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
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 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 8 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 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 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 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 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 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 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 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 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 要原因。
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 的根基和前提。
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 的生动诠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 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 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 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 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 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 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 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 下了一件衣裳。”
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4 分)
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 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6 分)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 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洪水安石榴
①松花江决堤了!起初,冲出来的水,可着街道那么宽,贴着地皮一条线平推,像有人赶着它们似的, 吱吱跑——其实没有什么声音,但它的速度、气势,就仿佛配着声效一般,每个奔跑的人耳朵里都汹涌着轰隆隆的水声,也可能是心鼓猛烈的敲击声,或者是嗷嗷大叫的喊声,洪水可是眼瞅着就追来了。老丫儿和妈妈掉转头往回跑——她们本来是去看江水的,担忧嘛,每天都去看的。这天还没到江边呢,就跟着人群往回跑,刚跑了几步,水就追到了脚后跟。然后,水就没了脚脖子、腿肚子了。都在跑,在叫,有人大哭起来,就像遇到了鬼,乱得不成体统。这时候老丫儿看到爸爸迎面跑来,她并不知道爸爸怎么跑出来的, 反正她看到的别人都是背影,爸爸却迎面而来,只有爸爸一个人迎面而来。爸爸一把抓起她,拉着妈妈跑回家,进了屋,把老丫儿放在炕上,水就跟着上炕了。就这么快。
②老丫儿吓哭了。或者说这时候她才哭出声来。她连滚带爬跑到墙旮旯,后背抵进犄角,两只胳膊屈 在胸前,小手儿抓挠着纠结在一起,浑身哆嗦,哇哇大哭。老丫儿九岁,又瘦又小,看起来也就六七岁的 样子。小小的人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③爸爸把八仙桌扔到炕上,猛地推了一把,让它靠在间壁墙上,妈妈爬上炕,抓起老丫儿把她放在八 仙桌上。做这些的时候他们一句话都没说,就像是洪水一瞬间进屋,他们的配合和应对也是一瞬间就完成 了。他们都没有哄哄哭闹着的老丫儿,他们什么都来不及,什么都顾不上。从洪水中拔出腿来爬上炕的时 候,妈妈才低低地发出一声:“天呐!”
④这一年是 1932 年 8 月 7 日,松花江边一个叫马家船口的地方。隔岸就是哈尔滨。这一年从 7 月开
始,连续下了 27 天雨,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一度在街道上掀起十几米高的大浪。从此以后,历史留下了一个名词解释:哈尔滨大洪水。
⑤不是没有防备,爸爸早就在房门前修砌了一座弧形小坝,还多灌了几个砂石草袋子预备着。小坝只 有爸爸的膝盖高,最终洪水越过了它。此刻浪头消失,洪水与老丫儿家的炕持平。老丫儿的家是一块幸运 之地,在一处高岗之上。这一片高岗与洪水在这一刻平衡下来,或者说进入对峙。没有人知道它就此停下 脚步还是正蓄势待发。
⑥那是个不眠之夜,老丫儿最后睡在了桌子上。爸爸妈妈加高了小坝,淘了一宿水。老丫儿早上醒来 的时候还在桌子上,她看见炕上堆满杂物,屋里没有水了,留下黑兮兮的污迹。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她悄 悄爬下桌子,站在窗台前向外看。
⑦老丫儿吃了一惊。
⑧窗外白茫茫一片,从前密密麻麻的房屋、街道、树木都不见了。几棵榆树的树冠黑乎乎地在水中荡 悠着。老丫儿打了一个冷战,呆了一下,一时间恍惚起来,仿佛她来到了一个新地方——自己从来没到过 的地方。她往前伸了伸脖子,看清楚极远的地方,有几块木板木方从水中支棱出来,竖着或斜插天空。
