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闲①_______的时光里,他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模样。那时的他,瘦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因不善言辞而②_______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然而,正是这段艰难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坚强和自立,成为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人。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羸弱的孩子,而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力量的青年。
1. 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遐 yíng B. 暇 léi C. 遐 léi D. 暇 yíng
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胡言乱语 B. 有条不紊 C. 语无伦次 D. 妙语连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课上,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一寸山河一寸血——江西抗战十八英烈纪事》一书。_______,以生动形象地描写,配上珍贵的历史图片,介绍了18名江西籍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因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英雄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因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B. 这些英雄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C. 这些英雄被历史铭记,是因为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所造成的。
D. 这些英雄之所以被历史铭记,是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
4.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本装帧精美的图书
B. 这本图书的装帧很精美
C.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
D. 这本图书以装帧精美
5.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中华孝道,传承五千年。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
对祥子这样的穷苦人来说,吃苦从来不可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这一喊——虽然痛快了些——马上使他想起危险来。别的先不去管吧,逃命要紧。
(1)你从祥子“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的呐喊中读出了什么?
(2)从整本书看,祥子的形象前后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专题学习活动。
学校将主办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设计】你所在的小组要制定“孝亲敬老”活动方案,请你仿照示例,围绕主题再设计两项活动。
示例:活动一:开展“孝亲敬老”绘画比赛
活动二: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
(2)【拟写对联】请你组合下列词语,拟写一副对联,作为活动的宣传语。
敬老 求鲤 古人事 卧冰 孝亲 今世风
上联: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
(3)【写邀请函】活动最后阶段将举办“敬老孝亲榜样在身边”主题讲演。拟本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准备邀请大渡口敬老孝亲模范李阿姨为大家现场讲演她的敬老孝亲故事。请将下面邀请函补充完整。
邀请函
尊敬的李阿姨:
钢城中学学生会
xx年xx月xx日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5分)
(一)(10分)古诗文积累。
8. 按要求填空。
主题 名句积累
旅行抒怀 诗人常常也是旅人,一路走来,有感而发。杜甫的“会当凌绝顶,(1)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望岳》);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2)____________”,写景中蕴含哲理(《游山西村》);韩愈的“(3)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念(《晚春》)。
怀古伤今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4)_________”抒发没有知音的悲怆(《登幽州台歌》);杜牧夜泊秦淮“(5)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引发思古之幽情(《泊秦淮》);《贾生》中,李商隐的“(6)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托古讽今,揭露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事的现实(《贾生》)。
启思悟理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7)_________,_________”即景说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飞来峰》);“(8)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郁离子曰:“人有智而能愚者,天下鲜哉。夫天下鲜不自智之人也,而不知我能,人亦能也。人用智而偶获,遂以为我独,于是乎无所不用。及其久也,虽实以诚行之,人亦以为用智也,能无穷乎?故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圣人之所以神①于人者,以其不常也。惟不常,故不形,不形故不可测。人有作为不可测者,自以为不可测,而不知其为人所测。故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②,天下之大智哉!”
