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新课导入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也足足看了两个月!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背景: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半坡陶器刻划符号原始社会殷商时期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利簋及其底部篆刻的铭文西周时期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到东汉缺点:书写不便,体积大且重,不利于携带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2.问世:纸的发明(1)时间: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特点:但这种纸质地粗糙,柔韧度不足,使用不便,成本高。史料:汉兴,有纸代简。——张怀瓘《书断》世界上最早的纸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3.发展:造纸术的改进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史料:“(蔡)伦乃造意(想到一个主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的《后汉书》简要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原料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优点意义/作用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4.造纸术的工艺流程纸张制作过程复杂,来之不易,珍惜纸张,节约用纸。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5.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由中国向全世界传播;且传播范围广、时间长。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1.中医鼻祖——扁鹊(拓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2.医圣——张仲景时代 东汉末年名医成就 ①《伤寒杂病论》②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地位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称为“医圣”史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 序》河南南阳医圣祠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3.神医——华佗时代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成就 ①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②发明了“麻沸散”③创编出了“五禽戏”地位 “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神医”《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4.数学与农学①数学秦简九九表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②农学日晷浑天仪侯风地动仪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三、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简介人物资料卡姓名:生活时代:职业:成就:司马迁西汉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摧残,但他在命运的灾难前却坚忍不拔写出历史巨作。史学家著有《史记》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三、司马迁与《史记》2.历史巨著《史记》项目 司马迁《史记》 班固等人《汉书》体例/地位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范围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实。 汉高祖到王莽时期的历史内容 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和下层人物写传记。意义 史学价值: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等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三、司马迁与《史记》3.《史记》的影响01史学价值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02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材料二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问题探究三、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正直不屈、不畏强权、 坚忍不拔仗义直言、不畏强权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四、道教和佛教1.本土宗教——道教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寄托。传教方式:地位:主张:影响:中国本土宗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得到广泛传播,为下层民众所信奉。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四、道教和佛教2.外来宗教——佛教(1)简介:公元前6世纪产生与古代印度;(2)主张:众生平等;(3)传播: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新课探究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四、道教和佛教2.外来宗教——佛教(4)在中国传播下来的原因:①迎合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②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5)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6)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①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的一切皆苦;②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摆脱痛苦的道路只有消灭欲望,并忍受现世的痛苦。③虔诚信佛、坚持磨练、积德行善,死后才能够进入无苦的境界(极乐世界),获得来世的幸福。拓展延伸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临时抱佛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五体投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无事不登三宝殿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解铃还需系铃人宁拆三座庙,不毁一门亲阎王叫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课堂小结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下 课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pptx media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