⑨爸爸拖着一只小船,蹚着齐腰深的水,向家门口走来。老丫儿喊,妈妈!妈妈擦着手从外屋进来, 又马上反身出门,帮着爸爸把小船拖进屋里。
⑩这是一条小木船,第一眼看起来还不错,的确是一条船。老丫儿坐过这样的小木船,曾经在爸爸的 帮助下划过小木船。老丫儿走近小木船。船底一个狭长漏洞赫然入目,船壁上还有另外至少三个破洞。老 丫儿突然洞悉了真相似的,指着破洞“哇”一声哭了。妈妈把她抱起,她扭脸睁大了眼睛看爸爸,泪珠像 是受到一股力量的拥挤,一颗一颗迸发,成串滚落,两只眼睛似乎更黑更大了,它们直直地盯着爸爸,一 动不动。爸爸说:“老丫儿别怕,爸爸一会儿就修好,给老丫儿修一个结结实实的小船!”老丫儿陡然减 弱了哭声,眼睛还是不肯离开爸爸。
爸爸进里屋,从一个旧箱子中翻出来一团麻,又去厨房取来猪油,端来半盆石灰——爸爸笑了,对妈妈说:“我还怕找不到石灰呢,寻思别是早就使完了,一点儿没剩。”爸爸把麻撕开,放到盆里,兑上猪油,上手和。全都和匀了,他开始摔打。盆子里的东西起初平摊在盆底,粗糙、松散、破裂,摔着打着, 它们逐渐凝聚,均匀,渐渐润泽,慢慢有了形。爸爸继续摔打它,它从扁圆形变成方块,再被压成长条, 又团成球,就这样反反复复。然后,爸爸把它抓在手上,举起来,递到老丫儿跟前,说:“闻一闻,揪一块。”老丫儿凑上去,她闻到一股味道,可她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味道,抓在手上又滑又腻,她一块儿也没能揪下来。爸爸呵呵笑出了声,回到小船前,把手中的东西捏成一根一根的长条,填充在那些狭长的破损和块状的漏洞里。他用一根木勺柄压实,全部压实之后,再重新填充。这一次,他没有用木勺压平,而是用手抹,不断地向外抹,一直抹到没有破洞的地方。然后他说:“妥了,嘎嘎结实,啥都不怕了!老丫儿你就说吧,想上哪儿?爸爸划船带你去。”妈妈问:“能沾水吗?”又自言自语,“许是不行吧?”爸爸瞪了妈妈一眼,又看了看老丫儿的脸,说:“怎么不行?好着呐!什么水啊火啊,它现在啥都不怕。”他洗了手,点燃一根烟,接过老丫儿,坐在一个矮凳上,爷儿俩一齐看着它。
那的确是一条船了,至少看起来是那样。
接下来的一整天,爸爸除了出门瞭水,回到家里就守在小船边抽烟。
几天之后,洪水退了些。
小船还在屋里。爸爸没用过它,从来就没用过它啊。
很多年以后,老太太讲起这个故事时总会说:“我家小船有双桨。我爸爸说了,老丫儿,双桨小船 稳当,你想把它弄翻它都不翻。”
她从来不曾怀疑过爸爸的话。一辈子都没有。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有删改)
“哈尔滨大洪水”是历史大事件,作者避开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老丫儿”的视角来叙事。
小说不惜笔墨写爸爸补船洞,意在表现爸爸的经验老道和他对老丫儿当时恐惧不安心理的安抚。
拟声词“吱吱”既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的肆虐,又使人联想到众人如小鼠般仓皇奔跑呼喊的混乱。
小说结尾老丫儿回忆当年爸爸说的一番话,寓意深刻,暗示了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小说善用细节来描摹人物,如“妈妈才低低地发出一声:‘天呐’”,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当时紧张慌 乱的心理,形象真切可感。
小说善用简笔勾勒环境,如“窗外白茫茫一片,从前密密麻麻的房屋、街道、树木都不见了”,以悲 凄的氛围烘托出人的无助。
小说以老丫儿一家面对大洪水的心路历程为故事主线,以小写大,凸显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和人类在 其面前极其渺小的主旨。
小说人物语言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如“妥了,嘎嘎结实,啥都不怕了”,既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语言 特色,又使人物鲜活真实。
“小木船”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小说中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 分)
小说开头三段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情节结构、叙述视角、表达效果的角度,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敕苏轼:省京东东路安抚使司转运司奏,昨黄河水至徐州城下,汝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 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遂得完固事。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而民人保居,城郭增固,徒得汝以安也。使者屡以言,朕甚嘉之。
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埽。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至九月二十一日,凡二丈八尺九寸,东西北触山而止,皆清水无复浊流。水高于城中平地有至一丈九寸者,而外小城东南隅不沉者三版。父老云:“天禧中,尝筑二堤。一自小市门外,绝壕而南,少西以属于戏马台之麓;一自新墙门外, 绝壕而西,折以属于城下南京门之北。”遂起急夫五千人,与武卫奉化牢城之士,昼夜杂作堤。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水窗六,先水未至,以薪刍土囊自城外塞之。水至而后,自城中塞者皆不
足恃。城中有故取土大坑十五,皆与外水相应,井有溢者。三方皆积水,无所取土,取于州之南亚父冢之东。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至十月五日,水渐退,城遂以全。