(选自《郁离子 大智》)
【注释】①神:高明。②实:实质,实际。
9.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
C. 天下鲜哉(少)
D. 辞其名(美化)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故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11. 下列各句是对两段文字的分析和说明,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却瞧不起卖油翁酌油的技艺,指责他轻视自己的射箭技术。
B. 郁离子认为,天下人“不知我能,人亦能也”的道理,很多都是“不自智”的人。
C. 郁离子还认为,有智之人,如果能表现得愚弱点,那么,天下就没有比他有更高的智慧了。
D. 卖油翁的故事,印证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的道理。
12. 你认为【甲】文中陈康肃和卖油翁两人谁是智者?结合【乙】文中关于“智者”的内容说明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21分)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父亲的扁担
吴晓波
①在父亲所有的农具中,扁担可能是最常用的。春天要给庄稼地备足农家肥,父亲是一担一担地挑,扁担是咯吱咯吱地响,早归的燕子绕着父亲上下飞,和扁担擦肩而过;夏天,父亲的扁担是响在田埂上最欢的一把口琴,抢收抢种,父亲要把刚刚打下的稻谷一趟一趟往谷场上挑;秋天,扁担在父亲的肩上唱着金色的歌,经常是一头挑着星星,一头挑着月亮,早出晚归。
②印象中,扁担基本上是和父亲形影不离,不离不弃。上街赶集,父亲用扁担挑着箩筐,装满了新下市的稻米,在集上卖了,换回来的,通常是扁担挑着的农药和化肥。就是串门走亲戚,父亲也习惯于肩着一个扁担,扁担上头扎着一个包袱,父亲说带着扁担方便,遇到什么事,扁担都能用得上。
③父亲的扁担一般要选十年以上的毛竹削制而成。父亲说,年轮小的竹扁担,韧性差,容易断;年轮越长,韧性越好,越磨越光,越磨越亮。
④的确,父亲的一生,也像他的扁担一样,韧性十足,负重前行。
⑤父亲十几岁时,祖父就因病撇下了他和祖母,父亲立志要用他的双手双肩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大集体时,公社招民工修理河道,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劳动力,那时父亲还不满十六岁,便带着他的扁担出发了,手挖肩挑,一点也不输给壮劳力,父亲年轻的肩膀和他的扁担一起成长,挣下了一个又一个工分。
⑥到了冬季,生产闲暇时,别人靠着草垛晒太阳打扑克,父亲却早早地挑着扁担,踩着薄薄的白霜,朝着几十里外的大山里出发了。父亲要赶在日落之前,用他的扁担把大山里的木炭或毛竹挑回来,第二天天不亮,又挑着到十几里外的集镇上卖掉,两天一个来回,靠卖苦力赚个差价。其中的艰辛,父亲从不说,只有他肩上的扁担最为相知。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和祖母告别了寄居的日子,盖下了他人生当中第一个三间土墙瓦房,这也是我们兄妹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都有父亲扁担的功劳。
⑦后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父亲有了母亲的加盟,内有祖母把持家务,外有父亲母亲两把扁担“双剑合一”,闪悠闪悠的扁担,把家里的日子担得红红火火,原有的土墙房也最早换成了村上人羡慕的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我们兄妹也在扁担声里,步入各自的人生学堂。
⑧记得还是那年大三放寒假时,我写信告知父亲火车具体到站的车次,父亲来信说要过来接我。火车入站还没停稳,透过车窗,外面接站的人群涌动,父亲个头小,但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肩上高高斜挑的扁担,和扁担上头用绳扎着的一个包袱,那是父亲和别人永远不一样的标配。父亲和众人一样,沿着路基朝着火车停的方向缓缓地追。我突然发现,父亲弓着的身子,像他的扁担一样,步履有些蹒跚,我的双眼瞬间就模糊了。下了车,父亲接到我,仍然坚持用他的扁担把我的行李挑在肩上,让我跟在后面走。
⑨走着走着,父亲就步入了老年,与他的扁担一起,在乡村的舞台上退役,静成岁月的一角。代替父亲扁担的是隆隆而起的收割机,是一个艳如朝阳的新时代。
⑩但父亲和他的扁担,一生坦荡,坚韧,直行,响彻在我人生行走的每一句诗行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7月11日,有删减)
13. 梳理情节。文章写父亲一生挑着扁担负重前行的故事,请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修理河道时,不满十六岁的父亲带着扁担手挖肩挑,挣下了一个又一个工分。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我”大三放寒假时,父亲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接“我”回家。
14. 辨析写法。读到第④段时,小语和小文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说说你看法。
15. 赏析美点。小语觉得第⑧段画线处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想写一个批注,但不知如何下笔。请你从描写的角度,帮他完成批注。
16. 分析人物。小文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得不够透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17. 辨别正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 )
A. 父亲一年四季用扁担艰辛地劳作,经常是一头挑着星星,一头挑着月亮,早出晚归。
B. 父亲十几岁时,祖父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年轻的肩膀便和他的扁担一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C.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和母亲、祖母一道,用扁担把家里的日子担得红红火火。
D. 父亲步入老年,与他的扁担一起,在乡村的舞台上退役,却迎来一个艳如朝阳的新时代。
(二)(19分)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天价黄瓜
田志军
①婷婷和大壮喜结良缘,小两口一商量,决定蜜月来个自驾游。
②这天路遇瓢泼大雨,天又黑漆漆的,小两口只好开着车一头扎进路边小镇。
③次日早起推门一看,雨已停歇,空气湿润,蕴含着丝丝的甜。两人手挽手随意走在小镇的街上。窄窄长长小镇的街筒子里,街两旁的房子全是有了些年头的青砖黑瓦房,细瞧,那青砖墙底部还生出片片青苔。狭小的街上青石铺地,被岁月磨去棱角的青石板泛着黑黝黝的青光,使得小街更显岁月痕迹。
④天太早,集市上人不多。婷婷停在一位白发大爷摊位前,她相中了大爷摊上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对大壮说:“这要带去爬山,口渴时咬一口可比喝饮料强百倍。”
⑤婷婷蹲下挑着黄瓜,大爷抱歉地说:“闺女别挑了,黄瓜不卖。”
⑥婷婷疑惑地看着大爷:“你摆摊为何不卖?”
