠馆驿并不能保障西域地区的长治久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馆驿不仅为商业贸易提供便利,还为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提供保障,D项说法以偏概全,不符合题意。5.A 解析:据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强调禁止土地买卖,甚至加重了对买卖田地者的刑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存在着大量土地买卖的现象,而土地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问题,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没有体现唐律注重礼法结合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6.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是按照政府支出确定税收额度的,这符合量出制入的原则,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7.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税法不再严格区分主户和客户,以居住地为准,这就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结果,而非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两税法并没有保证生产时间的相关机制。租庸调制中“庸”的规定有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作用,两税法与之不同,排除C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并没有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8.D 解析:在唐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变文作为一种说唱文学,其内容从最初的佛经故事扩展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这反映出唐代文化多元并存交融,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变文的演变过程,不能反映唐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市民阶层或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变文的演变过程,“佛教经文广泛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9.B 解析:据材料可知,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把明道放在首位,重视作家品德修养,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即其希望通过古文运动复兴传统儒学,B项正确。古文运动提倡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与唐诗风格不同,排除A项;古文运动以复古之名进行创新以复兴儒学,“薄古非今弊病”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古文运动复兴传统儒学,而非赋予文学教化功能,排除D项。10.A 解析:据材料可知,白居易的意思是说,讽喻诗的创作要为社会现实服务,揭示了唐代讽喻诗所蕴含的经世精神,A项正确。唐朝时期监察制度并不完善,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表明白居易主张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服务于现实,与科举制度的繁荣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11.A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当时社会动荡,文化艺术风格更倾向于细腻婉约等;而欧阳修所处的北宋时期,文化昌盛,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更为多元,且北宋重视文治,对刚正、忠义等品质更为推崇。不同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对颜真卿楷书评价的差异,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不同时代对书法的不同标准和取向,并未涉及传统史观对人们评价的影响,排除B项;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对颜真卿的赞赏,反映的是对书法艺术灵动和刚劲的追求,并不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提高,排除C项;虽然对颜真卿书法的批评和赞赏来自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材料并没有涉及通过综合使用多重史料进行评价,排除D项。12.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天宝末年“胡乐”的改名,既保留了胡乐的音乐特色,又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体现了唐代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凸显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特征,C项正确。虽然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在当时占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三教合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所指是曲名的修改,而不是音乐形式的变化,排除D项。13.A 解析:据材料可知,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A项正确。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也与文人雅士的追求无关,排除B、D两项;剑舞的演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14.C 解析: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体现《千金方》这部医书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C项正确。材料表达出了对医德的重视,没有体现佛教轮回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B两项;中医临床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而《千金方》是一部综合性药学著作,排除D项。15.(1)问题:儒家思想内部分为不同的学派;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危害: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不利于维护中央集权。(2)表现:儒家思想内部初步实现统一;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推广;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强;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得以确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