臣轼以谓黄河率常五六十年一决而徐州最处汴泗下流上下二百馀里皆阻山水尤深悍难落,不与他郡等, 恐久远仓卒吏民不复究知,故因上之所赐诏书而记其大略,并刻诸.石。若其详,则藏于有司,谓之《熙宁防河录》云。
(苏轼《奖谕敕记》)
材料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臣轼以谓黄河 A 率常五六十年一决 B 而徐州最处汴泗 C 下流 D 上下二百余里 E 皆阻 F 山 G 水H 尤深悍难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壮,加固,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壮”意思不同。
B.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中的“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
C.丁丑,干支之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乙巳岁十一月”的“乙巳”用法不同。
D.故,所以,与《孔雀东南飞》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而夜游绝壁,字里行间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
B.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直到九月二十一日,洪水才退去,河水变清。
C.苏轼认为,洪水来了以后,从城外堵住排水孔是没用的,因为它们还会被水冲开。
D.苏轼担心后世吏民不了解徐州水事,所以趁防洪成功的机会立碑记下这次经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河之为中国患久矣,乃者堤溃东注,衍及徐方。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4.在徐州,苏轼为防黄河洪水采取了哪些措施?(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北望感怀①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 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张老师引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
(3)小赵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古诗游园会”,他在“分字吟诗”活动上,分到了“桑”字,就立刻吟出了“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了解到,睡眠的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整个夜间都在大脑中进行着反反复复的拉锯战,目的是夺取主导地位。
对于为什么睡眠会有这样的循环模式这一问题,科学家们 A 。我提出的一个理论是,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不平衡的来回相互作用是 B 的,①它可以在夜间更新我们的神经回路,②从而管理大脑中有限的存储空间。③由于存储记忆的神经元和神经连接数量有限,④但是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⑤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前半夜占据主导地位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关键功能是淘汰不必要的神经连接。相比之下,在晚些时候开始占上风的快速眼动睡眠的做梦阶段,(甲)。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简化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这两种类型的睡眠整个晚上都在交替,为什么这些周期一开始由非快速眼动睡眠主导,(乙)。
想象一下用一大块黏土创造出一件雕塑作品。基座上放着大量的原材料(这一大团原料就是每晚睡觉前已经储存的记忆)。首先是初步去除大量的多余部分(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此后可以简短地加强一些初步细节(短暂的快速眼动期)。经过几个周期的工作,所有的核心特征都已经从原始材料中雕刻出来了,雕塑家的工作也必须转换,目标是强化留存元素,增强其特性(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个字。(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反反复复的拉锯战”,有人说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有人说没问题。你的看法是什 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2.文中最后一段用“雕塑”为喻,说明睡眠的两个阶段在更新神经回路中的作用。请以“整理凌乱的书架”为喻,来说明这一过程。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说凡事要“尽我所能”,也要“敬我不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 A
3. C
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
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1 分,答出 2 点得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满分 4 分)
