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欣赏学习诗人摹写音乐的手法。3.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诗人情感失落的缘由。教学重点1.学习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 .读懂《琵琶行》字面意思,把握《琵琶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感悟诗人与琵琶女的人生遭际,体会二人境遇的相通之处。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白居易的《琵琶行》,其感受音乐的精妙绝伦。二、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和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曾祖迁至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祖父又移居新郑(今属河南省)。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诞生在新郑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公元八四六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岁。诗歌特色:平易近人。因反对淫辞丽藻,白居易的诗,洗尽铅华,文辞质朴,直写性情,所以平易近人成了他的特征。老妪能解:白居易主张“君爱咬文嚼字,我爱老妪能解”。白居易每次写诗,都让一位老妇人先读。老妇人能读懂,则将诗收录下来;若不能读懂,则改写其文句。影响所及,晚唐社会写实的诗鄙俗而多俚语。(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是白居易因武元衡事件,激于义愤,上疏急请逮捕刺客,以致得罪朝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其实平日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正好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分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三、初步感知(一)解读题目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二)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1自然段“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2、3自然段“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4自然段四 、文本详析1.本文前六句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交代地点、时间、事情和环境,为下文作准备。尤以环境气氛的渲染,黯淡萧索,是主客伤别情绪最好的衬托。进而以“欲饮无管弦”,引出下文的“琵琶声”。2.作者如何安排琵琶女的出场 作者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逐步引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这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3.哪几句是写琵琶女开始弹奏时的情态,以及琵琶声所表现的情调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4.本文运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譬喻琵琶声的不同声情 如以“急雨”状声之繁杂迫促;“私语”状声之绵密幽细;“大珠小珠落玉盘”状声之清脆圆润、错落有致;“莺语花底滑"状声之宛转流畅;“泉流冰下难”状声之徐缓沉滞;“冰泉冷涩”状声之停顿;“银瓶”二句状声之凭空突发、高亢激越;“裂帛”状声之清厉。5 . "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冰下难" 一 作"水下滩",你较赞同何者 请说明理由。(1)“冰下难”。(2)因为“水下滩”无法妥切地传达出“冷涩”,而“冰下难”既能与上句“花底滑”形成对偶(滑、难都是形容词,滩是名词),且“难”是"滑”的相反,即是下文的"冷涩"(形容琵琶声的停滞阻涩)。6.琵琶女演奏完毕后,作者叙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的作用何在 (1)“东船西舫悄无言”突出了音乐的效果。“悄无言”比报以热烈的掌声或喝采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虽然结束,但听众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如醉如痴,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2)"唯见江心秋月白"藉景写情,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7.作者如何描述琵琶女克服内心纠结,愿意一吐心曲的心理活动 透过“沉吟”、“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8.诗中哪两句是描述欢乐时光之易逝 哪一句是烘托琵琶女的孤寂 (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2)绕船月明江水寒。9.本诗从哪些面向描述琵琶女昔日的荣光风采 (1)年少有成: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色艺双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3)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4)得意度日: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10.琵琶女自述生平时,抒发哪些昔盛今衰的感伤 (1)人事全非,年老色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2)委身下嫁,独守空船: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 寒。(3)追忆往昔,盛况难再: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1.哪两句诗把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连系在一起,为全篇的关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作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二人都从京城长安漂泊沦落到偏僻的江州。(2)一个是誉满京城之名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出色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色衰下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流落,二人都有由盛而衰的遭遇。13.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贬谪环境的萧索 (1)居住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2)无丝竹之雅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听难为听。(3)生活孤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4.本段是诗人自述,就内容和写法而言,与上一段的琵琶女自述有何不同 叙事详略,变化有致。上一段有关琵琶女自述身世,写长安的欢乐生活比较详细。诗人的自述,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琵琶女的昔盛,就是诗人的昔盛;诗人的今衰,就是琵琶女的今衰,二者相互补充、呼应。15 . "座中泣下”以"江州司马"为最多,其原因为何 一是因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理解。二是因为自己受政治的斗争迫害而“辞帝京”,离乡背井来到荒远的浔阳。怜人又自怜。16.诗中有四处以"江、月"寄寓情感,试说明其意涵。江、月都是实景,是《琵琶行》中最重要的景物,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月夜江景图,起了借景抒情,融景入情的作用。五、深入探究1.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起了极佳的作用,试举例说明。(1)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秋风中,秋江上,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美丽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 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浓烈的气氛。(2)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藉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音韵犹在的动人魅力。(3)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住所的描写:“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 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作者对天涯沦落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幽怨的心思。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2.作者运用了哪几种写法来描摹音乐声 作者运用了三种写法:(1)譬喻摹声:作者运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形象作譬喻、摹声,描绘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如以珠玉相击声摹拟弹拨时琵琶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圆润和谐。(2)以情绘声: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等,都让人感受到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像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更加显著。(3)衬写烘托: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都是以余韵来衬写乐曲感人的效果。六、总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挽白居易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