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6届江西省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
材料一
《时间的刻度:从日晷到原子钟》(节选)
人类对时间的丈量,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阶。远古时期,先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标
记时间,般墟甲骨文中“旦x昏”等字的象形构造,便保留了日出为旦、日落为昏的原始认知。
这种依赖自然现象的计时方式,在农耕社会中逐渐发展为更精密的仪器—汉代张衡创制的浑
天仪,通过观测黄道赤道的交会测算节气,误差已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隋唐时期,漏刻技术臻于成熟。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吕才设计的“多壶式漏刻”以
多级水壶平衡水压,使计时精度提升至每小时误差不超过2分钟。这种技术支撑了唐代科举考
试的时间管理:《唐六典》明确规定“试日,平明入,日暮出”,漏刻的“昼漏四十刻”成为考试
时长的硬性标准。
工业革命后,机械钟打破了自然计时的局限。18世纪英国钟表匠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
将经度测量误差缩小至1海里以内,直接推动了全球贸易的扩张。而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
将“秒”定义为“绝-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持续时间”,
原子钟的出现使时间测量精度达到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的量级。
计时工具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对“秩序”的追求。从春耕秋收的农时安排,到现代高铁的
调度系统,时间的刻度始终是社会协作的隐形骨架。正如物理学家玻尔所言:“时间的测量,
是人类为宇宙贴上的标签,也是自我认知的镜鉴。”
(节选自《科技史研究》2023年第2期)
第1页共8页(2026届高三语文摸底试卷K)
材料二
《流淌在笔墨间的时间》(节选)
当科学以精密刻度锚定时间,文学则以感性笔触描摹时间的质感。孔子立于川上慨叹“逝
者如斯夫”,将时间比作奔涌的河流一这一意象在后世文学中不断回响:屈原“汩余若将不及
兮”的焦虑,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怆,皆以水的流动性喻示时间的不可逆。
宋代文人对时间的感知更添哲思。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将江
水的“逝”与“存”辩证统一:江水看似奔流不息,实则始终是那条江;人生看似转瞬即逝,却在
宇宙循环中获得永恒。这种认知突破了线性时间观的局限,与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望相似”的感慨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文言文中的时间表达更显凝练。《项脊轩志》以“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
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将十余年光阴浓缩于一树的生长中。时间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数字,
而是具象化为枝干的延展、叶片的葱茏,这种“物载时间的笔法,恰如清代刘熙载所言:“文
之妙,在透过字面,见出时间的褶皱。”
西方文学中,莎士比亚“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的警示,与陶渊明“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的劝诫,虽文化语境迥异,却共同指向时间与人生的深刻关联。时间在文学中,
始终是丈量人性的标尺。
(节选自《古代文学论丛》2022年第4期)
材料三
《时间的褶皱:感知与哲思》(节选)
科学的精确与文学的灵动,共同构成人类对时间的完整认知。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专注于愉悦之事时,时间感知会被压缩;陷入痛苦或
无聊时,时间则会被拉伸。这与《诗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长夜变短的体验,以及《古
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的感受形成奇妙呼应。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亦有差异。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单向流动,如古罗马奥维德时间
吞噬一切”的断言:循环时间观则视时间为往复的圆环,如印度教“卡尔帕”(劫)的宇宙轮回
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圆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②
朝代更迭周而复始,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
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认知更具颠覆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间会因速度和引力而扭
曲一这与文学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想象竟有神似之处。当科学与文学在时间的命
题上不断靠近,我们或许能领悟: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既是

一,也是可以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精神维度。
(节选自《跨学科视野下的时间研究》2024年第1期)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旦x昏的字形直接体现了先民对原子钟原理的认知。
B.汉代浑天仪的计时精度已远超唐代漏刻,标志着计时技术的成熟。
C.哈里森航海钟的发明,为全球贸易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D.玻尔认为时间测量是宇宙的自然属性,而非人类主观构建的结果。
第2页共8页(2026届高三语文摸底试卷K)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