5.不同意这种说法。
①水生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但见面后妻子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看似平凡的细节中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
②这里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
③也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
(评分参考:每答出 1 点得 2 分,满分 6 分)
6. B 7. C
8. ①“小木船”是一家人面对洪灾时,所找到和修复的救生工具。
②“小木船”是情感载体,承载着父亲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
③“小木船”象征着亲情和希望,映射人物内心的信念和坚持。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1 分,答出 2 点得 2 分,答出 3 点得满分,满分 4 分)
9. ①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开篇入题,与第四段的背景交代照应,并引出下文情节,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②从叙述视角看,结合文末“很多年以后,老太太讲起这个故事时”,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老丫儿”的视角来叙事。
③从表达效果看,描写大洪水突袭而来时的迅猛气势和人们仓皇奔逃的慌乱情景,营造了紧张氛围,给人以强烈震撼。(评分参考:每答出 1 点得 2 分,满分 6 分)
10. BDG
11. D
12. A
13.(1)黄河成为中国的灾患已经很久了,日前堤坝决口,河水向东倾注,漫延到徐州。
(2)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说,却凭主观臆测判断有还是没有,这可以吗?
(评分参考:(1)“河”,黄河;“乃者”,日前;“衍及”,漫延到。每点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满分 4 分。(2)“目”,用眼睛、亲眼;“耳”,用耳朵、亲耳;“臆断”,凭主观臆测判断。每点各 1分,句意通顺 1 分,满分 4 分。)
14. ①调动民工和士卒昼夜筑堤。②用装满柴草的土袋从城外堵上六个排水孔。③到城南亚父冢之东取土。
④在城中沿着城墙建成长堤,以加固原来的堤坝。⑤把官府和私家的几百艘船拴在城下,用来减缓水势。
(评分参考:每答出 1 点得 1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15. D
16. ①山河沦陷,禾黍悲秋,忧虑故国残破。
②朋党相争,遗民空叹,愤慨复国大计被误。
③时间流逝,处境困顿,郁闷才华不得施展。(评分参考:每答出 1 点得 2 分,答出 3 点得满分)
17.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木欣欣以向荣 ④. 泉涓涓而始流
⑤. 桑之未落 ⑥. 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8. A 莫衷一是;B 不可或缺 (评分参考:每空 1 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满分 2 分)
19. ④处,修改为“所以记忆存储容量也是有限的”;
⑤处,修改为“我们的大脑必须在保留旧信息和给新信息留下足够的空间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评分参考:共 2 处错误,每改对 1 处得 2 分,满分 4 分)
20.甲:则在加强这些连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乙:而快速眼动睡眠在下半夜占据了主导地位。
(评分参考:写出 1 处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每有 1 处字数超过 20 字的扣 1 分,满分 4 分)
21. 示例一:不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形容睡眠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在夜间不断交替的现象。结合“反反复复”更强调了“拉锯战”的程度和属性,语意更明确,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示例二: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拉锯战”和“反反复复”两个词语都表明两种睡眠阶段在整个夜间
是反复进行。
(评分参考:两种观点均成立,答到“表明两种阶段在夜间不断(反复/循环)交替”得 2 分,其余言之成理得 2 分,满分 4 分)
22. 示例:想象你正在整理一个凌乱的书架。①一开始,你会先把大部分不需要的书本移除(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然后快速检查并放置一些重要的书籍(短暂的快速眼动期)。(2 分)②经过几轮筛选,书架上的主要书籍基本已经摆放整齐,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整理这些书籍,(2 分)③使其排列得更加有序、易于查找(主要是快速眼动睡眠)。(2 分)
(评分参考:大体按初步整理——细致整理——最终目的分成三个阶段,每阶段 2 分,满分 6 分)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