⑦大爷看了看天,说:“时间不到。”
⑧“这地儿都是啥规矩,卖个菜还看时间。”大壮拉着婷婷就走。
⑨婷婷有些不舍地看看鲜嫩的黄瓜,无奈地起身和大壮又来到另一个摊位。婷婷问:“黄瓜咋卖?”摊主是一个年轻人,嬉笑道:“给你个吉利价,六十六元一斤。”
⑩婷婷惊讶地张大了嘴,大壮在旁边愤愤地说:“你可真敢狮子大开口,这是天庭的蟠桃吗?吃一根能长生不老?”
年轻人双臂一抱,说:“就这个价,爱买不买。”
大壮算是看出来了,这小镇上的人欺生,瞧他们是外地人,想狠狠地敲他们一笔。他心想:不就是黄瓜吗?都赶上天价了,我们不吃就是。
他们又走几步,见一个拿着本书在看的七八岁孩子也在摆摊,面前的篮子里有十来根黄瓜和七八个西红柿。不死心的婷婷问:“小朋友,你这黄瓜多少钱一斤?”
孩子从书本上挪开眼睛看向婷婷,说:“两块钱一斤。”
婷婷蹲下挑着黄瓜问孩子:“小同学是上一年级吧?”
“阿姨,你咋知道的?”
“你拿的不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吗?小同学你为何卖菜不上学?”原来,婷婷是小学老师。
“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给奶奶买个生日蛋糕,我奶奶从来没吃过生日蛋糕。”
“你给奶奶买蛋糕应该找你爸妈要钱呀。”
“我爸妈进城盖房子不在家,是奶奶把我带大的,我要自己挣钱给奶奶买蛋糕。”孩子自豪地说,“我已经卖了好几天,就差十几块钱了,再卖两天就够了。我卖完去上学不耽误。”
婷婷眼眶红了,站起身不再挑,指着地上的黄瓜和西红柿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这些我全要了。”
孩子高兴地把黄瓜和西红柿过秤,装在塑料袋里递给婷婷,婷婷给了孩子一百块钱。
孩子为难地说:“阿姨,我没有零钱找你。”
婷婷摸着孩子的头说:“小同学,不用找了,剩下的钱给你奶奶买生日蛋糕吧,再买几本好的辅导教材。记住要好好读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千万别学那几个人钻进钱眼儿里,失去做人的根本。”
“阿姨,你错怪他们了,那个爷爷和叔叔不是不卖和卖高价,他们是等我卖完,再卖自己的菜。”
婷婷和大壮听闻孩子的话,不由得看向卖菜的大叔和年轻人,大叔和年轻人冲他们微笑着,显得那么憨厚实诚。
婷婷不由得说道:“这里山清水秀,真是个世外桃源。”
大壮也感叹道:“远乡僻壤古朴之地,最能荡涤城市之尘,以后我们要常来这里走走。”
(选自《民间文学》2023年8期,有删改)
18. 第③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9.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婷婷惊讶地张大了嘴,大壮在旁边愤愤地说:“你可真敢狮子大开口,这是天庭的蟠桃吗?吃一根能长生不老?”
20. 你认为文中卖黄瓜的大爷和年轻人是怎样的人?
21.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22.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是朴实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
B. 文中“婷婷眼眶红了”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了婷婷对小孩子处境的同情与难过。
C. “这里山清水秀,真是个世外桃源”,不仅赞美了这里美好的风景,同时赞美了这里美好的人情和风尚。
D. 文中的“远乡僻壤古朴之地,最能荡涤城市之尘”,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中心。
四、写作。(共55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23. 亲情,至纯至美的高尚情感。它不带丝毫功利,是完全利他的。亲情,无论是付出,还是享受,都是十分甜蜜的。
请以“亲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人名地名一律用ABC代替。③不得抄袭。
24.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小人物,有_______(如大爱 真情 大志 不凡)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人名地名一律用ABC代替。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答案】3. A 4. A
5.【答案】 ①. 孝,是对长辈关怀之意的践行; ②. 孝,是对家族传承之责的担当。
6.【答案】(1)愤怒:辛苦攒钱买的车被兵抢走,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对不公待遇的强烈不满。控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底层人民被压迫,努力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
(2)前期: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怀揣买车梦想,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期: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沦为“行尸走肉”。变化原因:社会因素:军阀混战(车被抢)、孙侦探敲诈、剥削制度压迫,底层人无出路。个人因素:思想保守,仅靠个人奋斗,缺乏抗挫折能力,打击后逐渐堕落。
7.【答案】(1)①. 活动二:举办“孝亲敬老”征文比赛 ②. 活动三:组织“孝亲敬老”志愿活动
(2)①. 上联:卧冰求鲤古人事 ②. 下联:孝亲敬老今世风
(3)示例:您好!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大礼堂举办“敬老孝亲榜样在身边”主题讲演,诚邀您为大家现场讲演您的敬老孝亲故事,期待您的到来!
8.【答案】 ①. 一览众山小 ②.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 杨花榆荚无才思 ④. 独怆然而涕下 ⑤.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⑥. 可怜夜半虚前席 ⑦.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⑧.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⑨.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9. D 10. ①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②所以有智慧而不自以为有智慧,这样之后没有人能与他争智慧。 11. B
12. 卖油翁是智者。由乙文“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可知,智者需藏智于愚。甲文中卖油翁以“手熟”解释技艺,不矜夸,符合“辞其名,受其实”;而陈康肃自矜自夸,违背“智不自智”的原则,故卖油翁为智者。
瓦房。 ②. 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和母亲两把扁担“双剑合一”,把家里的日子担得红红火火,换成了砖瓦房。
14. 第④段不可以删。它在内容上,将父亲的一生比作扁担,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一生韧性十足、负重前行的特点,深化了文章主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与扁担形影不离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父亲一生挑着扁担负重前行故事的叙述。
15. 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父亲个头小”是外貌描写,“父亲肩上高高斜挑的扁担,和扁担上头用绳扎着的一个包袱”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人群中接“我”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挑着扁担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6. 父亲是一个坚韧、勤劳、有担当、爱孩子的人。他十几岁时就担起家庭重担,修理河道、卖苦力赚钱盖房,表现出坚韧和勤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和母亲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表现出有担当;“我”大三放寒假时,父亲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接“我”回家,表现出爱孩子。 17. C
【答案】18. 营造古朴清幽氛围,为后文展现淳朴民风铺垫,衬托小镇居民淳厚形象,让温暖故事更合理。
19. 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小两口情绪,衬托年轻人高价行为,推动情节,为转折铺垫。
20. 大爷和年轻人善良、有爱心,为帮小学生卖菜给奶奶买蛋糕,分别用“不卖”和“高价卖”的方式,默默助力,体现淳朴互助品质。
21. 先设“大爷为何不卖黄瓜”悬念,再设“年轻人为何卖天价黄瓜”悬念,最后借孩子之口解开,使情节跌宕,增强吸引力。 22. D
23、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